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石化科技迅猛发展

2016-08-19 01:40陈安琪
中国石化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技质量

□ 本刊记者 陈安琪

创新推动石化科技迅猛发展

□ 本刊记者 陈安琪

中国石化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发展正在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正在由“跟跑”和“并跑”向“并跑”与“领跑”转变。

6月17日至18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做了题为《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大动能》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科技工作的重大突破和显著成绩,指出,中国石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发展正在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正在由“跟跑”和“并跑”向“并跑”与“领跑”转变。

创新硕果累累 科技发展迅猛

创新成为中国石化科技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并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核动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石化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绿色低碳、引领新兴、差异特色、支撑一流”的科技发展战略,围绕主业,聚焦重点,刻苦攻关,锐意创新,加速转化,取得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戴厚良在报告中从八个方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相对完善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系列,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形成了现代化炼油技术系列,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石油化工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取得新突破;节能环保等公用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支撑了绿色低碳发展;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世界先进水平科研装备设施初步建成;专利管理体系、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他列举了“十二五”成功实现的五项重大突破。一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从无到有的革命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系列;二是低成本国5清洁油品技术成功开发并推广应用,实现了汽柴油质量升级;三是新型煤化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技术系列;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实现工业转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采用自主开发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建成世界级规模工业化装置,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创造了新的获奖纪录。评选出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658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2项。

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四大技术系列,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成果支撑主业 创新赢得效益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成功地支撑了中国石化的主业,为中国石化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完成工业试验,世界级规模的工业装置建成投产,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大型芳烃成套技术的专利商,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首次实现在同一套装置上工艺、装备、催化剂等技术国产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双氧水法环氧丙烷工业示范装置投运成功。现代煤化工技术实现系列突破,SE粉煤加压气化炉实现商业运行,煤制低碳烯烃(MTO)整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世界首套甲苯甲醇甲基化制二甲苯(MTX)工业示范装置投入运行,煤制乙二醇装置建成并产出合格产品。

科技促进主营业务快速发展。以页岩气综合评价、水平井优快钻井、长水平井分段压裂为主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体系,深化了东部隐蔽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系列,完善了海相超深层生物礁和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支撑了川西海相、塔中北坡等5个重大油气发现和济阳、塔河等8个重要商业发现。攻关形成了低渗与深层稠油开发等技术支撑了胜利、塔河稠油开发。攻关形成了超深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大规模压裂技术系列等,研制了3000型压裂机组等装备,实现了大型装备、关键工具的国产化、系列化。天然气开发技术系列,支撑了普光高含硫气田、川西中浅层、大牛地气田的稳产上产。攻关形成了气液法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第三代环管聚丙烯等技术,开发了超低密度聚乙烯、汽车油箱料、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抗菌及低温包装用聚丙烯等系列新产品。稀土顺丁、稀土异戊、溴化丁基等合成橡胶技术攻关成功。“十二五”期间,聚烯烃新产品及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30%以上,合成橡胶高附加值产品同比提高50%,合纤聚合物及合成纤维差别化率同比提高36%。

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30多种特种润滑油脂产品成功用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等我国航空航天重点工程项目,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提供了保障,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业表率。生物航煤技术完成工业示范,获得国内第一张生产许可证。2015年3月21日,加注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空煤油的客机,首次成功完成商业载客飞行,为中国石化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技术研究商业化写下浓重的一笔。

成果快速转化 质量就是生命

戴厚良在报告中总结道:“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申请国内外专利2.6万件,获得授权1.4万件,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发明专利总量持续保持央企领先位置。

中国石化不断完善健全专利管理体系、制度体系,使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求,将专利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确保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其中,第三代环管聚丙烯技术与新型催化剂,推动了产品结构调整;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抗菌及低温包装用特种聚丙烯树脂等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些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部与企业两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修订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制度,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开展重大技术自由运作权分析,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纠纷,维护了公司合法权益。坚持实施内部技术市场制度,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有效激发调动了创新活力与转化积极性。“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研究、设计单位实现技术贸易额142亿元,较“十一五”翻了一番。

□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从无到有的革命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系列。祝广影 摄

除了服务企业,中国石化还积极推动炼油化工技术“走出去”战略,大型乙烯裂解炉、聚丙烯预聚等一批技术走出国门,催化剂在海外拥有60多家客户、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属研究、设计单位技术贸易收入大幅提升,技术贸易享誉海外。

质量就是生命。中国石化认真贯彻国家“质量为先”的战略和公司“质量永远领先一步”的质量方针,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运行有效性,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观念,实物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物资供应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质量管理跃上新台阶,品牌美誉度、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质优量足、客户满意”的质量目标。认真落实国家清洁油品升级战略,推进国4、国5油品质量升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导制定和修订了部分ISO与ASTM标准,近400项国标和行标、500余项中国石化一级企业标准得到修订和提升,推动了中国石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速人才培养 提供智力保障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戴厚良在报告中总结了“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在着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持续完善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在管理机制上,创新建立直属院-分院管理体制,促进了资源优化利用和产销研结合,形成了总部和企业两级研发体系,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5家炼油化工工程公司、50余家各具特色的企业研究机构。拥有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加强在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为促进公司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和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装备设施初步建成。

在科研条件建设上,中国石化持续加大投入。开展了三大合成材料加工应用研究中心的建设,引进大型球差矫正电镜、高通量试验系统等先进科研装备,提高科研水平与效率。直属研究院科研与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中试条件日臻完备。

积极推进开放创新,进一步强化与外部院校的合作。中国石化成立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与中科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了休斯敦研发中心,启动中东研发中心建设,向海外派驻科技代表,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

创新机制进一步优化提升。中国石化大幅提升科技奖励额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实施了科研项目内部竞争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

积极推进人才成长通道建设。选聘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高级专家、技能大师,利用国家“千人计划”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大规模开展岗位培训,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石化与中国工程院、闵恩泽院士联合设立了“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表彰了一批杰出人才,弘扬了以闵恩泽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精神,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甘于寂寞、潜心钻研起到积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公司核心领域的各层级千名专家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在公司实施的青年英才开发工程中,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戴厚良在总结“十二五”科技工作时指出,科技创新要取得成效,就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主营业务,强化科研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和瓶颈技术,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必须坚持发挥一体化优势,加强顶层设计,集中科研、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各方力量,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健全科技攻关参与各方市场化运作机制,明晰各自权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必须坚持“四位一体”的方针,推进技术研发、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必须坚持开放创新,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坚持人才为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科技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笔中“黑科技”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科技助我来看云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质量投诉超六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