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知情况调研及对策

2016-07-26 03:05吕媛媛
关键词:高校学生对策

吕媛媛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杭州 310018)



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知情况调研及对策

吕媛媛

(浙江理工大学团委,杭州 310018)

摘要:通过开展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认知情况的调研,总结理论社团的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制约理论社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剖析理论社团发展现状与学生根本需求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尝试从提升大学生理论认同度、改善组织承诺状况等层面优化理论社团发展路径,积极寻求理论社团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意在为相关部门的政策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理论社团;高校学生;认知情况;对策

高校理论社团又称大学生政治理论社团(以下简称理论社团),是以思想先进、行动积极的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政治理论学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坚定信仰、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渠道。从根本属性与发展定位上看,高校理论社团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兴趣爱好的学生社团,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两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近年来,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呈现出缺乏了解、认同度不高、认为其吸引力有限的认知状况,反映出理论社团面临着“去理论先进性”、覆盖群体逐渐流失和主体地位无法突显等三个危机与挑战。从根源上看,理论社团理论先进性、学习枯燥性和学习形式单一的现实状况,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日益多元化之间存在深层次矛盾,影响了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同度,制约了高校理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理论社团科学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从政策扶持、自身建设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加以改进。

一、浙江省高校理论社团发展现状

高校理论社团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笔者认为高校理论社团的发展有着时代动因和独特的发展环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中陆续出现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等类似的学生组织,十五大、十六大召开后相继出现了以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社团;十七大召开后,又产生了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以党的创新理论命名的理论社团;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习社等理论社团在原有理论社团的基础上产生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校理论社团目前主要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以下简称中特会)为主,不同高校的理论社团具体名称稍有不同,如在浙江大学称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于2008年5月在原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简称邓读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浙江工业大学称之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简称青马学校),于2012年在原邓读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浙江理工大学称之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也是邓读会。理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一般都是由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和校团委共同指导,秘书处设在校团委,由校团委负责具体日常工作的指导,基本都形成了校院两级的组织体系,不少高校利用自身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优势,为理论社团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对理论社团进行教学指导。省属高校中比较成熟的理论社团的会员规模都在千人以上,已经发展成为集思想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型理论社团,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指导并帮助广大同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知识。

(一)浙江省高校理论社团发展的趋势特点

1.活动形式日趋多样。理论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的创新,除了以往理论社团常用的形势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参观学习等形式外,还通过图片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先锋论坛、辩论赛、专题艺术展演等形式吸引和凝聚广大同学。如浙江大学举办的“青马工程”人才库建设得到了累计数千名同学的积极参与,不少高校每年举办的主题辩论赛等竞赛类活动是理论社团举办的获得关注度较高的活动。

2.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在理论社团负责人的不懈努力下日趋完善,浙江省许多高校理论社团的组织建设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以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为例,理论学习研究会构建了“校总会—院分会”的二层构架模式,校院两级各配备精干力量担任负责人,在部门设置上形成统一,院分会既能独立开展院级理论社团的工作,又能随时与校总会形成联动,这种模式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3.校际交流日趋频繁。在以往的基础上,高校理论社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互访、观摩等多种形式,增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理论社团的发展路径,开拓了工作思路,延展了工作手臂。如“在杭高校时事评论员大赛”、“在杭高校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的产生和定期举办,就是校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成效之一。

(二)浙江省高校理论社团发展面临的难点

在高校理论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理论社团的发展取得实际成效的同时,高校理论社团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 同学活动参与度不高、热情不足。高校理论社团和其他学生社团相比,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学习的相对枯燥无法满足同学生兴趣爱好需求,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尴尬境地,部分活动趋向“小众化”。另外,对于理论社团的不了解以及相应的宣传缺失造成普通同学对理论社团望而生畏,对参加理论社团活动的信心和兴趣不足。

2.学校支持力度有限,社团骨干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理论社团普遍已经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但针对理论社团的相关工作机制仍然缺失,如指导教师的教学量化考核机制、社团负责人的培养机制和奖惩制度等均没有专项的制度保障,致使理论社团在通常情况下只能以普通学生社团的身份参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活动项目申报和骨干考核,理论社团的重要地位在制度保障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团的指导老师往往只能点播性的给予一定指导意见,而不能全程投入。理论社团负责人因缺乏系统培训,以致理论素养欠缺和工作能力不强。

二、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知情况

为了较好地掌握浙江省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知情况,课题组对省内9所高校(其中省属本科院校7所,高职院校2所)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理论社团成员200份,非理论社团成员2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7份,其中理论性社团成员196份,非理论性社团成员191份。

(一)调研情况的综合分析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理论社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62.24%的理论社团成员表示非常关注理论社团的发展情况,其中只有8.16%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而对非理论社团成员的调查结果显示,35.60%的学生不关注理论社团发展情况,仅仅只有11.52%的学生选择非常关注(见图1)。

图1 两类群体对理论社团关注度比较

可见,理论社团成员比非成员对理论社团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反映出普通同学对其认同度不高,且理论社团的宣传教育未能有效渗透和广泛覆盖到普通学生群体中。没有获得广泛学生群体的认同和参与,是理论社团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缺乏关注度的重要原因。

对于所在学校理论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认知度方面,理论社团成员和非理论社团成员调查结果相差甚远。理论社团成员中52.04%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活动”,27.55%的学生选择“活动较多”,有6.12%的学生认为“活动丰富”,而非理论成员中仅仅只有10.47%的人认为“活动较多”,选择“活动丰富”的学生更是只占3.14%。

调查结果说明了理论社团的组织动员力不足,在加强活动宣传、扩大影响力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参与社团活动的人群多数只是局限在社团内部成员,无法达到教育引导广大同学学习理论知识的预期目标。

虽然理论社团成员和非理论社团成员对理论社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很大区别,但调查结果显示,两者对理论活动形式的认知度相近,综合两组数据,73.19%的学生选择了“专家讲座”,14.43%的学生选择“社员论坛”,27.84%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46.39%的学生选择“竞赛类活动”,选择其他的人仅占10.31%(见图2)。

图2 对理论社团活动形式的认知

图2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理论社团活动形式上仍然不够丰富,同时也反映出理论社团活动本身的参与度不高。

调查非理论社团成员不参加理论社团的原因,仅仅有3.14%的学生认为“对理论社团的工作不感兴趣”,70.16%的学生选择“对理论学习活动不感兴趣”,61.78%的学生选择“身边没人关注理论学习活动”。可见,理论社团群众基础的薄弱一方面是由社团自身建设和发展局限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不够强。因此,充分发挥理论性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营造理论学习氛围,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其自觉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社团任重而道远。

2.关于影响理论社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对于影响理论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方面,理论社团成员更倾向于认为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理论社团的发展不够重视,有77.55%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而非理论社团成员更偏向于认为同学们对理论社团缺乏兴趣,有61.78%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选项。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了理论社团发展面临的一种循环困境。一方面,理论社团内部成员希望加强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发展,但是实际得到的学校支持力度有限,能获得的社会资源更加有限,影响了社团的运作效能和活动效果;另一方面,非理论社团成员普遍对理论学习类活动缺乏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运作效能和活动效果的降低使得理论社团对普通同学的吸引力下降,而同学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高也使得理论社团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建设的效率进一步降低,这种恶性循环遏制了理论社团的不断壮大。

针对理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两个问题,理论社团成员和非理论社团成员想法几乎一致,普遍认为活动形式陈旧,本身缺乏吸引力为最主要的原因,综合两组数据,有75.26%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选项;普遍认为将活动与同学的需要与兴趣相结合是发展的关键,有84.54%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不难看出,理论社团要健康发展,必须创新活动形式载体,可以通过新媒体等多种载体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播,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不失去理论社团本色的基础上提高活动的吸引力。

针对优秀理论社团应具备的条件这一问题,理论社团成员和非理论社团成员中有较高比例选择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参与度这两个因素,这充分说明理论社团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良好的群众基础之上,社团的规模和活动的深度广度都是需要重视的。理论社团成员中有78.57%的学生选择了充足的经费这一选项,有52.04%的学生选择了优秀的指导老师这一因素(见图3)。这说明了理论社团发展离不开外部政策制度的保障,目前高校理论社团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其获得的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图3 两类群体对优秀理论社团所具备的条件的认知情况比较

(二)调研结果的理论剖析

当下理论社团的发展状况受到社团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个体信仰角度出发,调研结果反映出当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乏,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不高,导致了对高校理论社团的追捧较少甚至没有。有学者在进行国家认同研究过程中,将以上现象归纳为理论认同度不高,并强调,理论认同不高将会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这三个方面,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高的问题,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社会复杂现实等情况下,会产生迷茫、无知等情绪,容易受蛊惑做出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行为。[1]这对高校理论社团如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理论认同度提出了现实要求。

同时,调研结果也反映出改善组织承诺状况在优化理论社团发展路径中的重要性。根据组织承诺理论,有学者认为社团成员希望从社团中得到的和社团实际可提供的匹配度、以及社团成员进入社团前后期望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匹配度,影响了社团成员对社团的认同度,两者结果越匹配,社团成员对社团就越具有更高的承诺。[2]本次调研结果也映证了这一观点,理论社团应当重点从提升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手,在创新活动模式、营造学习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和学习促进机制等方面改善组织承诺状况,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理论社团面临的新挑战

笔者认为,高校理论社团尚未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效解决理论先进性、理论学习枯燥性和形式单一的现实状况,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日益多元化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一深层次矛盾的存在,凸显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困境:注重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养成。[3]这使得理论社团面临着危机与挑战,使其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理论社团的发展持续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投入,另一方面不少学生不断表现出对理论社团的漠视。

1.理论社团面临“去理论先进性”的挑战

由于一些理论社团活动过于追求参与度和趣味性,忽视了对理论先进性的重视和坚持,导致部分理论社团有“去理论先进性”的倾向,失去了理论社团理论先锋的本色,转向于向纯兴趣爱好型社团发展。调研中发现,一些普通同学参与度相对较高的理论社团活动多为文娱演出、公益活动等常规兴趣爱好类活动,理论社团为迎合普通同学的兴趣爱好需求,会“主动降低”理论学习活动的学术性,以牺牲理论先进性换取相对高的活动参与度 。

2.理论社团面临覆盖群体逐渐流失的挑战

由于高校理论社团无法较好的把握普通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高层次的理论类讲座、研讨会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基本只局限于理论社团成员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随着理论社团“去理论先进性”的倾向日趋明显,原本有兴趣参加学术理论类活动的同学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理论社团活动覆盖群体逐渐流失。另一方面,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的深刻的影响,理论社团还缺少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对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学生群体缺少吸引力。

3.理论社团面临思想引领主体地位无法突显的挑战

由于高校理论社团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大大低于其在社团成员中的影响力,使得理论社团不足以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重要作用,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探索人生、探索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缺乏有力举措,特别是在引导普通学生群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传递正能量方面,与其他学生组织相比没有形成优势,导致其思想引领的主体地位无法突显。

三、加强浙江省高校理论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理论社团理论先进性、理论学习枯燥性和学习形式单一的现实状况,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日益多元化之间存在深层次矛盾,影响了高校学生对理论社团的认同度,制约了高校理论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理论社团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使得理论社团面临着“去理论先进性”、覆盖群体逐渐流失和主体地位无法突显等三个危机与挑战。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尝试从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自身建设和优化外部环境等三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加大对理论社团的扶持力度

针对高校理论社团发展的现状,提升对理论社团的重视程度,明确理论社团的发展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省级主管部门应当对高校理论社团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进一步突显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继续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理论社团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和课题,激励高校教师开展高校理论社团的专门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理论社团指导教师的教学量化考核和奖励机制。团省委和高校团组织方面,应发挥其工作优势,加强高校间理论社团的交流和校际联动,积极促进理论社团与省社科联等相关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整合资源,创建平台,促进理论社团多举办高层次、高水准的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专题研讨指导理论社团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帮助其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和师资扶持,加大评奖评优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跟踪培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提供专项保研政策等举措进一步提升理论社团骨干的综合素质,激发理论社团骨干的工作热情。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社团的自身建设

第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凝聚同学、发动同学方面的先天优势。通过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严整规范,在机构设置上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学习和宣传的功能,并据此作为主要工作手段。重视理论社团的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理论社团推优入党制度的可行性,推动开展试点研究,可尝试在校党委组织部的直接指导下,成立党建学习小组,统一组织理论社团内部的党建理论学习。

第二,要以人为本,注重骨干培养,突出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理论社团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看,理论社团干部还需要培养,能力还需提高,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完善自己。要积极选拔理论素质好、作风正派、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同学充实到理论社团的管理岗位中;要培养一批对理论学习有热情的同学,在坚持理论学习同时服务广大会员同学,并为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要注重梯队建设,做到“大一学生培养选拔、大二学生全面参与、大三学生把握方向、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指导帮扶”的递进模式,使理论社团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对社团发展思路的总结和凝练,加快特色品牌活动的培育,形成符合校情、省情的发展规划。针对理论先进性和需求大众化这一深层次矛盾,重视精英化趋势和大众化方向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的经典学术活动的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重视以普通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知识的普及,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同学进行分类引导和分层管理,有效克服社团发展的瓶颈和根本性问题。

此外,要重视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朋辈教育模式的探索等举措加强理论社团的科学化工作水平,提升实际工作效能。

(三)积极营造理论社团发展所需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将理论社团的建设与高校的育人过程相结合,将理论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纳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整体规划之中,积极营造理论社团发展所需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原有的论坛、讲坛等宣传平台,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促使理论社团的活动扩大覆盖面;要以重要事件、重大纪念日等为契机,积极开展相应的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对理论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探索青马工程运行体系下,理论社团应该担负的职责和可以挖潜的职能,如加强理论社团主题活动与团校课程、团学骨干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其在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主体地位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杜兰晓,房维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79-84.

[2] 赵小艳.组织承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激励机制探微[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38-139.

[3] 韩泽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9):87-89.

(责任编辑: 王艳娟)

DOI:10.3969/j.issn.1673-3851.2016.02.012

收稿日期:2015-06-05

作者简介:吕媛媛(1982-),女,浙江宁波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C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3851 (2016) 01- 0077- 06 引用页码: 020802

A Survey on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Zhejiang About Theory Association and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LÜYuanyuan

(Youth League Committe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hrough carrying out the survey of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Zhejiang about theory association, the author summarizes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ory associ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alyses and points ou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of theory associ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s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theory association, and students’ fundamental needs, tries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paths of theory association from boosting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as well as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actively seeks new thoughts and new methods for construction of theory association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policy research.

Key words:theory associ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育肥猪增重慢的原因与对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