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2016-07-28 08:39杨英洵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公共政策

杨英洵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杨英洵

【摘 要】本文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双重嵌入”、“运作空间”、“差序格局”,以解释社会资本影响的运作机理,并分析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公共政策 社会资本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不断的推进,在大量扩招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毕业就等于失业”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状态。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当然备受社会关注,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那么,所谓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又有何影响呢?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调整之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社会资本理论定义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先开始是在19世纪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中出现的,之后在20世纪70年的发展主要以社会网络研究为基础。社会资本是与人力资本和人力物质相对应的理论概念。社会资本采用的理论模式是跨学科相融合的方法,将研究重点向制度、文化理念等社会的深层次结构转变,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成为一种超越现代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概念工具和政策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大多数定义可以结语为以下几种学说:(1)结构功能说: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提到“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单一个体,根据功能定义是有彼此的两个共同之处:它们包含了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并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中的个人的某些行动。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也可以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1]”(2)能力说:波茨的观点是“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有能力动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稀有资源。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就是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2](3)资源说: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中,林南主要强调社会资本的先在性,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并希望通过投资社会资本希望在市场上可以获得回报的一种资源[3]。

基于以上学说,对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可定义为:大学生在寻找理想职业过程中,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社会网络或从其他社会结构中获得的相关信息,所能够促进成功就业的一种生产性资源或获取资源的能力。

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概念模型

当今关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形成了几种理论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双重嵌入”概念模式,“运作空间”概念模式,“差序格局”概念模式,通过这些模型来解释社会资本影响的运作机理。

(一)“双重嵌入”的概念模式

“嵌入”是用于描述个人与所处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即认为求职者的求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求职者的求职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必然会受到复杂的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早期的嵌入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微观与中观的社会结构层面,但是,个人行动除了社会网络还有更为庞大的文化制度背景,所以有了“双重嵌入”概念模型。“双重嵌入”的模型是由“嵌入1:求职者与社会网络”与“嵌入2:社会网络与文化制度背景”相结合。如图1[4]这个模型一方面揭示出了关于求职者、社会网络、制度文化所构成的微观、中观、宏观的三个层面静态社会结构,另一方面意味着文化制度反作用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再作用于求职者的动态变迁过程。 “双重嵌入”的概念模型意义在于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路径。

图1 大学生求职的“双重嵌入”

(二)“运作空间”的概念模式

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是指社会资本的特定运作场域。运作场域包括了社会信息、社会竞争程度和制度规范的容忍程度。这个模型表示运作场域越大,社会资本的运作效度越大,即社会资本对主体起的正效用越大;反之越小,这是一种成正比的关系。社会资本还与社会信息量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即社会信息越多,社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将越大。如图2

图2 三维社会资本运作场域模型

(三)“差序格局”的概念模式

费孝通先生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提出了本土化的社会资本理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描述的是人际格局的亲疏远近如同水面的一圈一圈延展出去,在这种格局下,每个人就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结成的网络。如图3社会是客观存在并且动态变化的,人际网络关系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产生变化。社会关系网络和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使社会资本在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也呈现出差序性,这种差序性基于以个人为中心,或以学生家庭为中心,或以地缘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叉形成。拥有社会资本的人通过掌握社会资本的多少来实现就业,并且会产生一种现象,拥有的资本越多,就业机会越大。

图3 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网络

三、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一大热点,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了。社会资本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社会资本的重要指标,所以,那些拥有较高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学生可以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满意度。

(二)消极作用

对于利用社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所从事的岗位性质大部分与父母相近,那么经验和对工作的解决方案也会存在类似现象,这样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因此产生惰性心理,安于现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容易被社会淘汰,不益于自身以后的职业发展。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措施

实证研究中表明,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只有在劳动力市场制度尚未正式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作用也随其下降。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度尚未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尚未完善,社会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是大学生就业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大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大环境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尤为重要。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充分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不仅发挥公共物品的“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创造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消解社会资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

就业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完善的市场化就业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机制的形成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本和以社会关系网络为中心的社会资本两者双重作用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应该通过立法与行政的手段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的人事制度,完善《劳动合同法》,实现就业机会公平竞争,打破人力资源配置的垄断,规避制度漏洞引起的负面效应,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来弱化权力组织的干预,抑制官僚地位和关系资源的参与,防止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交换引起的将权利等公共资源占为己用,牟取私利的现象。

(二)拓宽信息渠道,投资与创造公共就业社会资本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公共就业社会资本主要指各级政府的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和咨询机构、各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校友资源平台等。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个人的搜索渠道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的公共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公共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创造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就业政策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把提供和加强公共信息传播,打造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公共政策进行积极干预和良性的引导。比如加快建设大学生就业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和就业信息系统,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阻碍,减少搜索时间,降低在求职中的交易成本,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实现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政策的“广化”。

(三)加大人才流动,健全保障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相关社会制度

1、改革户籍制度

宏观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放开,跨区域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限制,也由此派生出各种歧视政策,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自由择业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潜在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国家取消了户口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但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仍感受到来自户籍的压力。国家要彻底拆除城乡和地区的“户籍围墙”,改变大学生落户限制,放宽户籍控制力度,消除特权,加大人才流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二元体制,这种体制使得大学生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很合理的解决,某种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自由择业增加了阻碍。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国家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出台保障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相关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全国统一的意外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民个人账户和保障编码,实现跨区域的缴纳方式,实现全国统筹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54.

[2]Portes A.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rn Sociology [J].Annual Social Review,1998(24):123.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桂勇,陆德梅,朱国宏.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的嵌入问题[J].复旦大学学报,2003(3):16~22.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杨英洵(1986-),女,广东潮州人,高校政治辅导员,三级心理咨询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学生政治思想。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公共政策
论中国法院执行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
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原理
——基于心理控制逆效应理论视角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