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

2016-08-11 10:06胡文权袁剑平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胡文权 袁剑平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数量大速度快,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我国经济尚未发达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现有的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蓬勃发展,为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之一。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城市社区服务 养老模式

一、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现有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就快于农村。据估计,到2050年,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将比农村高出近6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主要是家庭养老和单位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大都居住在家中,由子女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原工作单位提供退休金或“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保险金。这种养老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面临以下冲击。

1.养老人力资源匮乏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无孩子的“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大大减少。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机会增多、代沟拉大、住房条件改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年轻的家庭成员更倾向于独立生活,老年家庭出现了“空巢”,由老年夫妻组成的家庭渐渐增多。家庭养老人力资源的缺乏使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除了企事业单位的养老功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员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均依赖单位。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养老事务则社会化。可以看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旧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新型的社会结构相适应。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发展迅速,社区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二、社区服务的兴起为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条件

1.社区及社区服务的兴起

“社区”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腾尼斯提出来的。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指由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在我国,城市社区主要是依托街道或居民小区发展的。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我国的社区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功能逐步弱化,社区的地位不断上升。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非生产性、非行政性服务逐步转给了社区,社区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服务业在这一大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的内涵及优势

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利用社区内的资源,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社区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具有许多优势。第一,便利性。社区服务具有及时、方便、灵活的特点,符合老年人不愿脱离习惯环境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需求。第二,普及性。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第三,自给性。通过组织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使有能力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第四,共享性。社区服务能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成本低,既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又可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

3.社区养老克服了家族养老的许多不足

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社区服务是重要保证、养老保险是物质基础”的社区化老年保障体系。简称为“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克服了家庭养老的许多不足:第一,“社区养老”使养老突破了家庭的界限,消除了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提高了养老机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第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建立敬老院、托老所、康复院及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第三,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积极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使其“老有所为”,从而节约社会养老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社区承担原来单位的养老职能,成为接纳老年人的“大家庭、小社会”,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养老模式的措施

一是要将老年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老年人口特点,科学地确定社区化养老服务的目标、重点、速度、规模和布局,合理筹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快发展临时托老、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基础性服务。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为社区化养老模式提供经济上、法律上的支持。在我国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就是加强社区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为社区化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基层机构设置方面,街道办事处可设置老龄工作委员会。政府要积极引导居委会发挥自治功能,居委会可设置兼职的老年工作委员,由政府付津贴。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社区服务机构的财力投入上,特别是社区服务刚刚启动时要有必要的经费扶持。

三是要为社区化养老的实施进行相关立法。政府要及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如社区服务如何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要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机构与个人在社区化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要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及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临终关怀医院、老年用品商店等。要加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搞好社区服务,建立一支社区工作者队伍是重中之重。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派、道德高尚、热心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同时,要加强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可考虑在条件较好的城市试点实施社区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建立社区服务职称系列,明确评审条件。

在我国现阶段,通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当然,构建社区化养老模式并不是完全抛弃家庭养老,因为即使是最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给予老年人的幸福感。只有把老年人的事业做好了,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九璋.理论人口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2]江流.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

[5]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房价波动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