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使用论证”理论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2016-07-28 08:39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编写

公 晨



“测试使用论证”理论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公 晨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要求。然而研究发现当前大量的英语教材不能真正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摆脱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的束缚,编写新一代更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大学英语教材势在必行。在教材编写理论发展缓慢的尴尬处境下,语言测试学“测试使用论证”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给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带来启示。

【关键词】“测试使用论证” AUA 大学英语教材 编写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现状

根据黄建滨、于书林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调查,国内外语界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较少,对于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原则的研究相当薄弱。庄智象指出大学英语教材理论研究的尴尬现状和蓬勃发展的英语教材出版事业是极不相称的,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英语教材向更高水平发展。

为了让教材对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能有两种选择,即要么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适合特定教育情境的教材,要么就是基于先进的教材编写理念,编写适合特定层次、为满足特定语言使用目的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材。

二、“测试使用论证”框架的启示

(一)“测试使用论证”框架

效度的理论及验证方法一直是语言测试研究的焦点之一。Bachman在“测试有用性”模型及Kane的“效验论证观”的基础上于2003年首次提出“测试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AUA)框架,在“效验即举证”的理念下指导效度验证。后来此理论历经近百次修缮,在2010年和Palmer的新作中提出了修正后的AUA框架,[15]从指导效度验证的开展扩展到引导考试开发和论证考试使用两个方面。如图例所示:

图1 基于AUA的测试设计和使用

首先,AUA框架用于指导测试开发,其步骤自左向右,按顺序依次为“测试效果——测试决策——测试解释——测试记录——受试表现”;其次,AUA框架用于测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其步骤自右向左,依次为“受试表现——测试记录——测试解释——测试决策——测试效果”;再次,自左向右测试开发的以及自右向左测试使用的解释的五个步骤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这由图中的双向箭头表示;最后,为了保障测试开发和使用效果的善益性,在各个步骤,开发人员和使用测试结果制定决策者必须申明“主张”,并通过论证和收集证据佐证“测试效果的有益性;决策的价值敏感性和公平性;测试(分数)解释的有意义性、无偏性、概括性、关联性和充分性;测试记录的一致性”。

(二)AUA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由上文可知,AUA充分考虑测试实施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及利益相关者(测试结果使用者、测试开发人员、考生等)的特征,把测试的使用可能带给利益相关者的效果作为设计和开发的起点,把实施和使用之后对利益相关者的善益性影响作为衡量和评价测试使用好坏的根本准则。测试学理论向教材编写理论的引介也能丰富我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克服基于常规理念编写教材的弊端。

AUA中的一些理念值得课程建设理论领域借鉴,用以指导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整体理念。首先,AUA要求测试开发或选择者以及利用测试结果做出决策者通过论证或者举证向利益相关者论证测试使用结果的善益性和合理性。同样,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出版社和教材使用与评估的决策制定者也有义务向使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利益相关者论证教材编写、使用及教育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其次,AUA的精髓是用论证和举证的方法为测试开发和使用提供理据。最后,AUA最大的创新是打破了以往测试设计的理念——从设计试卷开始,而是从分析和论证测试实施和使用的效果善益性开始规划和开展测试开发。同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可以尝试始于对教学效果善益性的论证和分析,并逐步进展下去。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纵深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都呼唤着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出现。 [23]在数十年教材编写理论缓慢发展的尴尬局面下,笔者认为借助应用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先进理论不仅不失为迫切的权宜之计,而且也会为语言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带来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黄建滨,于书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 2009 (6):77~83.

[2]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 2006(6):49~56.

[3]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Kane M T. An argument-based approach to validity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112 (3): 527~535.

[5]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M]. Oxford: OUP, 2010.

作者单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公晨,女,硕士研究生,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编写
作业指导书贯穿维修电工技师研修的探索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和设计
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编写
探究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浅议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编写导学案的点滴思考
“三卷式”学案教学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