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意外生繁花

2016-07-25 12:40李婕妤
关键词:碧落冬景语病

李婕妤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然我将“赏析江南冬景的画面特点,品味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并理解作者眼中江南景与江南人的关系”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却在备课之始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整篇文章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诗歌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没有情到浓处深情的表白,文章的某些表达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即使阅读起来也不太顺畅。

在用江南风情画作导入后,我先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并筛选出文中江南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并让学生用短语的形式归纳文中出现的几幅画面,顺势导入郁达夫的个人简介。整体感知后是品读赏析环节。一生引用“若遇到和风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分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不料他突然发起质疑:“老师,这个词是不是有语病?‘碧落是天空的意思,不是和前面‘青天的‘天字语义重复了吗?”我没在意,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简单解释。谁知该生继续追问:“既然如此,‘凯旋归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吗?为什么到了语病题中就成了病句?”我觉得该生的提问有一定道理,既然涉及语言文字,不如迎合他们的“好奇”,于是我临时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就这样,一场有关语言文字规范的“头脑风暴”很快有了结果,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生1 我们在讨论这个词语有无语病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语法究竟是谁制定的?每个时代的语法都一样吗?

生2 我喜欢读鲁迅的文字,但我发现鲁迅的文章也有很多语病,但他的文章很犀利,思想深刻,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我发现鲁迅和郁达夫都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写作。当时处于语言变革时期,那时候的作家都是白话夹杂着文言,顾不得什么语法了吧。

生3 我手中的《新华字典》已经是第六版了,字典一版再版说明语言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学家是拗不过大众习俗的,这不正是约定俗成的体现吗?说不定不久以后“凯旋归来”也没什么语病了。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来死抠以前的文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准郁达夫所处的时代,那样的语言表达也是符合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规范的,因此算是正确的表达,不是语法错误!

师 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所提出的观点也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语言修辞方面来分析一下“青天碧落”一词呢?

生4 我认为“青天碧落”不存在语病,因为一个成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叫“并列结构”。这样的短语在古代成语或熟语中都很常见,比如“崇洋媚外”“唉声叹气”“安邦定国”。在古代“青”和“碧”为同一种颜色,“落”在古汉语中指“落下”,名词性质时解释为“居住的地方”。无论理解成“从蓝色之处降落”还是“居住在一片蔚蓝中”,我们都能很自然地联系到蓝天,因此“青天”和“碧落”是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属于并列式成语。

师 我也非常赞同这位同学的看法。从这个角度而言,编者在书中给出的注释是不够严谨的,以致误导了部分同学。(注:苏教版必修一在课文注释中将“碧落”一词解释为“天空”。)

生5 我觉得不能用语法套文学作品中的每一句话,“好不热闹”这个词,从逻辑上讲是否定的表述,但是实际上是“很热闹”的意思,这也不合逻辑。我觉得“青天碧落”这个词语没语病,而且化用了古诗词,非常典雅,而且读起来很顺口。

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我想何不顺势引导,以郁达夫的语言特点为切入点品味江南冬景的意境美呢?于是我说:“我与这位同学深有同感,‘青天碧落这个词非常典雅,这也体现了郁达夫的散文语言的一个特点——白话文中融入古典文学词汇,同学们不妨再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学生很快集中到了原文第七自然段,并发现了不少古典文学词汇的应用,如“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门对长桥,窗临远埠,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中的“微雨寒村”“冬霖景象”“绿林好汉”“门对长桥”“窗临远埠”等。我再次引导学生:“如果撇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即使写得再工丽、再新奇,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古典文学词汇的融入,与这幅‘微雨寒村图的意境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文本,开始品味起文中的语言来。很多同学都从这些凝练、典雅的字句中,感受到了一种幽远的情怀,在白话与文言两种格调的文字交织中,发现一种清新隽永之态,这不仅切合文中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更强调突出江南冬景淡雅朦胧、悠闲洒脱的意境之美。更有同学体味到了郁达夫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课堂至此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青天碧落”一词就这样串起了一堂意料之外的语文课。相信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在思考和质疑中真正理解了语言约定俗成的特点,还让他们在品味涵泳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着去接受这类饱含历史沧桑和沉郁情感的散文作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

回想起之前执教《获得教养的途径》等文时,也组织过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热烈,而我却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如今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课堂的精彩只是流于表面的喧闹,脱离文本的想象、标新立异的观点、粗糙含糊的表达,只是让学生从一种朦胧到达另一种朦胧,太过跳跃的表述恰恰是背后缺乏深入思考的体现,这也是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的。相反,这堂课尽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却也让我在无意中触摸到了教学的另一扇法门。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每一种打开方式都需要“神游字间、目透纸背”的认真姿态,都需要有朱先生说的“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和执着。唯有如此,才能生成思维碰撞的精彩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启思明智的目的。

(责任编辑:巫作猛)

猜你喜欢
碧落冬景语病
《太湖冬景》
东北冬景
七绝·冬景(外一首)
大德歌·冬景
碧落如莲
碧落如莲
新月
碧落如莲
省略主语不是语病
——也说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处“语病”
媒体常见语病辨析六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