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2016-08-19 01:40
中国石化 2016年7期
关键词:成果知识产权机制

□ 本刊记者 田 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 本刊记者 田 源

6月17日至18日,集团公司在京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玉普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动科技创新强大引擎,坚决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强调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壁垒,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理顺科技发展思路,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完善竞争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等相关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法,培养造就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是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石化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工作的需要。创新机制亟待完善,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亟待加大,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研究单位和企业创新激励与约束双不足,创新活力未能充分激发,竞争意识不强,科研效率亟待提高;知识产权泄密、纠纷事件频发,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维权力度亟待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不足,激励创新的内部环境和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形成。

王玉普在科技大会上强调,必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超前部署、大胆探索,牢牢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向“并跑”“领跑”转变,加快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主攻方向,发挥集团公司一体化优势,完善创新管理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完善创新管理体系,适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条的新趋势,加快推进科技管理创新。要通过完善科技决策、科技咨询、科技执行、科技评估等管理制度,达到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科技咨询常态化、科技执行市场化、科技评估科学化。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形成了总部和企业两级研发体系,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5家炼油化工工程公司、50余家各具特色的企业研究机构。拥有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

深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落实到新的效益增长点和价值创造上。要完善项目竞争机制,让更合适的科研团队来承担相应的项目,充分发挥不同科研机构的长处,让创新始终贯穿于科研过程。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各企业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责任制,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应用和技术服务的主体。总部与各企业都要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规划,从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员,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科研人员管理体制,给科技工作者更大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加强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改革科技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要花大力气解决好现场试验问题、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保证转化效果。

□ 技术人员调试具有中国石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网络成像测井系统。刘铁 摄

创造条件让创新主体更给力

“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做好国家政策承接和转化,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小环境,充分调动创新积极性。”王玉普强调要创造条件,促使各科研单位、各企业更好地履行创新主体责任。

加强创新主体的协同,提升创新效能。在中国石化内部,各科研单位、各企业都是创新的主体。科研单位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与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将企业与科研单位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加强与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科技创新联盟和创新链,放大科技创新效能,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

积极推进开放创新。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依托互联网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众创空间,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创意。要充分利用中国石化丰富的创新组织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引导创新资源的串联、协同,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通过成立创新小组、专家团队、劳模工作室、技师工作室等方式,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技术攻关等活动,充分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创新智慧和热情,掀起技术革新的热潮。要探索建设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平台,用创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改进科技管理,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要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的效果,更好地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改进科研经费管理,通过竞争立项获得科研经费,增强科研队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鼓励科研队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持续优化科技管理,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尊重科技管理的特殊性,减少对科技创新的束缚,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大风险防控和维权力度。打造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要建立专利评价体系,实现专利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持续提升。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评估与预警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维权力度。要积极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 中国石化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顾波 摄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科技创新需要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各个类别的人才,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戴厚良在报告中提出,要强化考核激励、基本薪酬激励、专项激励、“非物质”激励,加大创新人才评选表彰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加强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培育创新文化,推动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体系。通过加强企研联合等模式,培育一批熟悉企业生产需求、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既要有一批大师、专家、领军人才,也要有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和技师,鼓励研用结合形成研究团队。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不用一把尺子简单衡量人才,善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目前,中国石化积极推进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创新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给科研人员必要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独立自主决策。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在职称晋升、岗位晋升方面不单纯以成果数量论英雄,引导科研人员专注做研究。

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保障科研创新人才有经济物质支持、薪酬激励,无生活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要让科技资源围着领军人才转,让他们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

弘扬科技创新文化 让创新蔚然成风

王玉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厚植创新文化,来一场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文化大塑造、观念大转变。

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氛围,有利于形成创新创造的新风尚,凝聚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意识。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各领域的专家,给舞台、给荣誉、给待遇,使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应有回报,让各类创新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通过创新评价体系、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提高科研人员社会地位,让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要加强各层面创新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把身边的榜样立起来,使其成为一面旗帜,鼓舞和引导大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要把科技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协同起来,发展一批知名的科研专家、大国工匠和创业企业家,弘扬创新创造精神和敬业创业精神,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王玉普要求,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创新文化深入人心。要加强对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对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的宣传,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创新在中国石化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成果知识产权机制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