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6-08-23 19:21王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

王丹丹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许多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笔者把对文献的研究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摸索出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人本主义 儿童中心理论 学生主体地位x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97-02

近年来,课程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映着时代的背景,一批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笔者通过现场观摩,以及大量的理论研究,发现两者的共性都是舍弃教师中心理论,变为以学生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帮助者,甚至服务者。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1]该学习理论起源于美国,它的一个根本看法认为,应该从学习者本身的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2]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自我实现欲的体现。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强烈而久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情感和认知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儿童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3]这一点有力的冲击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论与精神分析的悲观发展论,有效的促进了美国当时的教育革新。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种生命的活动,而不单纯是为了生存。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和了解学生,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适当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行,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三、外国教育家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看法

1.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论家。他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导,论述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原则。他指出学校工作要进行的顺利有效,就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同时他的教学原则里也强调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则。他指出,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4]那么如何激发呢?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循循善诱,鼓励,赞扬,以及所教科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使用的方法要激起学生的兴趣等。

2.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他强调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不压制、不强迫、不灌输。他也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5]其观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完全的放任自流也是不可行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予一定的规范,以保证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从而更好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要求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要求。他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批判传统教育中儿童处于被动地位,阐明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同时他也主张以教育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6]

除此之外,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活动要置于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基础之上。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对学生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在对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由此全球的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四、我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认识

自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来,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将近十五年的历程,各地区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注儿童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笔者在从教的这几年,也一直在钻研如何在课堂中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掉一言堂。在经历了不伦不类的课堂后,终于有所起色,笔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条经验。

1.教师要从心里转变观念,不再单纯以应试教育中得高分为唯一目的。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互动中不止是知识,更应该夹杂着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一种存在感,有利于形成师生共同体。

2.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不应该以统一标准要求他们,应该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成绩稍差一点的孩子,发现他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培养,假以时日,他可能就是某一行业的佼佼者。

4.教师不该局限于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或者局限于固定步骤。比如说在每节课都要学生去讲台讲解,每个问题都要小组讨论,或者总要不停的提问以示互动等等。不该学生独立处理的问题,教师要好好引导,应该由学生自己探讨的地方,教师也不要包办。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和具体的课题,进行合理的操作。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希望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都能够尊重叶澜教授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挽救课堂中痛苦的教师和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能力,为社会,为每一个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9.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65.

[3]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28.

[4] [5]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吴式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2-320.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五年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社会/情感策略输入与人本化外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农村发展需向城市化“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