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坚守

2016-08-01 23:59张任乔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炜

张任乔

摘 要:张炜认为,文学应该成为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在这个物质主义腐蚀人心的世界里,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人心污染的双重困境,因此他选择逃离城市,拥抱土地,在广袤的野地里寻找永恒——向善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遗世独立的姿态,张炜的逃离与坚守正出自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他所做的只为提醒我们,正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难以磨灭,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使人心不至于太过堕落。

关键词:张炜;你在高原;作家责任感

“文学”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甚至是每一个人,对文学的认识都有可能不同。“90年代一切纯文学多少都是‘寻根文学”[1]、“当代文学的实质便是寻根:……寻回人们既有的本心。”[2]张炜的作品也突出地体现出这种寻根的时代特色。

在张炜的作品中,他总在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散文《野地》提到他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文学的确是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可见,文学家在今天不自觉地就成了浪漫的骑士。[3]”、“我不仅希望文学家,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对这个疯狂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强烈的反应,都不要与之合作。[4]”可见他的创作观指向对商业社会的反叛。所以在散文《自画像》中他提到“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5]”

张炜笔下的土地,有着精神的象征意义。土地像母亲一样,对待万物生灵平等而博爱,土地也是至善至美的所在。所以作者一再强调他想要融入野地,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他苦苦寻找一种精神的永恒,这种永恒的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正是他要坚守的东西。

逃离城市——环境和人心的双重污染

“游荡”正源于作者从城市的出逃,出逃者必将经历跋涉,而“游荡”为何会是“无边”的?这是因为记忆中的家园经过商业文明的重塑,也变得面目全非。被改变的,不只是附着在土地上的物质形态,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污染,这使张炜不得不在广袤的土地上不停地寻找精神的纯洁。寻找是艰难的,因为物质文明扩张的步伐是迅速的,也是无孔不入的。可怕的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人心的污染,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嗅觉异常灵敏,不放过任何有利可图的角落。

毛锛岛和粟米岛是张炜在《你在高原·无边地游荡》中着重描写的两个被城市文明入侵的小岛。这两个小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隐藏在大海之中,如果不经过一番努力,很难被发现。“粟米岛”一节中,开篇便写到它在大海深处,只有空气极为透明清新的日子里,从岸上才能看到影子。无独有偶,毛锛岛毛锛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与自然相伴,和粟米岛一样隐秘:“它每年里有一多半时间隐在浓雾之中,平时相隔十里即不见踪影。[6]”

物质欲望吞没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粟米岛是一个有传说的岛屿,曾经人们不敢登岛,大概对龟娟的传说仍心存畏惧,实际上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而如今,自然的传说的神秘感恰巧可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当然也就能够充当转换成财富的卖点,“当有人将这般凶险告诉公司时,人家不仅毫无惧色,而且更加兴奋了,拍着大腿说:‘咱买的就是这个凶险啊,想想看,一个地方连点刺激都没有,那还值什么鸟钱!”[7]

物质欲望同样吞没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爱。对爱和性的忠贞已经成为毛锛岛原住民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那些在城里站稳脚跟的掌握资本的人,随着他们对利益追逐着,逐渐长成一颗颗乐于蹂躏同类的可怕人心。在“公司”占领的这座岛后,为了攫取利益,强迫岛上的年轻男女卖淫。这无疑是对同类的信仰随意践踏,可见他们的内心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人的尊重和爱,更不用说对待其他生命态度了。

作者提出的是一种现象:即从前被珍视的东西,在物质利益面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道德、亲情、甚至一切往日里被坚守的人类情感都可以放弃,而屈服于利益。作者在“向故园”一节中借一个中年农村汉子的口发出人心堕落的控诉:“你们城里人心黑呀!”

回归土地——坚守爱和平等

如今,人们对一个地区的看法,经济的发展程度总在无意识中成为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够主导我们的审美。“土气”和“洋气”更多是人为的定义,“土”和“洋”仅仅作为一种符号,这两个符号对应的概念是任意的,这正如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所以两个词中包含的轻视和羡慕的情感,实际是人们受到了物质社会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事实上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人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审美领域,在人们的评判中,甚至存在着“好”与“不好”的简单对应,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对立的社会框架下,城市人的优越感是无法掩藏的。并且,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不仅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认同,在经济落后地区人的心中,也一样是认同的。

张炜的《无边地飘荡》同样关注到了地区经济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小说中描写了小华、荷荷、老红军的儿子和儿媳等一组被城市重塑的人物形象,大量的村民涌入城市,村子里的女孩子们不惜用肉体的交易换来金钱。如果说强迫他人卖淫、怂恿女儿进城是对“爱他人”的抛弃,那么像小华这样对城市趋之若鹜的姑娘们,则是彻底抛弃了“自爱”。这种状态下,施暴者和受暴者各取所需,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经济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当做一种常态,这让人不寒而栗。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来自于是否拥有权力。权力的拥有者可以影响、控制、支配他人。权力可以来自于政治地位,相对于帆帆和田连连,岳贞黎政治地位高于他们的掌权者,所以他可以随意地“挑选”某家的姑娘,使帆帆和奶奶骨肉分离、使田连连惟命是从,从而摆布他们的人生。掌权者认为他们对无权者的“看中”,实际上是一种施恩,被”看中“者应该对这样的“挑选”感恩戴德。田连连在这种话语的包裹中,成为一个彻底被奴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工具。“权力的罪恶被那些掌权者的性格罪恶加强了,也被对那些无权的人易有的物质罪恶的恐惧加强了” [9],所以对于帆帆,岳贞黎的凌辱和对她梦想的资助,实际上使他施加在这个女孩身上的权力得到了双重加强。当然,权力也可以来自于伦理纲常的界定。岳贞黎对于凯平来说是长辈,在中国这个注重伦理孝道的社会氛围内,父母对子女情感自由的干涉被看做是常态,所以岳贞黎才可以借助父亲的身份阻止帆帆和凯平的结合,达到掩盖自己罪恶的目的。

“唯一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是植根于相互尊重自由上的,那里没有支配,没有奴役,爱是唯一的纽带。”[8]要坚守的永恒的善念,正出自于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和爱,带来平等的意识,而后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土地是博爱的母亲,平等对待一切生灵,所以张炜要回归野地,他要寻找生命平等的所在。张炜理想中的平等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更大的平等。他主张在文学创作时学会自然的语言,“你与庄稼稞子在一块儿,才会说它们的话,与牲口在一起,也会学到它们的话”[10]真正的艺术家,在描写自然时,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技巧。城市的孤独就在于人类自以为是“高级生命”,肆意地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城市成为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人造的虚伪装潢代替了生命的多样性,使得一切源自自然的语言戛然而止,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寂寞。所以逃离城市、回归野地,他并不孤独,而是与更多友善的生命为伴。因此,张炜强调的回归野地,正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

心之向往——自由的生命

野地不仅是平等的所在,也是自由的所在。我们始终不能否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也就始终不能摆脱强者对弱者的约束。然而,即便是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强者,也不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约束。总之,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作茧自缚。野地给了生命驰骋的空间,生命在野地里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自由、恨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奔跑天地间的自由,那才是活的生命。

养蜂人老憨这个人物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寄托,他的生活状态也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命的表现形式。老憨因祸得福,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换来了后半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老憨作为养蜂人,从来没有把蜜蜂当做他的生财工具,而是当做平等的生命来看待,他和蜜蜂之间仿佛建立起了朋友的关系。当他走进自然,摆脱俗世的困扰,从此就获得了自由。

老憨和他的同伴之间,不再受制于物质,从而实现了没有支配、没有奴役的关系,爱是他们关系的唯一纽带。这种被爱牵起的关系里,排除了恶意,留下了平等。在一个欢聚的夜晚,参与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奇怪的是却没有大人牵拉,全由他们自己独立行事,仿佛这儿的孩子奇怪地早熟”[11],从这所谓的“奇怪”透露出孩子的独立和自尊,这是对人的尊重,谁也不受谁的摆布。这也正体现了这个聚会消解了人的年龄、身份、性别的分界,只留下独立的、个体的人。“我咀嚼刚刚经历的这个夜晚,发现好久以来都没有这种无拘无束的敞怀大笑。这才是生活啊,这才是人的聚会和夜晚啊!“[12]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平等的、善意的、友爱的。所以所有参加这个聚会人,都能够完全的打开自己,放下了忸怩和顾虑,才能忘情欢呼、忘情哭泣!也许这就是作者一再强调他所向往的融入“野地”的生活场景。

聚会过后,作者发出融入野地呐喊:“我不明白那些和我一样的生命为什么要在那里留滞、满足于一种煎熬?难道他们不是只有一个人生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人生吗?” [13]融入野地,也就获得了自由的生命。虽然乌托邦、桃花源、天下大公的理想都悬于现实的空中,只能遥望,理想中也许有许多的不可能,但正如张炜所说:“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像渺渺星斗。”[14]张炜通过老憨及其友人的人物塑造,营造了一个自由的世界。张炜笔下的野地就像沈从文笔下的纯美湘西,都是一个光点,以纯洁的姿态平行于现实世界,也反衬现实世界,在晦暗的现实中照亮人心。

虽然张炜不是完美的,但在异彩纷呈的当代文坛上,他一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清洁的思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永恒的坚守,都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张炜的坚守正出自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他所做的只为提醒我们,正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难以克服,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使人心不至于太过堕落。“我相信最终还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中,那即是向善的力量。[15]”所以即使身处世俗的世界之中,也应该感觉、搜寻、依靠这种力量,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保存人性中的善,在一个充满善意的世界里,人也就能实现尽可能多的自由。

参考文献:

[1][2]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8 .

[3][4]张炜.野地与行吟·野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42.

[5]张炜.野地与行吟·自画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

[6][7][11][12][13]张炜.你在高原 · 无边地游荡[M].作家出版社,2013.

[8]伯特兰 · 罗素 著, 李国山,等 译.自由之路· 可望实现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30.

[9]伯特兰 · 罗素 著, 李国山,等 译.自由之路 · 可望实现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 : 37 .

[10]张炜.野地与行吟·野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31.

[11]张炜.野地与行吟·自画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2.

[12]张炜.野地与行吟·童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1.

猜你喜欢
张炜
Presheath formation and area design limit satellite-based Langmuir probes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福建2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张炜社会兼职
主持人的话
从人物形象内涵看张炜《独药师》的创作
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发现张炜
——品评《张炜文存》
“小村” 的挽歌与“融入野地” 的理性突破——关于张炜《九月寓言》的两点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