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绽放生命活力

2016-07-27 13:43赵增红
教育界·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凤仙花蚕宝宝养蚕

赵增红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转变,因而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小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因此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发生命科学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命科学校园文化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手段,但是科学探究特别是生命科学探究经常会受自然因素所限制。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为主线编排“植物的生长变化”内容的,受自然气候影响大,若地栽凤仙花自播繁殖,在淮安地区通常在5月后发芽,7~9月开花结果,人工播种也难以较大幅度地提前,加上早春低温、多雨,所以播种阶段多见叹天冷、怨天雨、等天时的焦虑;又如《动物的生命周期》是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是在指导实践中,又经常会为蚕卵的来源发愁,桑叶匮乏,养蚕经验缺乏都会影响甚至终止一整个活动,那接下去的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与我们小学科学预期的要求相背离。若能以校园文化为中心,合理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将教材与环境加以整合,必将为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的内容教学打开一扇充满活力的大门。

一、 善于创造独特的校园环境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丰富的生命世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学校地处城郊,校园地势开阔,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

学校种植花木数十种,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为每一种常见植物做一个个性十足又生动有趣的标牌,让学生随处可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科普教育。香樟是我们校园的常见树种,挺秀清香,品貌俱佳;桂花,也是我校种植较多的一种花卉,香气浓郁,花朵娇小可爱。可以“我心中的校树、校花”评选为主题,让学生调查了解校园的植物资源,选出自己的心目中的校树、校花,并说明理由,既让学生参与建设校园文化,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又让学生在调查了解植物的过程中深入学习了植物世界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植树节为契机,以香樟树为重点,有效开发校本资源,在活动中赋予自然、人文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在一位有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眼里,小池塘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学校南面的涵清湖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佳的场所,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存在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通过对小池塘的探究学习,你对家乡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建议。

二、 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应该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和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有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就是小学科学最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在教科版四下《食物》的教学活动中,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对学生来说,吃是很感兴趣的,观察食物也是很乐意去做的,在学生们吃东西的时候,会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食物有哪些成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哪种食物最有营养?为什么食物要搭配食用?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吃剩的食物发霉变质时,求知欲便随着那种惊奇迸发出来,当他们观察到一条条菌丝和一个个孢子囊时,探索欲望便紧跟着兴奋而来: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发霉变质?有什么办法能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于是都能设计出一种储存食物的方法来了。这样,会使学生领悟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增长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能够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动力。

三、 鼓励组织灵动的探究活动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德行的导师,也是实践的指导者。在教师队伍中,能者比比皆是,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有其擅长的一面。那么学校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这些特长,努力挖掘这些现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载体,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所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就可以不是固定的一两位,任课老师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年段的限制,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最典型的是教科版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观察周期都很长,可以交叉进行,同轨的两个科学老师可以分别负责一个单元的引导,这样,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引导学生种植(或饲养)、观察、记录、报告、交流等活动。而且能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

另外,改善实验探究方案是需要教师花心思去思考的。在指导学生开展凤仙花群体种植活动中,通常采用的地栽或盆栽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主要有:地栽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凤仙花自播繁殖,在淮安地区通常在5月后发芽,7~9月开花结果,人工播种也难以较大幅度地提前,加上早春低温、多雨,花苗的出芽率,成活率都很低。即使是常规花盆种植也存在难以提前育苗,凤仙花生长往往严重滞后于教学进度,甚至学期结束了植物还没有开花或结果,整个活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完成的情况非常普遍。另外,因教学观察的需要和学生对凤仙花的高度关注,地栽小苗常常会被孩子们破坏; 因教学需要经常搬动,小学生开展该活动很容易发生碰撞跌落,造成泥散苗亡等情况;

为了实现每个学生栽培一株自己的凤仙花,确保本单元各项观察研究活动得以展开,我们在植物园自然播种的同时,还采用塑料瓶制作凤仙花种植瓶,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往瓶内装绿豆沙,沙层高于排水孔2厘米左右。这样排水孔下面绿豆砂的空隙能储水,排水孔上面的空隙能流走多余的水,避免栽培土积水霉根还能防止泥土流走。为满足凤仙花一生需要的营养,减少后期施肥的工作量和避免中途施肥不当造成。

这样做的优点是废物利用,绿色环保不花钱;重量轻,瓶壁韧,即使碰撞、摔落,泥球不散,便于施救;瓶口小、土层深,水分蒸发量少,幼苗期每周只需浇水一次,开花期一般每周浇水两次,大大减少浇水量;因为瓶壁透明,还可以无伤观察根的生长情况。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随时在种植区课外自由观察讨论或捧进课堂观察、测量,便于学生群体合作研究,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四、 充分开发整合的课程资源

整合资源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取有舍,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通过加工和重组,把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资源,整合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资源。如果没有整合,和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资源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发挥效益。在开发校园环境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同一个资源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不仅仅是科学,语文、数学,甚至美术、品德,应整合多方资源,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功能,实现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益。

教科版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单元内容是一个长周期的科学观察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养蚕活动的过程,就要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氛围。有意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搭设平台。如可以争取语文、社会、美术等学科以及少先队大队的支持,促使资源整合,为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动科学社团的学生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和倡议书,对家长进行调查活动,寻求校外资源支持。可以开展的活动有:

1. 开展小课题研究——蚕吐丝的研究。随着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大家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老师和同学们都期盼着它们快一点吐丝、结茧,因为有那么多的有趣的问题都和蚕宝宝的吐丝、结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让学生自愿结合成了一个个的研究小组,设计多组对比实验,从“ 磁场、光线、温度、颜色”等多个角度观察蚕在吐丝、做蚕茧时的情况。

2. 校园网络平台开辟养蚕专栏。设计板块“养蚕活动开始了”“ 彩色的蚕宝宝”“蚕的形态”“你问我答”“你来告诉我”“蚕的用途”“我眼中的蚕宝宝”“我们的活动”“亲子乐园”等。

在“养蚕活动开始了”板块中,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到养蚕活动中来,介绍养蚕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具体活动内容与时间。在“彩色的蚕宝宝”的板块中,可为同学们介绍奇特的彩色蚕宝宝。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人类发明的一个新品种,它不仅可以从吃桑叶改为吃蚕饲料,而且还可以吃不同颜色的蚕饲料,变成不同颜色的蚕宝宝,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可以吐不同颜色的丝。在“蚕的形态”板块中,为学生介绍了有关蚕的基础知识。

3. 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的整合——《养蚕与丝绸之路》。“ 古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养蚕?”“蚕茧是怎样变成丝绸的?”“丝绸之路是什么?”随着养蚕这项长期探究活动的展开,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由来,从而感受到中国古代蚕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地丰富“蚕文化”的底蕴。我们以“古今养蚕与丝绸业的变迁”为主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特有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更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树立新的教学资源观,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合生命科学课程,就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麦志强.校园教育环境的研究与设计——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领域\[J\].现代教育论丛,1998(2).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南.校园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2(5).

猜你喜欢
凤仙花蚕宝宝养蚕
养蚕记
入骨三分凤仙花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在养蚕中成长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蒙药凤仙花的显微鉴别
蚕宝宝
饮料瓶中的凤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