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影响下上海电影的创作突破

2016-08-23 03:32郑娜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外来文化

[摘 要]早期的中国电影,曾经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在现实中参与着上海现代性的建构,而上海的旧时期文化,也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影片当中——影片和旧上海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相互纠缠。笔者从镜头描写、题材选择与叙事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从新世纪国外的文化结合到上海题材电影本体另类的特征,认为上海题材电影的突破可以从开掘都市题材、融合海派文化和类型化策略角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上海电影;外来文化;创作特点

上海与电影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密切联系。其原因不只是由于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起源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逐步成长,变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影圣地”,而“上海电影”逐渐成为国产电影的翘楚。尽管在今天的上海电影已然失去了几年前的辉煌,不过上海电影仍然在世界影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依然是电影不断书写的对象。

一、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

上海题材类型的影片,实质上就是将上海化为一座舞台,记录了一些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示出只属于上海的“夜生活”,是一种能够表达出上海那无可替代魅力的佳作。上海题材类型的影片也是一种“蔚然成风”的通俗观念,它来源于20世纪初期所拍摄的作品《红粉骷髅》《虞美人》《火烧红莲寺》等,这些作品成为传统式影片进步发展的垫脚石,到了20世纪中期,影片《歌女红牡丹》《孤儿救祖记》《三毛流浪记》 的横空出世使上海题材类型影片的发展走向高潮。现代人所耳熟能详的追忆型电影则出现在20世纪末期,从影片《上海之夜》《倾城之恋》和《神女》接二连三地播出,到《海上旧梦》《狼山喋血记》等影片连续不断地上映,展现出一股新的上海电影狂潮。伴随着2000年《花样年华》的播出,给人们带来一种诡异、华丽的体验,在一系列幽深、葳蕤的镜头切换下将“上海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旧社会环境下的上海传奇故事的演绎深深震撼观影者的心灵。

从新世纪开始,新式上海题材类型的电影也接连不断地涌入银幕中。如若说新中国成立前和现代的上海题材类型电影的导演是内地人,那么追忆型上海电影的制片人和拍摄团队来自于香港,自2000年开始,上海题材类型电影完全遵循了全球化影片的体系,下文也明确指出并解释了这一点。

二、外来文化影响下上海题材影片的创作特点

(一)题材内容有所突破,表现当代上海的影片增多

20世纪末期,上海电影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旧上海”的黑暗社会背景,而且导演基本都来自香港。从整体角度来看,所有在香港电影人镜头下的“旧上海”式文化,全部都是1930年以来上海的缩影,通过对城市风光、交际花的经历、横渡大洋留学生的刻画,以及对人民救国安民迫切之情的展示和在洋人地盘上传奇经历的演绎……将旧上海的一幕幕奢华场景和令人悲伤的结局呈现给观影者。英国教授李欧梵在《上海摩登》的结尾篇曾用犀利的笔锋点明香港民众潜意识中的“旧上海时代”:“香港需要一名救赎者来重新对旧上海做出定义……”与香港相同的是,“旧上海时期”也是一种列强侵略的半封建社会作为背景,而且都具备一些属于各自的浪漫传奇。因为相差无几的背景、民众意识和传统文化,当年“旧上海”繁荣昌盛的一幕幕逐渐化成香港民众心中一根拔不去的刺。所以,香港导演在拍摄影片时也将这种忧伤的元素融入其中,给予观影者一种别样的情感:在那人山人海的名媛聚会中,一幕幕“花天酒地”的奢华场景诠释着当时的风流和轻浮,端庄秀丽的服装演绎着“旧上海时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影片中的 “旧上海”缺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反抗。但是,纵观整个上海的发展历程,“旧上海”实际上是被外强管辖下的城市:轻工业并不发达甚至远远落后,流民流落于市井街头,经常反抗起义,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现代上海题材类型的电影中,“真正的旧上海”依旧鲜然可见,导演娄烨的作品《紫蝴蝶》呈现给影坛一个不可多得的突破口。娄烨曾经说过:“经典影片所呈现的上海仅仅是幻想中的浪漫天堂。”在影片《紫蝴蝶》中,上海脱掉了它奢华的大衣,尽管不同于历史中的残酷剥削,但给予了观影者属于“旧上海”的过往和真实,主角的经历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中被改写。和《紫蝴蝶》相似的影片《茉莉花开》中,十分难得地减少了描写“老上海”的奢华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主角改变世界”,通过对子孙三代的描写渲染将旧社会发展下的上海背景清晰、生动地描绘出来。

有些观影者对这一类型的经典电影缺乏对市井小民的细节描写颇感可惜,但是随着时代潮流的推进,上海电影渐渐加入了这一元素,将目光移向现代的街头生活。影片《假装没感觉》中将更多的镜头指向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用这些人的悲惨生活经历对社会做出控诉。影片中也不乏互相扶助的画面出现,表明在冰冷的社会中还是有着微量的温暖。电影《股啊股》将目光对准上海的股市,准确描写出后“文革”时代的上海老百姓人生观改写的经历。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借助不惑之年的女主人公在上海的故事展示出现代社会“文过饰非”的社会风貌。电影借助第三视角对现代上海做出评价,目睹了各种各样的人在遭受一系列打击后的悲惨经历。好莱坞的著名电影《红美丽》是一部描写上海社会的作品,电影借助对社会、争斗以及爱情的描写展现出当年上海的镜花水月,这其中明显扩大了对上海社会的描写范围。《夜·上海》是一部取材于城市中的偶像剧,开片借助两名异国他乡游客的相遇,向观影者呈现出上海夜生活的雍容华贵,并使观影者沉醉于影片的温馨之中。

尽管电影中所演绎的“旧上海”已然低于观影者想象空间中的“旧上海”,这也代表上海题材类型影片有着极大的发展意义,但同时,21世纪以来的作品接连出现也代表着良好的开端。

(二)女性的个体化叙事

不论是20世纪初期上海的龙争虎斗,还是新时期描写现代上海生机勃勃的现象,影片基本都是借助不同的女主角来表达整部影片的思想主旨。

影片《长恨歌》中,女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的贤妻良母,但在和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四个不同男性角色的情感纠纷中,先后结束了一次次感情,在坎坷不平的人生中仍然坚强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年复一年地、悠闲地生活。《长恨歌》的作者王安忆曾评价过:“《长恨歌》本身就是悲惨女性经历映射社会的凄惨历程。”电影《茉莉花开》呈现给观影者三代女人迥然不同的经历。电影中三个女人的经历格式化,分别讲述了在时光变迁中三个人的离奇经历和悲惨结局,从旧社会的奢华、虚伪和“文革”后期过渡时期到现代社会的民主,不同角色的不同经历将时光飞逝演绎得具体、细致。

影片《紫蝴蝶》借助几名不同层次的形象,展示出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担心、疑惑以及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想法和行动。在电影中,辛夏的意外错杀使得自己渐渐彷徨,在面对青梅竹马的男友伊丹英彦与地下组织所赐予自己使命的同时难以抉择。但是,电影中辛夏却不能成为 “紫蝴蝶”的代表形象,能够代表的却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却每次出场都不知所措的依玲。在整部电影中,依玲是仅有的中间派,她能做出代表自己立场的举动,她是整部电影中爱情、美丽的化身,同时也代表着跨越时间的人生观念。

影片《假装没感觉》凭借因家庭被拆散而无家可归的角色,呈现给观影者一幕市井街头的画面。而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则是借助姨妈叶如棠的悲惨生活将现实环境描写得绘声绘色。在电影《红美丽》中则是以一名不幸的妇女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对爱情的渴望,隐喻出时代变迁下上海的巨大变化。

或许女人的经历是最能体现出上海的诡异神秘与丰富多彩的,由于女人对社会的敏感契合度更高,所以张爱玲、李碧华、王安忆等作家以上海作为题材,让观影者在观赏电影时,以女主人公的第一视觉感受到了一丝落寞和悲伤。女人对于现实都是很敏感的,所以,在这些电影中大多都缺乏男人的身影、英雄的壮烈,从一些普通定义的角度,对女人的细腻、坚强、能干、希望和斗争进行刻画。女人的经历代表着历史的发展,这也使环境衬托了女性的坚强和不公,也以女性的遭遇映射了时代的变迁。

(三)情节松散,叙事与奇观的结合

也许将镜头转向上海的电影人对上海有种天生的不可抗拒力,抑或是上海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取材圣地,但是,再好的传奇经历也不能将电影的思想主旨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上海题材类型的影片一般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人物的经历相交错,再运用一系列离奇的表达方式,组成了20世纪末期香港电影的拍摄方法,从2000年开始,以上海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也能够充分体现出这点。一如在波德维尔的作品《香港电影的秘密》中,凭借插入歌曲与舞蹈画面的出色描写将抽象的拍摄方式具体化,波德维尔也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言论:“打斗场面的描写抑或追杀,一种笑话的讲述和一处景色的特写镜头的表述,以及对演员的镜头拍摄,乃至后期剪辑,都算得上是一部电影的‘流光溢彩。”

取材于“旧上海”类型的影片更是不用多说,从绚丽多彩的灯光、风度翩翩的公子、明暗交替的胡同、胡同口并不明亮的灯光,到车夫、拱桥、酒店、地板甚至如同艺术品的墙砖……都可以作为影片的历史环境,同时是拍摄一部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这种背景的体现刻画出旧上海的传统色彩,正因如此,影片展现出了“旧上海”题材所蕴含的内容。例如,在影片《长恨歌》结尾,两名活泼可爱的少女带着笑声走入胡同里,夕阳下的影子照耀出青春的多姿多彩,在唏嘘感叹的同时,观影者仿佛也看到了一段由女性角色在上海所书写的传奇经历。在影片《美丽上海》中,最难忘的当属于那枫叶飘落的画面,在凄美的画面下,枫树的孤独也为整部电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离奇的故事发展同样也能表达出一种另类的人生写照,毕竟故事的发展是不能够预料到的,就像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样。穿插的故事和情节的变动是最能够令观影者印象深刻的地方所在,并且因为人们对影片的情节变动无法预测,所以观影者在观看影片时总会有着意料之外的惊讶和喜悦。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部电影中故事情节的穿插描写不代表着整部电影,和这一点不同的是,若可以正确地对电影情节发展做出规划,反而可以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电影《茉莉花开》中,歌曲《茉莉花》不论是出现在开始还是结尾,不论用什么方式进行歌唱,人物经历和音乐播放都可以达到逐步前进、彼此相联,并抒发出在黑暗中挣扎,寻找解脱的斗争观念。

三、结 语

谈起上海,人们都会想到经典电影的“炫彩夺目”,现如今的观影者在看电影的同时也给予了上海类型电影较高的厚望。从目前来看,上海类型电影将来的成就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拍摄时要扩大对题材的探索和发现。上文所说的“旧上海”已然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标志物,但是历史中真正的上海却无人问津,这需要人们的探索和发现。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上海也存在着拍摄价值。与一个国家类似,上海也经受着浩瀚的改革变迁,观影者的人生观得以改变,同时心灵也得到救赎。影片必须贴近生活,符合人的经历,方能成为长久流传的佳作。第二,要尝试新的拍摄方式,尽可能地将不同种文化方式融为一体。这是发展上海类型影片的关键所在,必须将不同种元素完全融合,方能使上海题材类型的影片化身为一部悲剧中含带励志元素的电影。最后一点,要详细对电影类型做出规划。上海题材影片并不缺少市场,而且也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所以,如若全心全意将精力投入到文化的传承方面,那么上海类型的电影就肯定会像青春偶像剧、古代武侠剧、战争谍战片一样成为闻名于世界的电影题材。

[参考文献]

[1]罗岗.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

[2]陈犀禾,刘宇清.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J].社会观察,2005(06).

[3]李道新.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2).

[4]汪献平.早期上海电影品牌的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当代电影,2012(10).

[5]唐沛.上海电影的传统特色与形成[J].电影文学,2015(10).

[作者简介]郑娜(1983—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外来文化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外来文化维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