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

2016-07-27 08:18谢镇国余德会廖佳李兴春付梓源
吉林农业 2016年13期
关键词:习水森林资源结构

谢镇国,余德会,廖佳,李兴春,李 萍,付梓源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黔东南 557199)



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

谢镇国,余德会,廖佳,李兴春,李 萍,付梓源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黔东南 557199)

摘要:本文从自然度、健康度、森林景观、生态功能等方面分析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虽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但仍具有森林类型多样性的特点,且保持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结构;习水

1森林资源现状

1.1森林面积、蓄积(见表1)

表1  林分不同龄组面积、蓄积表 单位:hm2、万m3%

表2 森林类别自然度按不同等级面积、比例统计表  单位:hm2、%

保护区总面积5191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 50289公顷,占总面积的96.87%;其中森林面积 50178公顷,占林用地面积的99.78%;未成林造林地 110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0.22%;非林地1622公顷,占总面积的3.13%。森林覆盖率96.66%,活立木总蓄积327.18万立方米。

1.2自然度

自然度是指森林群落类型现状与地带性顶极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之间的距离。划分为五级,其划分标准为:一级,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类型;二级,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或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极树种明显可见;三级,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森林类型,处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阶段,除先锋树种外,也可见顶极树种出现;四级,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林类型。

从表2可看出:保护区森林自然度处于一、二级的面积最大,两级共有面积39031公顷,占 77.73%,这说明保护区森林没有遭受多大人为破坏;处于三、四级的面积相当,分别为 5628公顷、5403公顷,计11031公顷,占21.87%,处于这两级的森林,人为干扰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现状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面积227公顷,占0.45%,处于人为干扰极大,森林逆向演替,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

1.3森林健康度

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四个等级。评定标准为: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良好,枝干发达,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能正常结实和繁殖,未受任何灾害;亚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较好,树叶偶见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 10%以下),结实和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未受灾或轻度受灾;中健康,林木生长发育一般,树叶存在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10%~30%),结实和繁殖受到抑制,或受到中度灾害;不健康,林木生长发育达不到正常状态,树叶多见发黄、褪色或非正常脱落(发生率30%以上),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不能结实和繁殖,或受到重度灾害。

表3森林健康度按不同等级面积、比例统计表  单位:hm2、%

表4 森林景观等级面积、比例统计表 单位:hm2、%

从表 3可知,保护区健康的森林面积达 47486公顷,占94.43%,森林是健康的。

1.4森林景观

划分森林景观等级的评定标准是:一级,植物群落结构完整,植被为原始林或原始次生林,物种丰富,有珍稀植物或奇花异草。林层三层以上,有≥500年古树,林相复杂,四季色彩绚丽缤纷,各具特色;二级,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大部分为天然林,物种较为丰富,有珍贵植物资源。人工林大多为混交林。林层三层,有300~500年古树,林相和季相色彩较为丰富;三级,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多为人工混交林,如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等。林层二层,有 100~300年古树,林相和季相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够丰富;四级,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林相单一,多为纯林。如针叶纯林、阔叶纯林等。林层一层,树木<100年,色叶树种少,季相色彩单调。

由表4可知:保护区森林植被景观良好。

1.5森林生态功能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与其结构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划分功能的方法,将保护区的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为如下四级:一级,阔叶林,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动植物物种丰富。郁闭度≥0.80,群落复杂结构或完整结构(复层林),植被高度≥1.0米,盖度≥80%,枯枝落叶层厚度≥5厘米;二级,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混交比≥30%,物种较丰富,郁闭度 0.5~0.79,群落结构较完整,植被高度 0.5~0.9米,盖度 50~70%,枯枝落叶层厚度 2~4厘米;三级,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物种单纯。郁闭度 0.2~0.49,群落简单结构(单层林),植被高度≤0.4米,盖度≤49%,枯枝落叶层厚度≤1厘米;四级,灌草植被。郁闭度≤0.19,无乔木层,植被高度≤0.4米,盖度≤49%,枯枝落叶层厚度≤1厘米。

表5森林生态功能等级面积、比例统计表 单位:hm2、%

从表 5可知:1、2级面积为 36241公顷,占 72.23%,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良好。

2森林生态现状分析

2.1森林群落类型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树种占优势,局部地段分布有面积较小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区内森林植被资源十分丰富,且保存完好,原生性强。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高大挺拔的树木和浓郁茂密的林冠组成森林景观。

保护区森林面积5017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6.66%。主要森林类型有银木荷林、青冈栎林、大头茶林、福建柏林、丝栗栲林、贵州山柳林、闽楠林、红翅槭林、鹅掌楸林、香果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在沟谷地带常见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

2.2森林自然度

保护区森林自然度处于一、二级的面积最大,两级共有面积39031公顷,占77.73%,这说明保护区森林没有遭受多大人为破坏;森林自然度处于三、四级的面积相当,分别为 5628公顷和5403公顷,计 11031公顷,占 21.87%,处于这两级的森林,人为干扰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现状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五级面积227公顷,占0.45%,处于人为干扰极大,森林逆向演替,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处于三、四、五级的森林必须加强严格的保护。

2.3森林健康度

保护区处于健康的森林面积达47486公顷,占94.43%,亚健康、中健康的森林面积共计 2646公顷,仅占5.27%;不健康的森林仅有46公顷,仅占0.09%。保护区的森林是健康的。

2.4森林景观

保护区一级森林景观面积 105公顷,占0.21%;二级面积23324公顷,占46.48%;三级面积19911公顷,占39.68%;四级面积6839公顷,占13.63%。混交林(主要是天然阔叶林)优良等级面积较大,面积 46209公顷,占森林面积的92.03%。其中一、二级面积达23261公顷,占森林面积的 46.36%;三级面积有18253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6.38%;四级面积 4696公顷,占森林面积的9.36%。保护区森林植被景观良好。

2.5森林生态功能

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分级为:一、二级面积为36241公顷,占 72.23%;三级面积 13321公顷,占 26.55%;四级面积 616公顷,占1.23%。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良好。

2.6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保护区是贵州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保护区内地带性的典型植被尚存不多。在一些常绿阔叶林中,混入了一些落叶树种,这与过去人为的破坏有关。

保护区涉及习水县、赤水市两个县(市)7个乡(镇)26个行政村。当地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对保护区植被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民在村寨周围开垦农田、农土,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变自然植被为农业植被。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区内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较高,过去的毁林开荒、采伐林木的现象,现在明显的减少,同时参与管护森林的积极性也在提高,因此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恢复较快。

3小结与建议

3.1生态系统有明显的次生性

保护区面积大、水热条件优越,仍具有乔木树种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局部人类破坏较少,原生性较强的地段(阳大老岭等),保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具较高的价值。这些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合理经营极为重要。

3.2保护区建立以来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的绩效

森林面积、蓄积增长;森林健康质量提高,发展状况良好;美丽的森林景观逐渐被人们重视,具备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完好,遭受破坏的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呈现正向演替趋势,只要继续抓好森林管护工作,保护区森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3科学经营常绿阔叶林

进行珍贵稀有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通过抚育试验提高现有林分生产力;开展优良珍稀树种的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现有林分中优良树种的比例,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3.4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封山育林及管护工作。

3.5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保护区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森林景观资源,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将成为黔北、川南旅游线上的热点,为川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广大居民以及海外游客开辟一个理想的生态旅游和避暑度假胜地;通过生态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态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习水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习水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华海,张旋.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金道超,李子忠.习水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3]陈灵芝.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徐化成.森林生态与生态系统经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S718.557

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3.067习水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 3月,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川黔南北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位,属大娄山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地势自南向北迅速降低,从北到西呈弧形地带,东西长 42公里,南北宽21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 105度50分~106度29分,北纬 28 度 07分~28度 34分,总面积 51911公顷,全区涉及习水县、赤水市两个县(市)。

作者简介:谢镇国,本科学历,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员,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森林生态研究。

猜你喜欢
习水森林资源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中国建筑(三章)
论结构
中国建筑(三章)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论《日出》的结构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贵州习水黄金湾汉代遗址
图解习水扶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