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美学视阈下人才的美学素养培育

2016-08-02 12:50臧金英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

臧金英

【摘 要】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实际美的学科,且正渗透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美学与人才学进行学科交汇时,美学给人才学的发展带来了审美的全新理念。本文基于人才美学视阈,探究人才美学的关系建构以及人才的美学素养培育。

【关键词】人才美学;人才美;人才美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16-01

本文基于对美学与人才学基础性知识的探讨,总结人才美学素养的主要特征,并对人才美学素养的创造提出关键性的策略。

一、美学与人才学

美学与人才学的关系密切,二者共同架构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人才美学。人才美学的视阈就是以人才学为基础,运用人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才的美育等。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人才的审美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固然可以对自然美、艺术美和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但也不应该忽视对人才的美,即对那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从而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的人们进行审美观照。[1]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修养,也可以理解为素质的培养。通俗地讲,美学素养就是指具备一定的美学功底,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是综合素养的展现。[2]人才具备美学素养,能够使其在进行创造时,以真、善、美的视角造福社会。

二、人才美学素养的特征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抵得上一万个人。这是对人才的高度肯定,人才在现代社会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人才必须具备美学的素养,才能为用人单位、社会、国家所用。

(一)创造美。人才创造作品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例如编辑人才,将各种复杂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提升原作品的内容质量使之更符合大众的观看习惯。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把握审美的规律,才能编辑出优秀的作品。

(二)个性美。人才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在作品创作方面,在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之后,要敢于创造个性化的作品。以获得201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侯孝贤为例,他不拘泥于故事片的叙事,开创了长镜头的美学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化为人文的情怀,其作品充满个性之美,但又不脱离大众的审美,达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境界。

(三)文化美。人是最重要的物质文化形态,人才是审美文化的主体,所以人才本身也需要具备文化的美,才能更好地去参与审美。人才的美指的不是单纯的外貌美,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善良之美。

三、人才美学素养的培育

人才的美学素养至关重要,通过美学素养的培育,可以激发人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人才美学素养培育之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审美水平的提升,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通过美学素养的培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美学素养对人才的学习、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广播电视主持人为例,意境美提供了中国播音美学的生命源泉,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可以给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如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主持人在把控舞台之时,就可以借鉴“留白”,在制作节目的时候点到为止,通过美学的原理展现语言的魅力。

(二)人才美学素养培育之策略

1.高校开设美育课程。美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高校开设美学原理、美学发展史等课程,可以让高校的“潜人才”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高校可以开设音乐、美术和影视作品的欣赏课,使教学更加直观化,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

2.人才自身提升美学学习力。人才无论在接受教育或者工作期间,都不能停止对美的追求。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广泛的阅读面,伟大的思想观点、理论,都能够给人以启迪。而且人才要多多走出去,开阔眼界,接触美,形成审美的动力模型。因此,只有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才有利于建构并优化审美动力定型。

3.用人单位要重视人才培养。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强调治国之要在于用人。正如古人所言:“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2015年的3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一个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层面,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开放。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更要杜绝僵化的用人体制,而是要用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美育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06-01.

[2]王静.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美学素养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0,(06):193.

[3]薛永武.《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及其美学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2010,(0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