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剧跨文化创作断想

2016-08-02 10:31刘迎新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莎剧龙江跨文化

刘迎新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龙江剧跨文化创作断想

刘迎新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中国戏剧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其实就是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自汉代百戏时期就有各种表演艺术的整合互渗,此后受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外来戏剧文化、演唱形态与中原原有演艺文化汇聚凝结,在宋元时期形成戏剧高峰。至新时期戏剧演出舞台上,大量戏曲剧目无论是在剧本创作抑或演出呈现上,都借鉴了话剧文化,以强壮自身。

龙江剧;创作;断想

中国国家话剧院两种版本的话剧《赵氏孤儿》《霸王歌行》《理查三世》的舞台面貌,均呈现出典型的“戏剧跨文化”现象。正因如此,跨文化剧本创作既可以延续龙江剧可持续性传承保护的发展需要,又增添扩大了龙江剧可创作的范围。在全球化语境中,该做法无疑可以迅速准确介入时代,在扩大龙江剧演出市场影响的同时,更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对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中的当代龙江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世界戏剧日之亚洲传统戏剧论坛上,当外国戏剧导演观看根据《麦克白》改变的昆曲《夫的人》选段和根据《威尼斯商人》改变的粤剧《豪门千金》选段后表示,虽然听不懂昆曲和粤剧唱词,但对于欣赏并没有任何影响。他认为,“当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舞台表现力才是最重要的。”国际剧协日本中心理事菱沼彬晁也认为,“真正伟大的戏剧,是根据人的普遍性创作的,在这种普遍性面前,东方和西方的观众会产生共鸣。日本也有很多这样的改编,像歌舞伎,就改编过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艺术家之间有‘共感',他们追求的目的都是艺术表现。不少翻译成日语演出的中国戏剧如《朱买臣休妻》等,日本观众也很喜欢看。”

文化产业是创意制胜、内容为王的产业,优秀的创意引领内容的生产。无论京剧、昆曲、越剧、川剧、徽剧等,均有针对西方作品进行改编的作品。作为戏曲创作的补充,这些跨文化改编作品无疑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深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著名戏剧学者任明耀先生曾总结过莎士比亚戏剧戏曲化改编的重要意义:“莎剧为戏曲剧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莎剧的生动性为丰富戏曲表演形式提供了土壤”“莎剧的现实主义因素为深化中国戏曲主题提供借鉴”“莎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丰富戏曲舞台中的人物画廊”“莎剧的歌舞场景为中国戏曲舞台提供最美丽的画面”等。作为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龙江剧融合了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等兄弟艺术的精华,既突出母体二人转粗犷火爆、泼辣幽默、载歌载舞、乡情浓郁的个性特征,又融汇中国传统戏曲的共性风采,扎根黑土,博采众长,为独一无二的黑龙江地方戏曲剧种。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如若改编成龙江剧,首先要设计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服装道具,使人物形象与观众之间产生熟悉感和亲和性;其次利用相近的人物形象进行置换,如用萨满形象替换神父形象。在整体风格和表现性元素上,注重将表演风格处理为传统戏剧美学的“写意传神”,并将这种传统的写意风格贯穿舞台表现之中,增添极具黑土地域特色的舞台布景,同化甚至弱化西方舞台美学设计,亦中亦西,可中可西,不显突兀,才能被观众所认可。

跨文化创作既可以满足新时期编剧结合时代舞台特点与艺术理想创作全新剧目来表达新的文化观念,又满足了表演艺术家利用新的人物形象体现自身舞台艺术人物创造的深入和自身艺术的完善。将流行和热门的西方小说改编成为龙江剧,无疑为改编者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发挥舞台想象。纵观龙江剧经典剧目,《荒唐宝玉》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仅在当年成为梨园盛会的抢眼亮点,更在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期间针对主演白淑贤举办了“白淑贤表演艺术专题座谈会”,一举荣获首届全国“文华大奖”及编剧、导演、表演三个单项奖。白淑贤获“文华奖”“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三项大奖榜首殊荣;而取材《木兰辞》的经典剧目《木兰传奇》,更是囊括第四届“文华奖”与编剧、导演、表演,服装设计四个单项奖;白淑贤获第十二届唯一的梅花奖“二度梅”殊荣。同年,由天津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成电影戏曲艺术片《木兰传奇》被译成八种文字国内外发行,创九十年代以来戏曲艺术片拷贝发行量之最,并荣获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跨文化龙江剧创作,必须考虑自己的“水土”,唱自己的调,行自己的腔,走自己的步子,寻找适合龙江剧表现的剧本题材,方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不仅在人物、时空和背景层面上将异域故事“中国化”“地域化”,更要在文化风俗、宗教信仰上与现实情况相融合,在完好再现原著意蕴的同时,积极彰显黑土地域特色的魅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需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戏曲传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做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跨文化的龙江剧创作势在必行。

J825

A

1007-0125(2016)07-0043-01

猜你喜欢
莎剧龙江跨文化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图读龙江经济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