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视角下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以《服装色彩》课程为例

2016-07-26 03:12莹,林
关键词:教学模式

金 莹,林 剑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



知识溢出视角下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以《服装色彩》课程为例

金莹,林剑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为培养探究型服装色彩创新应用人才,在知识溢出视角下把产、学、研作为大学知识溢出的主要来源与载体,研究“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尝试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系,对专业的培养目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供需对接。

关键词:知识溢出;探究型;服装色彩;应用人才;教学模式

就服装专业而言,人才供需涌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一般性人才明显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能适应集成产业和网络经济运行的知识型、探究型服装应用人才非常急缺。这给教育提供了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能否迅速改变观念,调整策略,完善措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成为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是必须培养探究型服装色彩创新应用人才。为此,本文把源于投资的溢出、经济获益的溢出中的“溢出”的概念,运用到知识的溢出视角之中,并以产、学、研作为大学知识溢出的主要来源与载体,探讨“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尝试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系。

一、知识溢出视角下探究型教学模式概述

(一)知识溢出的概念

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产业集群的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兴起,产业经济行为开始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过渡,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横向、纵向的互联网联结在一起,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从而形成了全新的产业环境。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具有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本科教育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播,更是被当成培养创新、研究和新思想人才的孵化器。根据《韦伯斯特辞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知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关于真理和原理知识的总和”[1]。大学教学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存在于书本、电子文档等数据库中,是明确可知、可表达、有物质载体传达的客观知识;隐性知识是抽象,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大多依附于人类大脑的思考或技能行为,不易被其他人理解和掌握,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获得。最早知识溢出是个模糊的概念,跟经济活动关联在一起,源于有关投资的溢出与经济获益的溢出。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之间的关联,都是在相似事情的工作中,彼此获益。学者布瑞斯奇(Breschi,2005)给出知识溢出的定义,指“企业从他人的R&D活动中获得的利润,但并未对获益部分经行补偿”[2]。知识的溢出,作为一种跨时空的知识转移,能够使学习者获得新知的同时,更有效地创新。

(二)大学知识溢出的特性

网络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兴起,传统大学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与时俱进跟进了步伐。尤其是产学研,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紧密结合,为人的社会化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舞台。与企业的互动为大学生学习与成才提供了有益渠道,有助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3]在大学与企业交流合作过程中,大学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培养,就像经济学中,知识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向社会其他成员组织分享与扩散知识,并获得社会价值。因此,产学研也被认为是大学知识溢出的主要来源与载体。

大学显性知识的溢出包括新技术、新专利或最新行业发展信息的溢出。图书馆、网络资讯等大量电子读物的获取,简单易便,对于主动学习具有探究型学习精神的学生,可以多渠道大量获得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来补充串联专业知识的构成。隐性知识溢出包括管理经验、操作技术诀窍等。隐性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附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实践,在频繁往来的接触中,获得无意识、不可书写的知识。更需要学生具有探究学习精神,通过加强实践和交流来获得对于模糊不可衡量知识。

(三)探究型服装色彩设计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提出

服装色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和全球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信息联系非常紧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流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就是教师讲授,讲授的知识作为知识溢出中的显性知识部分是标准化、内容是定量化的,大家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在课堂上并不是教师讲授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相反,学生不费脑筋填鸭式的被灌输,既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点到为止的讲授,更利于学生打开思索的闸门,培养学生主动深入探究发现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4]对设计工作者来说,对隐性关联知识的探究和创新是尤为重要的专业素质。根据行业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培育,养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用探究专研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新知和创新研究的精神。这些素质正是当前服装产业所需要的,而学生又有所欠缺的。因此,需要探索和改善现有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基于知识溢出视角下,知识是可分享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对知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要求探究型服装色彩设计创新应用人才除了具有活跃的创新设计思维,还应具有探究精神。通过对背景知识、问题知识、过程性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科前沿知识等知识要素的融会贯穿,既掌握存在于书本等显性知识,更善于挖掘探究、发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5]其中,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潜在隐性知识的理解获得,更顺应“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哲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讲授表面显性知识,传递知识结论,而要从知识的宏观框架着眼,注重向学生揭示和介绍知识之间的关联,搭建相关行业知识互通传递的信息平台。使学习成为主动、积极的,有针对性的,使自学、乐学成为可能,帮助学生成长为知识的探究者、发行者和创造者。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活跃的设计思维,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突出能力结构,具有适应和处理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素养,在专业素养、能力结构方面拥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软件条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探究型服装色彩创新应用人才“四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服装色彩学是研究服装色彩知识在产生、扩散和应用中的语言流变和表现形式,因此教与学都需要和大的产业背景和知识环境结合起来。大学作为创新思想的生产者,与产业界、学术界的互动频繁,既是作为知识溢出源,扩散、传播与分享关联知识,又通过互动,吸收新知。在这个独特视角下,探究型服装色彩创新应用人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四结合”教学思路。“四结合”型服装色彩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当前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比如“知识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单一化的矛盾问题”“导师和学生的互动问题”“学校学习与行业学习结合的问题”“设计创新与产品转化相联系的问题等”。

“四结合” 型教学模式采用“课题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多媒体互动与情景创意结合”“模拟设计与产品转化结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应用能力。在知识扩散与分享过程中,能够最大化被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

(一)多媒体互动与情景创意结合

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大胆采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方法,把教学理念创新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全面营造教学氛围。 多媒体互动与情景创意结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所营造的情景创意的基础上,给大学生一个自主创意的机会,促其快速把脑海中的信息流符号化、图像化。首先,采用多媒体平台将抽象的、复杂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色彩理念、色彩意味用直观具体的静态图像、图形、数据表示出来,并综合采用各种色彩元素,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有助于加深理解、引起联想的动态资料,营造全面、感性的教学空间,加强教学过程的情景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其次,根据多媒体课程信息资源,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色彩创意和实践创作,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最后,教师将同学们的设计创作实践作品,整合分析,通过多媒体评析、所有的同学参与作品讲评,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双向互动,深化拓宽单位课时内交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

服装色彩和全球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信息联系非常紧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流动性。因此,服装色彩知识是流动的,学生需要有动态的补给路径和自主学习渠道,形成自主研究的习惯,网络学习是知识补给的最佳途径。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是以学为主、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由网络作为桥梁沟通。教学时空分离的状态下,利用网络技术、行业协会信息、行业管理部门资源,如WGSN、STYLESIGHT等各种网络流行趋势以及服装供求信息采集渠道等,逐步建立服装色彩专业网群。然后,是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和研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善网络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型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最大限度获得学习效益,提高专业的教学效率。

(三)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结合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是大学知识溢出价值的获得的主要载体之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自我参与意识,采用图书馆、时尚展会、企业实习基地等资源拓展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开辟能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参与到具体的服装课程教学中,直接给学生授课,进行作业点评。如邀请服装企业设计总监或一线设计师给本科生讲解最新季的色彩流行趋势和产品开发,让企业家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深度认识与实际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提升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求知欲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带有很强的互补性,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知识,而学生又可以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与理论创新。从知识溢出的角度,互惠互利,利于效益最大化。从长远来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模拟设计与产品转化结合

服装色彩模拟设计,一方面要求结合服装色彩的基本理论,遵循色彩对比与和谐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充分锻炼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随着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可以有更宽更广的选题,让学生在使用色彩语言、色彩符号表达和设计不同主题的色彩作品过程中,使理、意、情、观、技等整体艺术素养方面得到锻炼、充实和提高。色彩作品模拟设计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溢出增值并获益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团队攻关,大学生模拟企业产品研发团队模式,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自由结合,建立形式多样、渗透专业学术含量的团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各成员之间知识结构得到充分地互补充和交换,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模拟设计向产品转化的创新能力能得到一定提高,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人际交流,亦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团队合作的空间因素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增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色彩作品的模拟设计向产品转化成为可能。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模拟设计与产品转化结合的教学安排,见表1。

表1 模拟设计与产品转化结合的教学安排

三、探究型服装色彩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

在保持传统教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吸纳学术前沿知识、行业需求热点来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代感。原有的色彩课程体系包含色彩、色彩构成、色彩设计、流行色等课程,基础课程份量比较重,这与当前的教改方向、学分制有一定的冲突。我们这次教学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根据色彩教学规律和服装色彩的实际需要,结合国际合作办学的特色,调整色彩课时比例,强化色彩知识的衔接关系。调整专业色彩内容的配置,突出服装色彩实验性、实操性等特色。牢固色彩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整合关系,见图1。

图1 服装色彩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的框架

(一)加强色彩文化教育

在知识结构方面,加强色彩文化、设计创新和色彩应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活跃的创新设计思维。增加了创新文化、色彩审美、色彩消费等方面的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应用能力。以区域色彩文化符号和释义、色彩审美和色彩消费、色彩案例为主要补充内容。依托教学内容的创新,形成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构建一个全新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二)扩大直接知识的比例

遵循色彩和谐变化的一般规律,设计主体性“色彩游戏”。让学生体验服装色彩的多层次、多质性变化,感受服装色彩的多种文化指向,引导学生在构思、立意、择选、谐调、配制等各个色彩设计环节去想象色彩,发现色彩,创造色彩。通过体验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色彩知识的产生过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应用色彩知识。

(三)增加一线知识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讲授灌输式,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引导式的,其核心价值在于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知识本身,而是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的创新设计提供支持、帮助和鼓励。通过参观各类展览、时尚发布,参加行业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和企业一线设计师进行交流和对话,加深对色彩科研和行业工作的理解,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突出探究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原创性。

(四)加强网络自主学习培养

知识溢出视角下探究型服装色彩设计创新应用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活跃的创新设计思维,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具有适应和处理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发展中急需的知识型应用人才,区别于一般应用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设自主性的、动态性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习惯,使学生时刻和社会接轨,和时代一体。网络学习过程中,要权衡拿来主义与批判吸收、传统思维与现代创新。以上四个环节服装色彩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具体展开,见图2。

图2 服装色彩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的内容

四、结论

通过教学综合改革,以培养探究型服装色彩创新应用人才为重点,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资源,使学生既能掌握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知识,又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充分锻炼,有效保证了服装色彩教学的质量;把改革措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和培养环节中去,调整专业色彩内容的配置,突出服装色彩实验性、实操性等特色,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主要解决企业快速变化需求与学生实际应变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活跃的设计思维,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能力结构,具有适应和处理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素养,在专业素养、能力结构方面拥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软件条件,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供需对接。

参考文献:

[1] DALGISH G. 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16.

[2] 田华.知识溢出视角下的区域性大学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7.

[3] 颜克益.知识溢出视角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21-22.

[4] 张克兢.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26-27.

[5] 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95-96.

(责任编辑: 王艳娟)

DOI:10.3969/j.issn.1673-3851.2016.02.016

收稿日期:2015-11-18

基金项目:纺织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教改项目(2015JG12)

作者简介:金莹(197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服饰色彩文化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3851 (2016) 01- 0100- 05 引用页码: 020806

Study on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 in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Based on Fashion Color Course

JINYing,LINJian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inquiry-based Fashion Col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the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serve as the main source and carrier of University Knowledge Spillover to study "four-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a system beneficial to cultivation and growth of diversifi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reforms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specialty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pplied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 talents.

Key words:knowledge spillover; inquiry-based; fashion color; applied talent; teaching mode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精彩课堂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