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莺】周小燕

2016-08-01 05:57董少校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声乐

□ 董少校



【中国之莺】周小燕

□ 董少校

2016年3月4日,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病逝。在她奔腾不息的99年人生旅程中,她用一个又一个音符,用最真挚的情感,为人民歌唱,为祖国母亲歌唱,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

常怀爱国情,中国歌唱家要唱好中国歌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虽不会音乐却让子女学习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乐器。

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周小燕被迫中断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业,回到了家乡。在武汉街头的简易舞台上,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歌声悲愤苍凉,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长城谣》这首抗战名曲,后来被选为电影《热血忠魂》的插曲,传遍了大江南北。

时隔半个多世纪,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周小燕走上长城,再次放歌《长城谣》。当年,国土沦陷的噩耗接二连三,她心急如焚;此刻,祖国强盛,她从心底感到无比自豪!

2005年6月18日,为庆贺周小燕从教65周年,她的弟子们在上海大剧院专门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周小燕又一次登台,领唱《长城谣》。这一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之前有人担心,她年纪这么大,还唱得动吗?万一唱不上去,坏了自己的名声。周小燕当时说:“我今年88岁了,还有两年就90岁了,当年的音色不会有了,但当年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激情还是有的。”一首穿越时空而来的歌,带给观众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由于受战争的影响,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她出现在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舞台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卢森堡举办首场独唱音乐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还有报纸称赞她“花腔技术娴熟高超”。自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剧院热情地向她发出了邀请。周小燕被誉为“中国之莺”,活跃在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舞台上。1947年6月,她参加世界乐坛盛会——首届“布拉格之春”,紧接着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五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兰、美国……各国的邀请函更是如雪片般飞来。

在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刻,1947年年底,周小燕毅然决定回到祖国。1949年,第一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小燕参加了。她得到大会发的一个小本子,周总理在上面为她题词“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让她备受鼓舞。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丁玲等也为她题词,勉励她为人民歌唱。

回想起那段时光,周小燕豪情满怀:“我一直记得总理和大师们的话。当一个人民的歌唱家、人民的教师,是最光荣的,这也是我一辈子努力的方向。”

1949年,周小燕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这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声乐系教师,从此生命紧密地与学生连在了一起。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一贯坚持的原则。她不但身体力行,而且教导学生认真去做。她的一位门生曾经举办音乐会,整场都唱外国歌,只在加演的时候唱了首《长江之歌》。周小燕厉声责问:“你是中国歌唱家,为什么不把中国歌曲列入正式曲目?”从那以后,周小燕向声乐系建议,每个学生每学期攻下的10首作品中,必须有4首中国歌曲。

她热爱这个饱经沧桑的土地,这份爱融汇在她毅然归国的行动里,附着在她演唱的曲目表上,体现在她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

把学生当孩子,房门时常为学生打开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课。一天,静寂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里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周小燕痛苦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在她内心的天平上,学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送上悉心的指导,看着他们长大成才,在声乐的天地里成就自己的事业。

廖昌永,一个赤脚的农家孩子,朴实又腼腆,初见周小燕时吓得逃到马路对面,不敢打招呼。他不仅钢琴、乐理基础差,一开口还有浓浓的四川口音。周小燕把他带回家,一句一句地纠正。廖昌永学习十分刻苦,进步显著,本科毕业后又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跟随周小燕学习了几年之后,1996年、1997年两年时间里,廖昌永3次获得国际声乐大奖。难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感慨地对廖昌永说:“你是一个天才的歌唱家,更重要的是你有一位伟大的老师。”

廖昌永清楚地记得,比赛归来,周小燕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获了第一名之后,并不是说你现在就比以前好了很多,只不过现在有了机会拿到第一名。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还得保持一个很平静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贴心的提醒,廖昌永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生活状态。如今,廖昌永已成为享誉国际的歌唱家,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歌剧系主任。在众多演唱场合,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他说:“我在周老师身边生活数十年,跟她完全像母子,感觉特别亲。”

周小燕家的房门,时常为学生打开,她的家成了免费的旅馆和教室。如今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李秀英,当年就因为生活困难,在这里吃住了好几年。节假日里,周小燕还会把学生叫到家里聚餐,减少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多时候,师生对琴而歌,共同切磋声乐技巧。在歌声缭绕的客厅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歌唱的技巧,更感受到一种大爱的暖流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周小燕的指导下走上了世界舞台——魏松、廖昌永、李秀英、张建一、鞠秀芳、罗魏……每当捷报从国内外传来,周小燕总是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感到欣慰。

有人赞扬周小燕,培养了那么多出类拔萃的弟子。她却说,学生成功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为国家争光、做事,而她个人起的作用是其次的。“如果论功劳,我最多只占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以及其他老师打好的基础、观众的鼓励、社会各界的帮助。”周小燕谦虚地说。

让生命燃烧,工作到盖棺那一刻为止

在周小燕心目中,献身教育事业正是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她是不知疲倦和痛楚的红烛,不惜燃烧自己,为世界带去光和热。

1988年,上海周小燕歌剧中心成立了,周小燕亲自挂帅。这一年,她已年过古稀,但她不觉得这样的年龄意味着思维迟缓、行动不便。为了办好歌剧中心,她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中心成立次年,就与江苏省歌舞剧院合作,演出意大利著名歌剧《弄臣》。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练场。一天,她边后退边与学生说戏,脚底一滑摔倒在地,被诊断为大腿股骨骨折。大家担心她的身体,周小燕却自责起来,担心影响《弄臣》的排演进度和质量。她决定不离开南京,就在当地做手术。没过几天,周小燕将演员叫到了病房,逐一辅导。彩排时,她摇着轮椅来了,悄悄地在观众席旁边的走道上观看。为了歌剧的成功,她完全忘记了身上的伤痛。

多年来,歌剧中心先后公演了《弄臣》《茶花女》《唐卡洛》《唐帕斯夸勒》《乡村骑士》《原野》等中外佳作,并举办过多场中外歌剧名作精彩片段音乐会,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歌剧舞台。此外,中心还常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声乐大师对青年歌唱家、声乐教师和优秀声乐学生进行歌剧演唱、歌剧语言、歌剧表演等专项培训。周小燕担任大师班的艺术总监,不仅参与前期策划筹备,还亲自登台授课,观摩学员们的结业表演。

2011年,上海周小燕歌剧中心第八届国际歌剧大师班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的42名学员参加,几周的时间里,他们接受了中外名师手把手的指导,在结业音乐会上展现了精湛的演唱水准和不凡的艺术潜质。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马克·博埃米兴奋地说:“我很惊奇,中国有这么多好嗓子。学员们的表现堪称完美,相信他们未来的艺术前途一定很光明!”

有个学生曾对旁人说:“我是周小燕的关门弟子。”周小燕听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我什么时候说过你是关门弟子?”“那么,老师您什么时候关门?”周小燕回答:“等我盖棺的那一天。”她说:“我是终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来。”

一片丹心向祖国,金嗓绝技育英才。这只甘愿为繁荣中国歌剧艺术“拼老命”的“中国之莺”,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用她的毕生心血唱出了一曲格调高雅的生命咏叹调。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声乐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