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016-08-16 03:58刘淑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广东茶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茶饮料茶汤泡茶

刘淑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冷泡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刘淑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冷泡茶是一种新型茶饮料。本文从冷泡茶的品质特点、品质化学、加工工艺以及抗氧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

冷泡茶;品质;抗氧化;工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掀起了茶叶新功能、新茶类及新做法的研究热潮。冷泡茶是一种非传统的、新型的茶饮料。泡茶时不用沸水,将茶叶浸泡在冷水或冰水中2~12h,让茶叶的芬芳及营养素慢慢释出,放置于冰箱中浸泡更能增加口感。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更趋向于简单化、便捷化,冷泡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流行喝冷泡茶。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特殊需求、细分茶叶市场、提高茶叶深加工水平,冷泡茶的研究及开发成为学者们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关注热点。目前,国内茶叶市场少见有商品冷泡茶的面世,相关的研究报道也少见。本文综述了冷泡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1 冷泡茶的特点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冲泡方式还是以热水冲泡为主[1]。传统的热水泡茶方式不仅耗费时间也消耗能源,而且许多青年群体不喜欢饮用热饮。因此,市场中各种软瓶包装的茶饮料十分盛行,它们虽然有茶的成分,但是含量相对较低;同时又添加了糖、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这类茶饮料与茶相比,无论是从感官还是营养成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冷泡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本味和鲜爽度,还兼备了便捷与健康。因此,冷泡茶就有了其存在的市场价值[2]。冷泡茶滋味相对较淡,少了热水冲泡的苦涩感。因人体体温较茶汤高,茶汤到达口腔后香气物质逐渐挥发出来,使整个口腔弥漫着茶香,喉韵也更浓重。这种有别于传统泡茶风味的冷泡茶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有研究认为:并不是每种茶叶都适合制作冷泡茶。发酵时间越久,茶中的磷含量就相对越高,冷泡茶应尽量选择含磷量较低的低发酵茶[3]。

1.1 甘甜

冷泡茶喝起来口感甘甜。低温冲泡时,茶叶中具有苦涩滋味的单宁酸、咖啡碱不易溶出;而具有鲜味特征的氨基酸分子在冷水中会先溶出,其浸出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甘甜不苦涩,这就是冷泡茶口感好的原因。

1.2 方便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没时间煮沸热水泡茶;加之夏天炎热,更多人群喜欢喝冷饮,尤其是外出工作、旅游,冷泡茶的制作相对便捷、简便,只要有饮用水,根据自己的口味投进适量的茶叶即可。

1.3 可久泡

冷泡茶中苦涩物质释出比较少,而茶叶里的清甜滋味则因为浸泡时间长而在茶汤中加倍溶出,甘甜不苦涩,这就是冷泡茶好喝的原因。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超过24h的冷泡茶不再适宜饮用。冷泡茶避免了高温条件下的水热氧化作用引起的茶叶色变、滋味钝化、维生素破坏等弊端,且具有长时间放置茶汤不变色的优点[4]。

1.4 健康

茶叶中的咖啡碱,在水温高过80℃就会大量溶出,刺激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而冷泡法可减缓咖啡碱释出的速度及含量,进而减轻对胃的刺激。饮用热茶汤会使口腔食道黏膜烫伤,长此以往,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生几率[5];而冷泡茶则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冷泡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因其未添加糖分,还特别适合于糖尿病人饮用。据报道,日本研究人员对1300多名饮用冷开水泡茶的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82%的人病情显著减轻。此外,冷泡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2 冷泡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传统的冲泡方法就是用煮沸的水冲泡茶叶,然而等茶汤冷却往往要1h以上。冷泡茶是直接用冷水冲泡普通茶叶,茶叶的有效成分溶出率会较传统热泡茶的不同。现在有一种冷泡茶新型加工工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加工技术的改进,使茶叶在低温短时间内释出的有效成分与热泡茶的相似。此加工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冷水冲泡型茶叶。联合利华公司在2011年便开发出一种冷水冲泡型茶叶的加工技术,该茶在15℃的水中5min就可浸出,大大缩短了制作“冰茶”的时间[6]。

杨坚[7]从茶叶中选取纤维分解菌SW3,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在进行复筛,得出突变株SW355酶活力最高,且遗传性状稳定。师大亮[4]在茶叶揉捻的过程中加入了突变株SW355及绿色木霉,对比未接种混合菌液的茶叶,结果显示,冷泡条件下,接种茶样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类、游离氨基酸等含量比未接种茶样的高出了35%、73%、11%、32%、10%;接种茶样的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无毒、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为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为阴性。在冷泡条件下接种后的茶叶较没接种的溶解性有所提高,并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还兼备传统热泡茶的优势。

张远志[8]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得出采用-30℃速冻24h、揉切加酶、超声波振荡20min,结合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使红茶10℃蒸馏水浸泡3min溶出率提高且感官最好。

何莲[9]研究纤维素酶对冷泡绿茶的成分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了纤维素酶的茶样内含成分比对照组的要高,揉捻时加入10ml2.0%纤维素酶、发酵2h的茶样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最高。在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的感官审评中,揉捻时加入10ml1.0%纤维素酶、发酵1h的茶样品质最好。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人们不再局限于研究冷水泡茶的好坏,而是通过改进做茶工艺,使做出的茶即使冷水冲泡也具有热泡茶的溶出率。

3 冷泡茶的抗氧化能力与品质评价研究

有学者对冷泡茶与热泡茶的冲泡水温、方式、茶类等对品质影响的研究,作了比较分析,包括抗氧化能力、生化成分、香气物质等。

苑举民[10]等研究热水及冷水浸泡绿茶、乌龙茶、白毫乌龙茶、红茶四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冷泡绿茶的总多酚量是最高的,冷泡处理的乌龙茶、白毫乌龙茶、红茶分别较热泡处理的总多酚量减少15.6%、30.7%、37.4%;冷泡绿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能力与热泡绿茶相近,其他三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热泡处理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及还原能力均优于冷泡处理。冷泡处理四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的咖啡碱浸出量较热泡处理的减少14.6%、36.6%、56.5%及63%。这一研究结果与Yang DJ等[15]的研究相近:认为冷泡茶可减少咖啡因含量、降低苦涩味并获得较高的香气。Venditti等人[16]研究指出以冷水冲泡白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而绿茶、乌龙茶、红茶以热水或冷水冲泡,其抗氧化活性差异不显著。

刘淑娟等采用不同水温、冲泡方式、茶类等进行了比较研究[17][18][19],认为温度较低的水冲泡的茶汤游离氨基酸、黄酮等含量较多,茶多酚、咖啡碱相对较少。冷泡绿茶水浸出物溶出快、含量高,没有热泡绿茶的苦涩滋味,汤色更绿、更鲜爽。冷水冲泡是值得推广的绿茶冲泡方式。不同茶类和冲泡方式研究一致认为:红茶、绿茶采取冷泡的方式具有品质丰富,清爽或鲜甜爽口的良好品质。在茶类和冲泡方法上,绿茶表现为冷泡法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都比杯泡法要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则比杯泡法要低,盖碗法所测成分的含量均是最低的。红茶则表现为盖碗法从第三泡开始有效成分含量开始下降;杯泡法从第二、第三泡开始有效成分含量显著下降;冷泡法随着时间的增加,茶汤越来越浓,溶出速率变缓慢。由此可见,无论红茶、绿茶,盖碗还是杯泡,冷水泡茶在成分品质、感官审评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泡茶方式,甚至于在功能方面优于热泡茶。

4 冷泡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冷泡茶作为一种新型的茶饮料,符合人们的绿色、方便、天然的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冷泡茶的研究很少,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由此看来,要对冷泡茶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把生物技术应用于茶叶加工过程中,对茶叶加工技术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冷泡茶的安全性,制定冷泡茶的质量标准、提高冷泡茶的品质、感官、功能将是未来冷泡茶研发的重要方向。

目前主要的茶饮料都属于调配性饮料,而且多采用中低档茶叶为原料[21],虽然这些茶饮料在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冷泡茶商品化于市场,犹如一缕清新的风,也必将成为茶叶快销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冷水冲泡与传统热泡茶的有效成分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缩短冷泡茶与热泡茶的品质差距、控制外界因素(光、温、时间等)对冷泡茶的影响、冷泡茶的保鲜保质、冷泡茶宣传销售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

作者介绍:刘淑媚,女,1988年12月生,研究方向:茶叶品质化学;邮箱:suemeilau@gmail.com。

[1]夏明.吃茶•喝茶•饮茶[J].茶业通报,1985,02:26-28.

[2]励建荣,陆海霞.茶叶产品开发现状与进展[J].食品科学,2004,02:193-199.

[3]杨爽.养生新主张:冷泡茶[J].环境,2009,06:64-65.

[4] 师大亮.“冷泡茶”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5]熊江鸿.泡茶饮茶温度与营养健康[J].农业考古,1996,02:157-158+151.

[6]林智,谭俊峰,吕海鹏等.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方法[J].中国茶叶,2008,30(2):20-21.

[7]杨坚,孙永康,潘科等.冷泡茶发酵菌种的诱变育种[J].食品科学,2008,29(2):244-246.

[8]张远志,林惠琴.冷泡型红碎茶的制作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2):131-132,135.

[9]何莲,段学艺,陈娟等.添加纤维素酶对“冷泡绿茶"成品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13038-13039,13042.

[10]苑举民,吴俊谚,张慧雪等.冷泡及热水浸泡对茶汤抗氧化活性及咖啡因的影响[C].//第三届国际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论文集.2014:278-286.

[11]Gahler S,0tto K.Bohm V:Alterations of vitamin C,total phenolics,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as affected by processing tomatoes to different products.j Agrirc Food Chem 2003,51:7962`7968.

[12]0yaizu M:Studies on products of browning reaction:antioxidative activitv of products of browning reaction prepared from glucosamine.Jpn J Nutr 1986,44:307-315.

[13]Hou WC,Lin RD,Cheng KT,Hung YL,cho CH,Chen CH,Hwang SY,Lee MH:Free radi-scavenging activity of Taiwan native plants.Phtomedicine 2003,10:170-175.

[14]NS Method of test for caffeine content in foods.Chinnes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9432 N6174,2009.

[15]Yang DJ,Hwang LS,Lin JT:Effects of different steeping methods and storage on caffeine,catechins and gallic acid jn bag tea infusions.J chromatogr A 2007.1156:312-320.

[16]Venditti E,Bacchetti T,Tiano L,Carloni P,Greci L,Damiani E:Hot vs cold wate r steepjng of different teas:Do they affect antioxidant activity.Food Chem 2010,119:1597—1604.

[17]刘淑娟,钟兴刚,李维等.绿茶三种冲泡方法及其特色的研究[J].茶叶通讯,2010,37(2):42-45,49.

[18]刘淑娟,钟兴刚,李彦等.保靖黄金茶冲泡方法研究l绿茶冲泡方法研究[J].茶叶通讯,2012,39(1):24-26,28.

[19]刘淑娟,钟兴刚,李彦等.保靖黄金茶冲泡方法研究Ⅱ红茶冲泡方法研究[J].茶叶通讯,2013,40(1):43-44,46.

[20]何晓梅,张颖,武丽等.酶在速溶茶加工工艺中的应用[J].茶叶,2013,39(3):127-129

[21]陈谦.茶饮料市场分析初探[J].福建轻纺,2002(4):8-10.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30401065;2015B090906002;2015B090906027;广东大叶种红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猜你喜欢
茶饮料茶汤泡茶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鲸鱼”泡茶器等
Sim Sim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茶饮料,少喝为妙
茶饮料能当茶喝吗?
一字蚀骨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
茶业新星——“冷泡茶”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