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2016-08-04 06:21徐锋
改革与开放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大中城市南京

徐锋

2015年南京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徐锋

“十二五”以来,南京总体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中,GDP总量由“十一五”末的第15名上升到第11名。但通过南京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发展对比,南京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社会需求放缓、产业结构失衡、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南京需要借鉴兄弟城市成功发展经验,在促进城市人口聚集、加强产业协调、扩大有效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努力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稳运行,在新常态下实现新一轮赶超目标。

一、南京与主要大中城市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1)经济总量稳步扩张。2015年,南京经济总量达到960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继续位列第11位。“十二五”以来,南京经济总量排名持续提升,2011年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2012年位列第13位,2013年位列第12位,2014年和2015年均位列第11位。从20个大中城市经济总量看,上海和北京继续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的除了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外,2015年杭州也成功进入了“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曾经超过南京的青岛、无锡、宁波等城市由于近年来的增速持续回落,总量排名有所下降,分别排名第12位、14位和16位,大连、沈阳等东北城市发展速度进一步放慢,2015年,经济总量分别排名17位和19位。

(2)经济增速相对较快。2015年,南京GDP增速为9.2%,尽管较2014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相对全国其他大中城市而言,增速并不低,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6,在长三角大中城市中位列第2。从20个大中城市经济增速来看,中西部城市不断释放经济活力,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重庆增速高达11%,继续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长沙和郑州的增速也分别达到9.7%和9.6%,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3和第4。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东部城市的杭州有率先实现经济转型的迹象,经济增长有望由中高速增长重新实现高速增长。2015年,杭州经济增长高达11%,与重庆同样位列第1。上海和北京“新常态”阶段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增速仍呈现稳中趋缓态势,2015年增速均低于7%,增速排名在大中城市中名列第17位和18位,同样作为直辖市的天津,近年来经济增长不断加速,2015年,增速依然高达9.4%,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5。大连、沈阳发展继续低迷,2015年增速分别为3.8%和3.5%,增速名列全国大中城市最后两位。

(3)人均GDP水平位居前列。人均GDP是客观反映一个地区总体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2015年,南京人均GDP实现116931元,突破1.8万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5,表明南京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靠前。从20个大中城市人均GDP看,深圳、苏州、无锡、长沙和南京五市分别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五名,北京、上海尽管经济总量分别位居前列,但人均GDP优势并不明显,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中分别位列第14位和13。经济总量排名超过南京的广州、成都、武汉、杭州,人均GDP也均落后于南京,排名分别位列第10、第19、第12和第7。尽管近年来重庆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从人均GDP看,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人均GDP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倒数第一。

表1 全国20个大中城市经济总量对比排名

1667 1077 1516 3001 1060 1033 1442 889 821 871 731 650 720 781 669 937 828 702 10 1 9 2 9 7 5 1 1 0 2 1 2 4 8 1 19 3 4 5 6 7 8 9 1 0 2 1 6 1 7 5 1 1 3 1 6 9 1 4 1 4 3 8 1 5 6 1 8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佛山宁波大连郑州沈阳烟台18100 17500 17200 16100 14400 11000 10800 10100 9600 9400 8600 8500 8200 8000 7800 7450 7280 630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3 8.9 9.4 11 7.5 8.8 8 11 9.2 8.2 9.7 7.1 8.3 7.5 3.8 9.6 3.5 8 19 4 20 12 108578 162488 113456 53648.8 135849 106486 74896 113611 116931 107922 117647 130769 113889 102433 116592 79509.1 87922.7 89743.6 17 16

2.社会需求明显放缓

(1)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显著。2015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5484.47亿元,增长仅为0.4%,增速比由2013年12.4%回落了1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2015年南京固定资产总量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列第17位,南京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位落后于南京GDP排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位也已下滑到倒数第四。2015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7.13%,在20个城市中列第12位,处于中游偏下水平,说明南京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不是由于前期投资基数大,而是缺乏投资动力和投资项目的支撑。从20个大中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2015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4%,列第1位,郑州、长沙和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依然保持17%以上高速增长,分别位列第2和第3。天津、广州、武汉、杭州、宁波、青岛、佛山和烟台等7个城市也保持了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

(2)社会消费需求放缓。2015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90.17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2014年的12.9%回落了2.7个百分点。2015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20个城市第10,比GDP总量排名靠前1位,但增速仅列20个城市第13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015年,南京消费率达47.81%,位列20个大中城市第2,说明南京整体消费水平较高,持续增速难度加大,近年来消费增速回落有一定合理性。从20个大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城市均保持在8%—13%区间内增长,城市之间的增幅差距相对较小。北京、上海两特大城市增幅较低,分别增长8.1%和7.3%,深圳由于汽车限购政策影响,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大,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了2%,位列20个城市倒数第一。

(3)外贸出口出现下降。2015年,南京外贸出口总额为2054亿元,同比下降3.4%,这也是2009年以来出口首次出现下降。2015年,南京出口总额在20个大中城市排列第13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6个长三角大中城市中排列倒数第一,处于中部城市的郑州大有赶超南京的趋势,南京出口总额仅比郑州高18亿元。从外贸出口增速看,由于大部分城市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南京出口增速列第10位,好于出口总量排位。2015年,南京外贸出口总额占GDP比重21.4%,列20个大中城市第12位,低于青岛、宁波、无锡、佛山、郑州和烟台等经济规模比南京低的城市。从20个大中城市外贸出口情况来看,深圳、上海、苏州、广州和宁波五城市外贸出口规模分别排列20个大中城市前5位,大部分城市外贸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中西部城市回落幅度更加显著,成都、重庆和郑州外贸出口分别比上一年回落了28.5%、12.0%和17.2%。

3.产业供给有所失衡

(1)二产增加值总体偏低。2015年,南京二产增加值实现3916.1亿元,在20个城市中列第15位,二产所占GDP比重为40.79%,在20个城市中位列第16,二产增加值总量和所占GDP比重南京在20个城市排位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20个大中城市二产增加值看,上海、天津、深圳、重庆、苏州等5城市分别位列前5,其他城市中,不仅经济总量排在南京前面的广州、武汉、成都、北京等城市的二产增加值超过南京,分别列第10位、第6位、第7位和第9位,而且经济总量排在南京后面的佛山、长沙、无锡、青岛、宁波等五个城市二产增加值也超过了南京,分别列第8位、第11位、第12位、第13位和第14位。

表2 全国20个大中城市产业发展对比排名

(2)三产增加值发展较快。2015年,南京三产增加值实现5572.3亿元,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比GDP排位靠前1位,三产所占GDP比重为58.04%,在20个大中城市中位列第6。三产增加值总量和所占GDP比重南京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三产增加值不仅总量列20个大中城市前4位,三产比重也依次排在前4位。天津、重庆尽管三产增加值分别位列第5和第6,但三产比重在20个城市中仅列第11位和第17位,杭州、武汉、成都、青岛、大连、沈阳等副省级城市三产增加值均超过了二产,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以上。苏州三产增加值也首次超过二产,第三产业比重接近50%,无锡、宁波、长沙、郑州、烟台、佛山等城市工业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三产增加值仍低于二产,第三产业比重低于50%。

4.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升

(1)财政增收能力相对较弱。2015年,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20亿元,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1位,与GDP排名相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9.3%,在20个大中城市列第14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015年,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10.63%,在20个大中城市中位列第13。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增速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均已表明,南京财政增收能力与兄弟城市相比显得相对较弱。从20个大中城市情况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排位基本与GDP城市排名同步,但各城市增速差异十分明显,深圳市以30.9%高速位列第1,上海、北京均实现了12%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分别位列第3和第7,长沙、郑州、成都、重庆等中西部也均实现了12%以上的快速增长,分别列第2位、第4位、第5位和第9位。天津、杭州、武汉、青岛、佛山和烟台等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5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104元,同比增长8.3%,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列第7位和第1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427元,同比增长10%,在20个大中城市中分别列第9位和第4位。尽管近年来,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但从城乡收入比看,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5年,南京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在19个城市中(深圳除外)排名第7位,在长三角6个城市中排名第1位,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四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均在2以下。20个城市中,各大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特别表现为东西部城市之间。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重庆市高出25723元,前者是后者的1.9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宁波市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重庆市高出15964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52倍。

二、新常态下大中城市发展实践对南京的启示

1.促进人口集聚是经济实现持续性增长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城镇化步伐的放缓,我国城市人口集聚能力正不断减弱,城市间争夺人力和人才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今后,人口集聚能力将成为一个城市保持长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沈阳、大连等东北城市经济放缓,一方面是受产业发展减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大量劳动力和人才向外流转有关,这一现象值得南京关注。“十二五”以来,南京城市人口增长呈持续下降趋势,2010年以来,南京常住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62%,大大低于“十一五”时期的3.02%。

通过南京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比较发现,人口数量确实成为影响南京经济总量扩张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GDP总量排在南京前面的10个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人口总数低于南京,GDP总量排在第10位的杭州市常住人口也超出南京68万人。因此,加强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已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提升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上,一是转变人口发展观念,认可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力争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居民享受同等权益。二是调整人口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吸引有能力、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南京工作。三是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加快高端人才引进,特别是吸引大量优秀大学生在南京就业、创业,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2.产业协调发展是经济实现均衡性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通过南京与主要大中城市比较发现,当前,南京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相对第三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发展有所滞缓;二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不高;三是相对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发展动力还不足。当前,尽管我国已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但工业化进程并未完成,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的增长阶段。南京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要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正确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把握好服务业和工业的关系。服务业已逐步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区域经济对内向心力和对外辐射力不断增强。需要注意的是,与兄弟城市相比,近年来南京工业发展速度有所滞缓,成为南京赶超先进城市的瓶颈。因此,南京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不能以放缓工业发展为代价,仍需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工业化在稳增长中的中坚作用和推进迈入前列中的带动作用。要大力推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助推服务业在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中提速升级。二是把握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后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优势再造,引导和推进传统产业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三是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壮大推动虚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要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以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3.扩大有效需求是经济实现稳定性增长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多,如何积极适应新常态,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已成为主要大中城市的普遍共识。通过南京与兄弟城市比较,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以及外贸出口,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稳增长的压力空前加大,而同处于长三角的杭州和宁波两市却表现为积极好转的迹象,投资增速已由过去几年个位数增长重新上升到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速呈现不断回升态势。当前,南京要把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在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和刺激出口上,在化解过剩产能上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一是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要推进重大项目招商,强化产业链、专业和常态化招商,引进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优质项目、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要推进工业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特别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有效扭转工业投资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不断发挥工业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二是注重发挥消费和出口的稳定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重视消费需求的稳定,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刺激即期消费。南京要牢牢把握机遇,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出口需求增长。三是注重去产能与扩需求相结合。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钢铁、水泥、建材、铅蓄电池、铸造、化工等落后产能,去除经济运行中的无效需求。

4.缩小城乡差距是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诸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部分群众生活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些发展中的“短板”被一些城市所重视,并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南京而言,目前影响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城乡差距,尽管2015年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6500元的农户已实现全部脱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在长三角六个城市中排列第1。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补足“短板”,让发展成果被绝大多数居民共享。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手段,全方位打造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形成主要依靠资金和技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非农业产业的“创业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郊区工业。大力提升浦口、六合、高淳、溧水等城区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将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向该地区转移,不断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迅速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16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大中城市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美国?乐观来看就在5年后
2017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南京·九间堂
36个大中城市2016数据快报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