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知多少

2016-07-25 16:21翁如仙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调节情绪幼儿

翁如仙

4岁的东东和昊昊正在用积木搭楼房:一层,两层,三层,四层……两个小家伙兴奋地数着,很是得意。这时候,正在前面搭马路的斌斌往后一退,高高的楼房轰然倒塌。东东看着倒塌的楼房,马上生气要打斌斌;看着来势汹汹的东东,斌斌显得不知所措,开始大哭;昊昊则安慰着哭泣的斌斌,邀请东东和斌斌一起重新搭楼房。

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也一定十分熟悉。面对问题和矛盾,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情绪爆发,大吵大闹;有的情绪失控,大哭一场;有的收拾情绪,重新开始。这与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情绪调节能力弱,遇事用消极情绪处理的孩子,同伴交往常常受阻;而情绪调节能力强,善于控制情绪的孩子(如邀请“肇事者”重新搭建),则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获得快乐。幼儿时期是孩子情绪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情绪调节能力很重要

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引发、保持、抑制、改变、调控与情绪有关的行为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主要通过调节策略来体现。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无为的三种。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被认为是后期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基础,并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情绪失调会使个体心理系统受损,阻碍认知活动,导致个体出现不良状态。因此,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阶段

孩子不是生来就具备情绪调节能力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其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阶段一:2岁以前,幼儿尚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依赖成人支持

2岁前的孩子尚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主要依靠成人的支持,如孩子大哭时,母亲耐心的抚摸和安慰,有助于孩子慢慢平复情绪。研究表明,从婴儿期起,孩子就可以依据大人的表情线索(如微笑、平静、恐惧等面部表情)调控自己的行为。例如,孩子犹豫着是否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若看见母亲点头微笑,则会伸手接受;若母亲表情严肃、摇头,孩子则会缩手拒绝。

阶段二:2至3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开始萌芽

“我再哭一会儿就好”

睡觉前,妞妞想喝水,妈妈说:“今天晚上你已经喝了很多水了,不能再喝了。”妞妞不依,开始哭起来。妈妈没办法,说:“好了好了,你别哭,又没多大事,我倒水给你喝。”可妞妞似乎止不住眼泪,抽泣道:“妈妈,我不伤心了,但要让我再哭一会儿,再哭一会儿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大脑结构不断发育,慢慢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弱且不稳定,仍然需依赖成人的支持。案例中的妞妞已有初步的情绪调节能力,但因年龄较小,情绪调节还需更多时间。此时,父母不应强制要求孩子马上停止哭泣,而应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平复情绪。再如,新生刚入幼儿园时,小班幼儿几乎哭声一片。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孩子心理的各种不适应显露,自己难以调节。但是,经过家长的配合、鼓励和安慰,孩子能慢慢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生活,若在幼儿园想妈妈时,很多孩子会边哭边安慰自己说:“我不哭,我不哭,我喜欢幼儿园。”可见,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识别、体验自己的情绪,并能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消极情绪。孩子这种边哭边进行自我安慰的情况,就是他们尝试自己控制情绪的萌芽。

阶段三:4至6岁,幼儿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听妈妈的,明天吃”

一天,邻居韩阿姨要给成成一块糖,妈妈因成成吃糖太多,说:“可以拿韩阿姨的糖,但要明天吃。”成成因不能及时满足吃糖的愿望而特别不高兴。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道:“糖吃多了会牙疼的,牙疼了还要去医院,听妈妈的,明天吃。”说完,他又活蹦乱跳地去玩了。

4岁以后,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且似乎知道不少直接或者间接改变悲伤和愤怒的方法,如通过做游戏让自己开心,做些有趣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走出自我中心,对自身和他人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开始识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并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案例中,成成的自言自语就是对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安慰”,或者说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从不能吃糖果的失落中“解脱”出来。

爸爸妈妈的功课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情绪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情绪氛围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和睦共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使得家庭情绪氛围轻松愉快、积极向上,那么孩子也会逐渐形成积极情绪,学会理解和处理各种情绪。相反,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会使孩子焦虑不安、自卑、恐惧。因此,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即使有负面情绪,也要善于表达并妥善解决,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建立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进行情绪交流是提高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经常进行有关情绪的谈话,可以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在交谈过程中,父母要帮助儿童梳理情绪、表达情绪。这种积极且有意义的情绪交流就建立在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上。父母的爱应是理解、尊重、理智之爱,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己的情绪告诉父母,父母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有效帮助孩子进行调节。

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策略

在学前期,如果家长能教给孩子一些正确且适合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这对情绪调节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遇到情绪困扰时,告诉孩子合理发泄,哭一下或者到外面跑几圈;在情绪不安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想要发怒时,让孩子默数“1、2、3”,从而缓冲内心的紧张程度,等等。

行动起来吧

积极的情绪可以分享,消极的情绪需要倾诉。但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常常不知道如何与父母倾诉,如何分享喜悦。没有关系,通过情绪小游戏,爸爸妈妈可以轻松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快乐和悲伤。

游戏名称:情绪椅子

准备:椅子一张

玩法:说童谣,抢椅子。童谣说完后,抢到椅子的人,可以和大家分享快乐或不快乐的一件事。

童谣:大风吹,吹什么?吹今天特别高兴的人,吹今天想要发脾气的人,吹今天笑眯眯的人,吹今天流眼泪的人。

意义:通过游戏,可以让孩子讲出自己内心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想法。

角色表演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模仿相关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而获得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感受与同伴的相处之道。如情境表演《乐乐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主人公乐乐的情感情绪变化,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并让他们懂得愉快情绪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再如角色扮演《好心的艾米》,可以让孩子学着像艾米一样,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又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能够提高情绪智力。音乐通过各种要素,如节奏、旋律等营造一种“感情印象”,人们利用这种“印象”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提高情绪智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不同的音乐。例如,易于激动的孩子,可以听旋律悠扬的轻音乐;缺乏勇气的孩子,可以听激昂铿锵的进行曲;情绪低落的孩子,可以听轻松明快的歌曲。听音乐时,家长可引导孩子想象:音乐那么美,像风儿一样把不快乐都吹跑了,我现在慢慢快乐起来了。

猜你喜欢
调节情绪幼儿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