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的探寻与文化心灵的追忆

2016-08-01 15:46央草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筝中国

央草

摘 要:自古以来人们与鸟相伴,以鸟为生,与鸟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并形成了神奇的鸟信仰文化。风筝的起源地在中国,作为风筝的故乡,中国自然有着丰富的有关鸟信仰的文化。中国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去造风筝?想用风筝去干什么?其用意究竟何在?本文试图通过风筝这一民间喜闻乐见的习俗,来阐述中国的鸟信仰文化。

关键词:风筝;鸟信仰;中国

一、风筝的起源

对于风筝的起源,很多学者认为最初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制造了风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为了解到敌方军情,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一个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

立笠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先民必不可少的东西,立笠是用柔软的树皮纤维做成的一种防雨防爆的器具,这些地方多雨,立笠便必不可少。相传有一农夫劳作时狂风大作,将他的立笠卷走了,这立笠下面连的绳系较长,他便抓住这绳系,看立笠飘在空中,后来便经常放立笠给大家看,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今天的风筝。

还有一种说法,以前的先民们对飞叶这一现象很是推崇,有人用丝麻系着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风筝。中国台湾有高山族人、海南岛有黎族人,以前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①

一种民间习俗的形成,是与人们的物质水平,文化素养,生活方式,政治环境,心理发展,以及地理气候是离不开的。鸟信仰民众利用自身信仰物的神秘功能,进行巫术性的实际应运和操作,发展形成了风筝。联系历史文化地理,以及风筝的结构形态,都反映出了人类对鸟的敬仰崇拜以及眷恋之情,所以风筝的起源,是人们崇鸟文化心态以及对鸟的崇拜效仿和比拟所形成的的产物。

二、太阳鸟信仰

民以食为天,当人们从狩猎生活进步到稻谷为主食的生活,再到稳定的农耕生活,此间人类心理的变化与形成,直接受制于身边环境的变化。民间观念以为,稻谷原先只存在于天上,是一些小动物冒着巨大的风险,帮人类从天上偷下来的。

浙江省定海地区有一则传说:盘古分天地后,天上放落了许多虫子,虫子变成了人。这些人繁殖得很快,不久地上的人多得没东西吃,人就开始偷和抢,天帝知道后想用油雨灭绝人类,一场油雨过后,人要饿煞。麻雀将天上的一粒谷衔了来,可谷粒跌落到石缝里,老鼠知道后,帮忙咬出来,这粒谷便做了种。因为稻谷是麻雀和老鼠弄来的,所以老辈人说:“麻雀吃谷,呒没罪过。”“老鼠吃点呢,也没罪过咯。”②

也有说法云,先民食了烧焦的鸟,从鸟胃中食到已熟的稻谷,野生稻谷的食用性便被揭开了,继而人工采集种植栽培。栽培稻的种植过程中,先民们靠鸟的习性来松土,除虫,这对于鸟类更是多了一份深深的依赖和崇敬。

麻雀弄来谷种赠与人类的传说,稻种的发现以及原始稻作栽培中对鸟的需求,都体现出了人们对鸟类的依恋,由此,人们激发了对鸟类的感激和敬仰,进而发展为普遍的鸟信仰。

水稻的生长有几点必不可少:一、水源;二、阳光;三、土地。先民们在土地上种水稻,土地的肥力不成问题。他们将依山傍水的低地洼田作为水稻田,水源很是充足。水源和土地肥力不成问题情况下,太阳这个的东西便是神秘的。水稻生长离不开太阳,若缺少阳光,则会导致虫害的加剧,产量减少,影响收成;若收割及晒谷期缺少阳光,则相当于前功尽弃。对阳光的需要和祈求让人们在心中对太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这也是对鸟信仰的变形与衍化。

鸟类是水稻生产的开拓者,水稻的生长又离不开太阳。先民们每天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便会对它有所想法:太阳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它又是怎样到天空的?于是与自己身边常见的飞鸟产生了联想。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好比飞鸟翱翔在天空。早上太阳升起到天空,鸟类便开始活动,傍晚日落,鸟类便归巢,这太阳就好似一只展翅的金鸟,这结论在先民心目中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远古祖先迷恋于鸟信仰,认为太阳与鸟难分难解,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甚至认为它们同栖其处,相生相息。《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每天,太阳借助鸟儿飞翔的能力,鸟离扶桑而日出,鸟归扶桑而日落,这鸟儿便是太阳每天的交通工具,谁也离不开谁。

在我国畲族中流传着《阳兆鸟》的传说:因太阳听到阳鸟的悦儿鸣唱而不肯睡觉,世界上一年三百六十个黑夜都成了白天,人们又种地又狩猎,非常欢乐。喜爱黑夜的魔鬼要把阳鸟除掉,好让世界永是黑夜。魔鬼用七件厚棕衣裹住身子,用七顶笠帽挡住阳光,乘阳鸟欢唱时将其逮住了。太阳听不到阳鸟的鸣唱,便合眼睡去了,天地就一团漆黑,于是魔鬼四处横行,到处胡作非为。魔鬼要捏死阳鸟,谁知道只要一捏,阳鸟身上就冒出电火,魔鬼没法,用十二层铁铸的囚笼把阳鸟关住出不来。阳鸟不能鸣唱,太阳就会长睡不醒,黑暗的世界就是魔鬼的了。阳鸟在十二层的铁笼里用尖喙啄着铁笼,一层又一层,喙啄平了,嘴染血了,阳鸟忍者疼痛勇敢地啄着,啄一层铁笼要一个时辰,足足十二个时辰后,阳鸟飞逃了出来,立即高声鸣唱,太阳听到阳鸟的鸣唱醒过来了,人间又有了白天。魔鬼恼恨,又裹上七件棕衣,戴上七顶笠帽,重把阳鸟逮来,可没法杀死阳鸟,只得仍把阳鸟关在十二层铁铸的笼子里,阳鸟还是勇敢地用喙啄破了十二层囚笼,高声鸣唱,唤醒太阳,带来了光明。阳鸟就是这么顽强地和魔鬼斗争着,不让黑夜笼罩世界。每当天将破晓,人们便听到一声欢悦的鸟鸣,那就是阳鸟刚啄破铁笼,呼唤太阳的第一声鸣叫。畲族人并未见过阳鸟的模样,但它的一声鸣唱就能把太阳叫醒,又把阳鸟称呼为“阳兆鸟”。

太阳鸟信仰的激发,与先民们生活的自然景观是分不开的。太阳鸟信仰,是在鸟信仰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太阳与鸟在表象上的同出共进,让先民形成太阳鸟信仰。鸟信仰与太阳鸟信仰具有同源性,它们都是建立在鸟信仰基点之上的。

三、承载于风筝上的鸟信仰

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的衣服,都加入了鸟元素的痕迹。衣服上鸟形的图案和贴片装饰,裙子上的鸟尾图案,还有羽毛状的头饰装饰物,都深深扎根于现代人的服饰设计元素中,带来的不光是视觉上的盛宴享受,还将鸟信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畲族中,就有姑娘在出嫁时需戴凤凰冠的说法,如若不戴,必定会遭人耻笑。这种凤凰冠是一种长方形的用竹壳外包红布而缝制的平顶头冠,表面贴有凤凰图形的银片,并将五色彩珠用红线穿起来,挂于头冠四周。冠正面系有数条银链子,银链子上又系有凤鸟及蝴蝶图案的银片和小铃铛。这样一顶凤冠戴在头上,冠上的饰物便垂到胸前,摇晃间叮当作响,象征着“凤凰带子又带孙”。平日里的畲族妇女在发型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都要梳成凤凰头。未婚的姑娘所梳的发型是“小凤凰”的装饰,即用红线将发髻一圈扎起来盘在头上。已婚的妇女会掺假发后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用手搓成绳状堆在额头顶,后一部分会用竹片撑起,将其拿红色绒线扎起盘成方形,与额头顶的堆发相会和后圈紧,成为高高隆起的凤凰髻。此外,畲族妇女还有凤凰衫和凤凰裙,加上凤凰展翅花纹的青布鞋,从头到脚,便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凤凰的形象。

人鸟化,也就是仿鸟态的生活方式。日本一位叫后藤民树的设计者认为,东方人喜好用筷子进食,而西方人却喜欢用刀叉进食,不同进食工具的使用是一种对动物进食的模仿所产生的结果。东方民族效仿温和的鸟类,鸟儿用喙啄食,筷子则类似于鸟喙,可以夹起谷物豆类。西方民族效仿食肉性的动物,这些动物撕扯猎物,刀叉便类似于狮子老虎的爪牙,可以撕裂食物。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仿鸟态的一种表现。③古吴越之地的先民们长期吃鸟食,种鸟田,着鸟衣,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成为了进一步的鸟化人。在我国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区居住的侗族人,自称祖先是“鸟人”,每年八月十五,这里的人们便会在头上身上插满羽尾,并跳舞祭典庆贺。

前面提到刘邦将项羽困于垓下,张良制一风筝,上卧一吹箫童子,吹奏楚歌使得项羽军队人心漂浮,墨子和鲁班制木鸢,也是以鸟形为基点。原羽民穿戴羽毛,用鸟的毛皮服御寒,也是学鸟的样子,但终不得离地。风筝却不一样,凌空而起,翱翔于天空。风筝的发展,是在于鸟信仰中巫术的兴起。《山海经·大荒东经》云:“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是殷商的祖先,他的神力就是依靠摄食图腾鸟而得到的。信仰巫术的人们,或装扮成鸟的同类,或利用鸟的习性企图控制它。所以羽民全身穿戴鸟羽,是巫术的一种象征展示。风筝不由分说,也是对巫术的神性象征展示。人们最初制造风筝,是想将图腾崇拜物的神秘性以及太阳鸟的神秘控制力为自己所用。鸟类带给人类可食用的稻谷,在稻谷的成长阶段帮忙松土除害,又带来阳光温暖和照亮大地,人们对于鸟类是多么崇敬而又惶恐。人们若能自己造出一个类似的鸟器,让其翱翔于天空中,仿佛自己也获取了图腾信仰中那股神秘的力量,这是多么令人激动,自己的愿望便都可以寄托于其上。项羽困于垓,他与他的兵全是鸟信仰部族的一只后裔,自己被困于险境,而这时头上飞来一只大鸟,并伴有呜呜的泣声,这祖神式的大鸟呜呜啼哭,加上四面楚歌,项羽认定这是自己信仰的神灵在哀怨,天亡我也!故而宁战死,不肯过江东,选择了死。这又与图腾祭祀上的人牲相像,巫术的神性意味极强。

风筝在后世的发展中,其巫术性的运用和应运性的功能随着文明的昌盛逐渐被人们所淡化,而娱乐性功能逐渐增强,并出现以娱乐性为主的习俗化趋势,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平日里所放的风筝。人们对鸟类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在现代化的环境里被转化为象征性的飞鸟“风筝”,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人们自古以来对太阳鸟的信仰意识的一种展露。

中国风筝的历史文化悠久,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传统的风筝上处处有寓意着美好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融合了人们的欣赏习惯,通过图案样式,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四季平安”、“百蝶闹春”等等数不清的图案,无一不显示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加之渗透了人们健康善良的思想情感,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成为我国民间的传统民俗,广泛流传于民间,很受百姓欢迎。

注释:

①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2003年5月版,217页。

②《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定海区故事卷》资料本,1986年。

③《新民晚报》1995年7月20日。

参考文献:

[1]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 2003.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定海区故事卷资料本,1986.

[3]新民晚报, 1995年7月20日.

[4]山海经.

[5]洪京.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凤鸟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猜你喜欢
风筝中国
千里风筝一线牵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