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子辈形象

2016-08-02 13:35刘唱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李安

刘唱

【摘 要】李安家庭三部曲中子女的形象与父亲的形象相互照应,两位儿子三位女儿代表了他想表达的子辈形象。这里的子辈形象带有李安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因此这些子辈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李安;恋父情结;弑父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91-01

一、“恋父”与“弑父”情节

李安在家庭三部曲中塑造子女形象时,存在一个潜在共性就是对父亲又爱又恨,“恋父”与“弑父”共存的心理状况。这种矛盾情怀有他存在的理由,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驰而行。

(一)“恋父”一词由弗洛伊德提出。有“恋父情结”指的是女儿在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父亲的情感,而这里的“恋父”并不是这种特指概念个,而是指子女对父亲与生俱来的爱慕与天然的依恋心理。正是在李安内心存在着这样情感,所以这种“恋父”心理也贯穿他的作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讲李安在塑造父辈形象时,都设计的是太极大师、烹饪大厨、国民军官这种积极正派的人物形象,与此相对应的子辈有《推手》里的“香蕉人”,使小伎俩想赶父亲出去的儿子,《喜宴》里撒谎欺骗父亲的同性恋,《饮食男女》中大女儿内心封闭,二女儿感情不顺,小女儿未婚先孕。这样一看子辈相对父辈的人生来讲已经处于一定的弱势,也表现李安内心深处对父亲形象的崇敬。三部曲中的子女虽然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反抗,但始终还是有一份孝心,尽管表现得不够好也不够明显。

(二)“弑父”起源于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也延续了这一主题。“弑父”心理是对已经形成的父权社会和父亲的权威的挑战,李安电影里的“弑父”是对父权的质疑与挑战,也是一种重构家庭组织的心理。这种心理或表现为矛盾冲突,或者更加明显。这种心理的子女有着共同的特点,对他们的父亲不满,不信任他们的父亲,到后来暗中与父亲起摩擦,一直发展到与父亲正面冲突。在家庭三部曲中《推手》里朱晓生起初表面也是很孝顺父母,到后来暗中使小伎俩,又后来演变成想去直接告诉父亲让他搬出去住。《喜宴》中有个场景是高爸爸在椅子上睡着了,高伟同把手伸到鼻子底下看有没有呼吸,这个小动作其实也包含了伟同复杂的内心,那一刻父亲生死的结果对伟同来说多了些模棱两可。《饮食男女》里朱家三凤各个都想指导朱家的生活,承担母亲的角色,对父亲更是充满芥蒂。

在李安电影中,儿女对父亲第一阶段的天然恋慕不等同于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但是在经历了反抗、背叛的“拭父”阶段之后,第三阶段对父亲的重新认识和回归可以解释为拉康提出的理论“二次认同”。李安作品中,往往是以“二次认同”作为故事的终结,父子战争中貌似获胜的儿子,却更像是个失落的失败者。比如在《推手》中,面对留给父亲的空荡荡的房子,儿子朱晓生和媳妇切磋推手;在《饮食男女》中二女儿家倩留守老房子,肩负起父亲每周聚餐的任务。

这于李安来说,安排这样的结局,并且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一方面是他对父子天性的思考与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二、文化冲突下的无奈

这里的文化冲突包括时代与地域的因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在家庭三部曲里这种冲突随处可见。《推手》中晓生和一位美国人结婚,属于敢爱敢说的性格,而他父亲虽然与陈太太情投意合,却不敢表露心意,害怕为老不尊,但晓生却很愿意撮合两位老人,这就是两代人对于爱情观的差距。所以即便晓生本意是接父亲在美国养老尽子辈的孝心,但这份孝心受到各种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影响以致最后想赶父亲走。晓生更像是夹在父亲、妻子之间的调和者,几番调节都没有用,在众多客观因素下晓生也只能无奈地使小伎俩让父亲离开。最后导演安排父亲主动离开,妻子也向晓生请教起太极拳的结局,暗示了一种求和同的美好祝愿。

《喜宴》中伟同一开始就向父母隐瞒同性恋的事情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而伟同男友的家人都知道自己儿子是同性恋,可以看出同时代下中国和美国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是有一定差距。毕竟孩子也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一开始就对父母不抱有希望,谁能说后来发生的一场闹剧不是最无奈的折中举措?明知道父母不可能去接受,又不想硬碰硬去伤害父母,自然有了欺骗的选择。

《饮食男女》中这种无奈更加明显,二女儿从小对烹饪感兴趣,但传统的父亲不愿意女儿以后和锅碗瓢盆、油烟打交道,不让女儿进厨房,长大成人的二女儿即便事业有成也不能理解父亲,时刻逃离家庭的心理就是源于小时候父亲的专制和不理解。三位女儿在家里每个人都想填补母亲的空缺,也想体恤父亲,但无论是父亲还是子女都各有各的想法,不去沟通,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差异下无奈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窦新平.李安的世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杨远婴,罗艺军.华语电影十导演[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3]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李安
与李安进行一场精神对话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李安:当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李安家训:没有命中注定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
Effects of Ionic Surfactants on Bacterial Luciferase and α-Amyl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