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去哪里了

2016-08-01 21:12金苍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治理者执政者信仰

金苍

无关政治,无关宗教,当代中国“信仰”一词出现得最自然的地方,除了摇滚乐,可能就是运动场了。看看已经把微信朋友圈刷爆的世界杯,有多少人在赞赏球员好胜心,在钦佩球星荣誉感,“对足球的信仰”让球迷和伪球迷热泪盈眶。

把信仰投掷于足球场,固然是因为这种运动的魔力,它不仅有身体的竞技,更有精神的激荡。但根源并不在此。当我们把目光从美妙的球场拉回身边,发现现实如此卑下。我们看到灯火通明的快餐店有人行凶,围观者却仅仅是围观;我们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美轮美奂,“每周质量报告的中国”却难以下咽;我们看到上千人振臂高呼,只是为传销师吹嘘的一夜暴富;我们看到官员名人追随江湖骗子,权力名气如土委地。何处能寄托一份信仰呢?也罢,遥望绿茵场上,至少还有几分血性豪气。

那些本应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心中,在暗夜中指示方向的信仰之光,究竟去哪儿了?

它可能是被我们丢在了狂奔向前的路上。我们曾经历过物质的匮乏,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一切都可被视为“精神”。改革开放,解放的是思想,也是利益。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物质主义潮流的冲刷下站定脚跟。从下海到下岗,从粮票到股票,无论是个人生活、经济实体,还是一些地方政府,成功就是物质的竞技场,发展就是经济的锦标赛。太多人只信“经济挂帅”“金钱至上”。

它也可能是被我们丢在了艰苦跋涉的路上。转型期高昂的生活成本,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配置,使得“奴”成为一个恼人的词尾,房奴、车奴、孩奴、卡奴……有人算过,从唐代开始工作,也没法换来北京的一套居所;家有儿女要升学,好不容易取消了“共建生”,可以不再拼爹了,却眼见学区房涨到30万元一平方米;刚刚走出校门,可能就要挑起3个家庭、4个老人的重担。不是我们膜拜物质,而是物质限制我们。对于每天操劳在流水线上、奔波在老板客户之间者,所谓信仰,真是一个比香奈儿、爱马仕还奢侈的东西。

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评估价值,如何对待他人,如何追求幸福,刻画着这个时代共同的精神倾向。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称之为“民风”,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称之为“信念体系”,而我们可称之为“信仰”。形塑这种“无形之物”的,不仅是传统的积累沉淀,也不仅是时代的风尚影响,更是执政者、治理者的引导、培育和涵养。如果把经济绩效当做合理性的唯一来源,把物质福利当做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难免会在国民心中播下物质的种子,更催生这种子发芽长大,挤占了心灵的空间。

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有必要调整步伐,引导民众重新寻找存于高处、也存于心中的星光。对于一个国家,不仅要追求物质的福利,更要追求共同的价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是共同的价值,而柴火是眼前的利益。“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个人不能寻回内心的信仰,何来国家价值的彰显、国家实力的提升?

无论是践行群众路线,还是核心价值观,都是为了寻回中国人心灵中“丢失的一角”。但今天,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治理者只能用艰辛的努力,来引导更多人找到信仰。再加上有些人一边谈民主、和谐的信念,一边放纵权力张狂;一边说自由、公正的精神,一边制造社会失衡,这难免被理解为唱高调、喊口号,使“信仰”一词失去真诚、可信的意味。

因此,信仰的引导,也考验着执政者、治理者的智慧和技巧。能够流传于妇孺之口、传播于市井之间的,往往是五千年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话语,在剥离了不合时宜的封建色彩后,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表述的核心价值观,亦有相通之处。显然,经过历史的沉淀,这8个字更易打动普通如你我者的心灵。

上世纪20年代,泰戈尔在访问中国时曾说,“对灵魂的信念孕育了你们社会生活中的文明”。今天,执政者和治理者仍需慎重对待信仰的留白,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能让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猜你喜欢
治理者执政者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公司治理者需要培训吗?
公司治理者的“内部约束”
论信仰
公司治理者的自我治理
铁的信仰
治理者悖论
论以民族主义宣传调控民众不满情绪的成败条件——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