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
——三足鼎立学语文

2016-07-26 07:58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王晓婕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6期
关键词:品味感情意义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王晓婕



读、品、悟
——三足鼎立学语文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王晓婕

【摘 要】

【关键词】

阅读 品赏 感悟 三足鼎立

平时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我们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们读书,读熟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继而老师再讲讲,一篇文章就可以这样结束。也有人这样以为,语文比数学好教多了,读读讲讲,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对小学生谈自主感悟也许就是相当多余的。经过经常的教学和反思,窃以为秉承如此想法是一种极度的错,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是读、品、悟三足鼎立。

一、三足鼎立的读品悟,读是基础必须加强

也许提出这样的话题人们感到就是十分的多余,小学生阅读感悟其读应当无可再有加强的空间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作品,哪个学生没有去读得滚瓜烂熟?但笔者不是这样以为,一般同仁当然也完全包括自身的教学课堂,小学生的读往往还是千篇一律的要求,每进入教学课堂,我们的老师近乎都唱着一个极为共同的调子,要求学生声音响亮地读,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从我们所接触的小学语文教材篇目看,统一这样去要求就显得比较片面,如有些作品要求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作品要求学生去大声地读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对学生的读必须因文而异,也必须因文本的段落而异。譬如一些叙事性文本,感情强烈处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是完全有必要的。再比如一些情感基调就决定着文本朗读的语调必须低沉,如果这样的作品也要求学生去大声朗读就有失偏颇。因此,三足鼎立的读品悟,读是基础必须加强,这里的加强当是加强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而不绝对就是统一地大声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再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不是我们嘴上要求要求就可以达成目的的,而应当是在学生多进行读之实践来实现的。譬如小学生的读,我们是不可能让其一下子就能够进入有感情朗读之境界的,必须先为学生去扫除阅读障碍,必须让学生去熟读,熟读成诵应当是学生去读所必须秉承的理念。在学生进行熟读时,我们就应当让学生去自由地读,不要急于对学生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

二、三足鼎立的读品悟,品是行动必须引领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小学生能够品味吗?其回答应当是完全肯定的。小学生有着足够的潜能对所阅读的教材文本进行品味,小学生也有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所阅读的作品进行阅读品味。但小学生在品味上也存有一定的问题是我们所必须引起注意的,如小学生是那样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虽然文章读得滚瓜烂熟,但其却多是少思量着阅读感悟的事,书读得滚瓜烂熟了,文本也就学习结束了。再比如小学生在感悟中是极为容易满足的,还比如小学生在对作品的品味中,惰性比较浓,在品味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很少进行比较深入之探究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我们经常性的抱怨或者对小学生进行斥责就可以奏效的,关键还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进行相关的品味实践,而且就应当是多重意义上的品味实践。引领学生进行品味必须秉承两个原则,其一是由浅入深的原则,一口是吞不下整张饼的,只有循序渐进,才可以促其能够去品味出文本的精彩,也才可以促其能够进行比较精彩地品味;其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生的品味应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首先是语文课程决定着学生的品味必须是个性化的,必须让小学生也能够品味出自己的感觉来。其次,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永远都是存在的,学生的品味我们也永远不要奢望能够一视同仁,可以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不同品味的空间,促进所有学生在品味上都得以发展。对学生的引领还需要进行一些正面的刺激,如课堂上的适度激励,课堂上善于对学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度激励,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品味。

三、三足鼎立的读品悟,悟是提升必须促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能够接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当学生能够接受到一定意义上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后,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就具备着一定的可靠性,如果再让学生进行充分意义上的实践,那学生精神意义的成长也就具备着完全意义上的可行性。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教材文本内所蕴含着优秀文化必须能够让学生去悟,而且就是原则意义上的自主性的悟。小学生对悟是极具能力的,也是极具兴趣和乐趣的。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不予以一定意义上的促进,那小学生的悟也是完全可能偃旗息鼓的。所以,立足于小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小学生的提升,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小学生的悟感和悟性。对小学生之悟的促进提升,作为我们语文老师所需要做的是学生阅读感悟的点拨和实践。在点拨上,应当是经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悟的也许不够深刻,但与正确的感悟已经距离不远,我们稍加点拨,那小学生也就会立马心有灵犀一点通,产生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在实践上,我们可以做的是学生多方面的实践,我们以为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不仅仅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即时性,而且就应当是某些意义上的持久性。譬如一些相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方面的东西,不仅仅就是让学生产生一些暂时性的悟感,更应当在学生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烙下印记于学生是需要学生实践的。譬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姥姥对“我”那浓浓的亲情,是我们所有长辈都具有的,只不过就是表现的形式有异。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目光指向自己的长辈,则获取了相当理想的感悟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品悟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并非就是在某些方面孤立地进行着。作为语文教学我们必须力求做到的是以读拉动品和悟,以品和悟促进学生更为理想地读。这样学生的阅读感悟才可以处于比较良性循环的阶段,易于绽放学生阅读感悟之靓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语文教学人们所进行的研究应当说比较广泛,所获取的成果既有理论性的,也有一定意义之实践性的。所进行研究的有学术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本文所研究的读品悟三足鼎立学语文就极带有实践层面的意义。

猜你喜欢
品味感情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品味年画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