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的跳跃式进化

2016-08-01 12:06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号微信用户

随着分答的出街广告刷遍一线城市的楼宇和电梯,这款足以预定年度最佳候选席位的神奇产品,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深耕运营期。

分答的迭代速度的确令人赞叹,即使受到HTML 5的框架约束,仍有层出不穷的功能推出。尽管姬十三和他的团队依旧相信产品驱动的力量,但是分答能否逃离现象级产品的“过把瘾就死”魔咒,还是很难判断。

目前,名人——分答将之称作知识网红——的持续补充,是推动分答没有陷入周期性衰减的重要原因。在民谣歌手左小祖咒、当代学者周国平、足球解说黄健翔、经济学家巴曙松??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名人加入分答,他们拉动的粉丝,则为这款产品提供着传播动力。

周星驰的御用配音演员石班瑜,除了自己乐此不疲在分答里为用户重新演绎那些经典的台词之外,则还给“分答”出镜了——当然也是声音——一支电视广告短片。

所有的观察都指向一处:分答并非完全与知识分享的初衷脱节,但是经由用户的自发塑造,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游戏化的社交仪式,名人仰仗影响力的变现,用户享受被翻牌的惊喜,互动发生的同时,双方的需求就已被满足,此时再去追究质量和售后,反而僭越了当事人的意志。

知识性的内容,是分答的一个子集,相较公众关注的头部问答,它的曝光比重自然不够理想,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却已经足够具有价值。

一个显著的趋势在于,分答的运营团队愈来愈多地侧重于专业人士的引入,最典型的就是医生、律师这类职业,与泛知识相比,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而功利性会让付费行为更加刚性。

有趣的是,据我所知,不少开通分答的三甲医院专科医生,其实也都在春雨医生这种专门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的App里设有账号,坦率地讲,后者场景的完善性,都绝非分答的50字提问和60秒回答能够比肩的。

然而,由于分答的用户基数及热忱仍有极高的红利效应,加上指向性明确的医疗咨询会引起的偷听行为,不少医生用户在这边的单位收入,其实比专业问诊App还要高出不少。

除了网罗专业人士织网做底之外,“保持朋友圈的露出”和“工具式的赋能”是其维系生长可能的两种手段。

前者,基于产品设计,无论是“答主六小时内分享可免费听”的机制,还是“土豪付费买断次数包场随意听”的选项,都是力求减缓用户的分享疲劳。

所谓大多数的“爆款”产品成于朋友圈、也衰于朋友圈,属于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异象,质疑颇多,却也难以回避。

而后者,则是找准了有志于售卖内容或是人格的微信公号,作为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植入公号菜单。这种做法,其实技术难度不大,多日之前,和菜头就在其微信公号内搭载了一个与分答并无二致的付费问答系统。

但关键在于,它能否依托类似蚁群的力量——就像之前帮其刷爆朋友圈的那些KOL——来使分答出品的工具成为一众主流自媒体的标配,化作成千上万个微信公号的主页按钮所带来的安全性,其实远胜起伏不定的口碑传播。

有人说,知乎的值乎几乎踩错了每一个时间节点,它得益于愚人节的玩票却错失了提前发力的机会,它在分答横空出世后高冷的保持着距离,又在对方绝尘之后仓促回到同一条赛道,拿出一款孪生产品不懈撞击对手的先发优势。

于是有了创始人在朋友圈的开怀表态:知乎没有芬达,知乎只有可乐。

哈耶克讲过一个理论,叫作“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用来解释那些无法使用常规的政治经济规律解释的事件,比如如日中天的苏联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瓦解。这个理论后来被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科斯借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奇观,便在中国学界有了稳固的一席之地。

但是,与之相反的,我并不想套用这个略微机巧的理论,来说分答也是一个受到神秘天意庇佑的中文互联网内的意外后果。

换句话说,分答即使不是计划内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走红也充满偶然中的必然。自果壳创立以来,姬十三一直在设法让这个理性但不性感的互联网品牌走得更远,分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那些兢兢业业的创业史。

姬十三拾起了三个成功的实验作品。第一个,是“MOOC学院”。科普的商业化不见得一马平川,但教育就问题不大了。借着MOOC的全球风尚,姬十三拿到了由中国教育巨头好未来领投的2000万美元C轮融资。第二个,是“在行”。这个上线之初还搭乘着“O2O”概念便车的专家约见平台,是姬十三首部跨过媒体边界的二次创业项目,打下了不大却是崭新的一块市场,几次登上央视被重点报道。第三个,就是当红的分答了。

用一勺鸡汤来做结尾:时代从不吝啬赐予那些挑战它的勇士最为美轮美奂的珍宝,努力并不意味着必有回报,但回报的发生一定建立在勤勉之上。

猜你喜欢
公号微信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微信“看一看”带来何种新变化?
信用卡资深用户
哪家出版机构公号做得最好?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微信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