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6-07-27 00:44袁少民
河北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

袁少民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汤道河中心卫生院, 河北 宽城 067600)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袁少民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汤道河中心卫生院,河北宽城067600)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生产并产后6~8周复诊的初产妇160例,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进行一般产后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不同处理后的盆底肌力、SUI发生率及其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改善,SUI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妊娠和分娩可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在产后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改善盆底肌力,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

本研究对产后PFD患者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生产并产后6~8周复诊的初产妇160例,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年龄21~35岁,平均(27.3±3.6)岁,顺产者80例,剖宫产者14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3.95Kg,平均(3.56±2.40)Kg;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27.1±3.1)岁,顺产者51例,剖宫产者1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4.00Kg,平均(3.67±2.74)Kg;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经我院正规产检并生产的初产妇且足月单胎生产;②年龄20~35岁;③新生儿出生体重3.00~4.00Kg;④盆底肌力测试3级以下,阴道压力≤30mmHg;⑤认知能力正常;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感染及器质性疾病者;②既往行盆腔手术者;③非初产妇者;④非足月生产或多胞胎者。凡符合排除标准中1条及以上者,予以排除。

1.3盆底康复治疗:对治疗组94例患者产后6~8周开始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USB4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向产妇介绍盆底肌肉解剖及本仪器的功能后,嘱产妇取半卧位,脱下一边裤腿,分开双膝暴露外阴,用酒精棉球擦拭产妇下腹部,将电极片贴于产妇下腹部皮肤表面,并将涂抹润滑导电膏的盆底肌肉治疗探头放于产妇阴道,根据不同产妇情况制定个体化电刺激治疗程序,锻炼涂其盆底肌肉纤维肌力。每周治疗2次,每次20min,1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结束后,嘱产妇回家模拟上述方式进行有意识地训练阴道外口括约肌,每天至少2次,每次15min。对照组产妇进行一般产后健康教育。

1.4肌力测定

1.4.1机测肌力:用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将涂抹润滑导电膏的盆底肌肉治疗探头放于产妇阴道(同治疗方法),获得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图和疲劳度,测量盆底肌收缩强度和耐力。

1.4.2手测肌力:用两个手指,钩挂于宫颈后穹窿,与盆底深层肌肉接触,采用Oxford评分法,评估整个盆底肌肌力。

1.5SUI诊断标准:在咳嗽、大笑、打喷嚏、运动等情况下出现不自主漏尿[1]。

1.6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SUI发生率,并对其盆底功能受损症状进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问卷(中文版)调查,比较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盆底肌力情况:两组产妇在产后6~8周时,盆地肌力情况如表1所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产后6~8周时盆底肌力比较

2.2两组经不同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经不同处理后,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经不同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 (μV) ±s)

2.3治疗后两组SUI发生率情况:经不同处理后,治疗组SUI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21.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SUI发生率比较

2.4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经不同处理后,治疗组患者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及阴道松弛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果见表4。

表4 盆底功能受损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

3讨论

盆底肌肉与盆底结缔组织的正常相互作用是维持盆腔脏器正常功能的前提。盆底肌肉主要由肛提肌组成,肛提肌主要由盆膈部分和支持脏器部分组成[2]。盆底肌肉纤维分为对盆腹腔起支持作用的Ⅰ类肌纤维和维持运动功能的Ⅱ类肌纤维,其中Ⅰ类肌纤维属于慢收缩纤维,收缩时间持久,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短暂迅速,但容易疲劳。女性在妊娠及分娩时,腹盆腔的压力会发生变化,盆底压力增大,导致盆底肌肉及其结缔组织损伤,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3]。孕期女性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雌激素、孕激素及血清松弛素升高。血清松弛素可使骨盆韧带扩张,利于分娩,但同时,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血清松弛素与尿失禁的发生发展亦呈相关性。分娩作为另一个引起PFD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造成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神经的损伤。

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是在解剖及病因的理论指导下,对盆底支持结构进行加强训练,促进盆底受损肌肉及细胞的恢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松弛状态,修复神经肌肉反射等,从而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治疗期间,嘱产妇回家模拟有意识地训练阴道外口括约肌,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明显改善,治疗组SU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及阴道松弛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参考文献】

[1]Abrams P, Blaivas JG, Stanton SL, et a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recomme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J].Int Urogyneeol,1990,l(1):453~465.

[2]朱兰.女性盆底结构解剖新观念[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3):129~130.

[3]张珂,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1):24~27.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6-1008-0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51

猜你喜欢
盆底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
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促进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应用研究
盆底肌力强度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预测和干预中的作用研究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推广
生物刺激回馈仪结合经会阴超声诊治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156例临床分析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价值分析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