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两种尺度”理论到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2016-08-11 10:06赵宁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尺度主观本质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两种尺度”理论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种的尺度”是指以动物自己作为主体的尺度,内在的尺度是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的尺度与人的自由的活动相对应,都体现了人的自我确证;人的种的尺度与人的自觉的活动相对应,都体现了人的相互确证。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种尺度”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确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初步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著作。其中阐释的人与动物的生产的“两种尺度”理论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中,马克思为了解释异化劳动怎样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首先说明了“人是类存在物”。在这一理论论述过程中,马克思比较了人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生产的不同。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里提出了“两种尺度”的理论,即提出了“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这一对相对的概念。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之间的不同,提出了人是按照两个尺度进行生产的,动物则不能用两个尺度进行生产。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自己和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从中可以看出,动物的生产只有一个尺度,也就是只按照它自己的种的需要和尺度来生产,这种生产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除了它自己这个种的需要和尺度以外,动物不会按任何一种自身以外的种的需要和尺度进行生产。“种的尺度”反映的是种的需要,种是这种需要的主体。所以,“种的尺度”是指以动物自己作为主体的尺度,是动物的种活动的规律、方式,体现动物的种的肉体需要。人作为一种动物,也有自己这个种的尺度,人有人的生产和为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同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和动物的片面的直接的肉休需要的生产不同,第一,人能“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换言之人能根据动物的生命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自己的生产活动,把握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地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第二,人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换言之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把自己的主观需要、目的体现在生产活动中,通过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进行生产,从而让自然更大程度上满足需要,达到自己的主观目的。把握客观规律地改造自然、进行生产与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结合,就是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既不是人的主观需要与目的不顾实际地肆意泛滥,也不是人在客观实际面前被动消极地束手无策,而是尊重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的活动受制于环境、规律的限制;为了提升生产力,首先要把握物的尺度,把握客观事物、改造对象的本质特征、本质属性。但如果仅仅止于此,人的生产力水平就不会和动物的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区别。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把自我意识对象化,以主观意识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在对象身上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人的“内在的尺度”是客观现实同人的需要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体现人的需要和目的,另一方面又符合客观规律,是二者的辩证结合。“内在的尺度的根本特征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关照,充满着人的理想和情感”。“内在的尺度”在人的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活动比动物的活动高明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被动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以前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没有意识对实践的促进、指导作用,大写的人也就不复存在。

二、人的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说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学界基于此一般把人的类本质概括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一般来说,从这段原文中我们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本性,在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原文中的“活动”是指劳动,“自由的自觉的”是指劳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性质。但这种解释不免有空泛之嫌。比方说,自由的活动与自觉的活动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为什么要用两个定语而不是一个定语。又如,自由的活动与自觉的活动又有什么联系,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如果没有联系,二者岂可并列而用。因此,要进一步理解人的类特性,就应把自由的活动与自觉的活动分别加以说明和界定,寻找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要理解自由的活动,首先必须对自由作出界定。毛泽东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基于此,可以说自由的活动是人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客观必然性,同时顺应、应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现实,从现实世界中获取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把握、占有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那样的总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的活动。自由的活动是人用主观意识关照客观现实,把自己的意识对象化,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自由的活动的过程体现的是人类的创造活动,表征着人类的主动追求、目的性质。自由的活动的结果表现出人的活动的无限可能性、丰富多样性、开放包容性。不仅如此,还要指出的是,自由的活动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所谓确证,就是人主动证明自己是人,属于人类这个种群。在现实意义上,人的确证就是确证自己的社会性,确证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人为什么需要确证自己呢?因为,第一,人的活动的有限性和非自足性,意味着人要依靠社会。单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人的速度没有猎豹快,力量没有熊罴足,不能像鸟那样飞翔,无法如鱼一般游水。这种有限性决定了人不能完全自足,只能以合作的、社会化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由此产生各种政治的和精神的活动。第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总要去归类,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但人的非特定性使人要不断去确证自己,确认和证明自己属于人这个种群,自己是社会的人。有国外学者把生物上的非特定化作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与动物相对照,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那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种被事先确定的过程,可以说,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非特定性促使人更要去确证自己,而且“另一半留给自己去完成”说明了这种确证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第三,人本来不是人,是动物。在原初状态下,人与动物并无区别。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物种关系方面的生产”、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生产”这“两次提升”才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成为独特的人。因此,只有人有确证自己的需要,动物没有这个需要。人的确证有自我确证和相互确证两种方式。自我确证的方式是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目的、能力。这恰好与自由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吻合。因此,自由的活动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自由的活动有一个与其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对立面,这就是自觉的活动。自由的活动使人通过改造自然而满足需求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没有限制的自由可能使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断恶化。为了不致使自由无限膨胀和被过分夸大,人“在个体之间、群体之中必须要进行约定和规制,形成一个普遍化和社会化的认知、技术和制度系统”,这就是自觉的活动的意义。具体来说,人的活动会受到社会制度、现实条件等的规范,人根据这些规范去自觉地活动,一方面是有所受限,但最终人可以超越限制实现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的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人的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的活动受着客体的限制又不断去超越客体。人的活动受着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着社会条件的限制。正因为限制,人的活动的自由才不会无限膨胀和夸大。但人不会在这种限制面前停滞不前,相反,这种限制更可以激发和释放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超越限制,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因此,自觉是对自由的自我限制,也是自由得以实现的方式;自由又是对自觉的不断超越,二者无分先后,始终对立统一。如果说自由的活动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那么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就是人的相互确证,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相互确证。自觉的活动意味着人的活动要在社会中进行;社会形式下的活动,是人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不仅受着社会的限制,更依托着社会的力量。社会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不同人的本质力量的结合。互相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交流聪明才智,共同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和使命,这也是人的相互确证的体现。

确证是人的需要,人的活动由需要而来。自由的活动与自觉的活动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确证,前者是自我确证,后者是相互确证。自由的活动与自觉的活动统一的结果是人基于客观现实,不断突破现实束缚,生产属于自己的新的规定性,使人的活动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两种尺度”与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内在联系

前文提到,人也有自己的种的尺度,人也有人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生产与再生产,当然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物性需求,体现人的生物性,这和动物的生产活动有相似之处。但是,人的种的尺度内含的不仅仅是人的生物性本能,更是人的社会性特质。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同样,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透过分工、合作等社会化形式展开的。其理由在前文论述人有确证的需要的理由时已经提出,即社会化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活动的有限性和非自足性决定的,当然也有着人的主观意识的因素。个人力量的有限,促使人必须进行社会分工与合作,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由此形成。一方面,人的种的尺度体现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人在社会化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中,通过协作、分工、交换,相互确证。而相互确证是自觉的活动表征出来的。这说明,人的自觉的活动与人的活动的种的尺度高度关联。再强调一遍,这种关联的前提是人的种的尺度的社会性特质。如果人的种的尺度同动物的种的尺度一样,生产活动仅仅体现生物性,那么它同自觉作为对自由的限制,客观对主观的制约就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了。

正如之前论述,内在的尺度是人的主观需要和目的同物的客观实际和规律的辩证统一,人按照任何种的尺度去生产、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身上,即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活动。人的自由的活动又是指人把自己的主观需要和目的作用于对象,表现人的无限创造能力,体现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我们发现,人的活动的内在的尺度同人的自由的活动同样是高度关联的,二者都反映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两种尺度”理论与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类特性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的种的尺度对应着人的自觉的活动,内在的尺度对应着人的自由的活动。

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自由的活动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那么与其对应的内在的尺度是否也有人的自我确证的内容呢?同样,自觉的活动的本质是人的相互确证,那么与其对应的人的种的尺度是否也有人的相互确证的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第一,内在的尺度彰显了人的需要和目的,也符合了客观的规律和现实,人“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又说明了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实现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把主观意识对象化的过程,这里暗含着人的创造性活动。可以看出,内在的尺度与前文提到的自我确证的方式——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目的、能力——有一致性。第二,人的种的尺度(不是动物的种的尺度)包含了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特别地有社会性的属性,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不能脱离社会而进行,这一点已经不言自明。人的相互确证是在分工、合作等社会形式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展示本质力量,交流主观意识,共同超越客观现实,把握客观必然性。可以发现,人的种的尺度具有的社会性与社会生产中的人的相互确证同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5]蒙爱军.自由与自觉之意义——人类活动的无限可能与自我限制[J].求实,2007(7)

[6]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J].东疆学刊,2005(4)

[7]张光韬.试论两种尺度的辩证关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1

[8]陈若松,陈燕飞.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当代意蕴[J].求索,2012(10)

作者简介:赵宁,男,汉族,1992—,甘肃省临夏市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尺度主观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尺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对立与存在
放缩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