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题材影片的文学喜剧性

2016-08-23 03:32汪春香
电影文学 2016年13期

[摘 要]当下影坛出现了一系列农民工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直面农民工的生存悲剧,同时以光明的前景来冲淡苦难。农民工题材的电影以高高在上的启蒙姿态批判农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稀疏的生活经验,并将原本焦灼的状况和社会混为一体。虽然披着轻松的外衣,但这种讽刺的表现手法难免让观众感到沉闷。不过影片在宣泄伤感的同时还能以快乐的气氛收场已实属不易。电影既闪烁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芒,也昭示出探寻个体自我实现道路的努力。

[关键词]农民工题材电影;喜剧性;精神姿态

农民工题材的电影既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启蒙姿态批判农民,亦不是以往革命意识形态下对农民的光明涂饰,而是真实地描写出进城工人的生活环境,通过他们的一系列经历,从而表达出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

一、苦难历程和光明前景

都市生活中的人们无论是在经济、爱情、培养人才方面,还是在名气上都远远高于乡下的劳动人民,这种天与地的差别最终造成了乡下人大量融入都市的情况。影片《高兴》中凭借一串静态特写表达出刘高兴、五富融入都市社会中的巨大落差感。这种震骇险些使他们昏迷。水泄不通、车水马龙的道路,有条不紊、直入云端的摩天大厦,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平民,以及在众目睽睽下依旧旁若无人、拥抱接吻的伴侣……这些和冷清封闭的乡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刘高兴和五富应接不暇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羡慕。乡下人也由于这巨大的反差,不再像原来一样墨守成规,而是在时光飞逝中寻找机会踏入都市,以此来寻找进步的契合点。

不过在乡下人贸然踏入都市时,并没有考虑到都市人和乡下人的思想差异,潜意识仍然在男耕女织中停滞不前,从社会低端到社会顶端的渴望,也成为乡下人的最终梦想,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影片《泥鳅也是鱼》中的乡下工人在踏入都市时表现出刚毅的一面,不过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却有着致命的危险:工人们任劳任怨地工作,换来的却是携款而逃的雇主和没钱回家过年的现实。女主角在面对男主角的引诱下丝毫不屈服,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尊的定义,不过在面对携带着巨款而逃的雇主时,女主角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影片《农民工》也讲述了一个乡下工人的悲惨故事,秃子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雇主,不仅克扣工钱,甚至仅仅为了一点小钱而把人打伤送入医院。影片还叙述了王秀清在第一次踏入都市因不了解手续办理流程而被抓入警察局的凄惨经历。还有一名叫做二牛的打工仔,因找不到工作心生绝望而跳楼的事件,呈现给观影者一幕幕悲惨的故事和血的教训。从那些踏入都市的乡下人的角度来观察,都市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也是肮脏的屠宰场,毕竟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不遵循乡下人做事原则的。乡下人在进城后的生活水平达不到基本标准,在面对都市人时总是有些拘束,并有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种真实存在的差距感无时无刻不在对乡下人产生反面影响,在潜意识中,乡下人在面对都市人时总感觉自己矮了一头,这种身份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化二者矛盾的重要因素。影片《高兴》中的刘高兴纵然改掉了刘哈娃这一称呼,也无法脱离掉自己是乡下人这一事实,在都市人看来,刘高兴依旧是那个衣着破烂的乡下人。尽管他为都市的发展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都市人对他的看法依旧没有任何改观。丧失了自尊的同时,也放弃了感情方面的追求。在影片《上车,走吧》中男主角和女二号相恋,不过女二号终因缺钱而抛弃了男主角,最终和一名来自都市的大叔飘然而去。男主角尽管在最终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他能够切实地体会到不论是思想上还是精神上都和女主角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最后也必定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这种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乡下人进入都市的信任危机,控诉现代人的势利行为。大多数影片都讲述了乡下人踏入都市过程中的一系列磨难,当然也有着圆满的结局,以此清除掉观影者心中的悲伤,并让已经踏入都市的乡下人有了动力,让他们不再担惊受怕,且心中坚定了好人有好报这一想法。在影片《高兴》的结尾,男主角刘高兴实现了飞天的梦想,用自己的热心温暖了女主角,并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影片《农民工》的最终结果是男主角拼搏奋斗、子孙满堂,并构筑了一个属于乡下工人的传奇经历。男主角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了官员,征服了对手,赢得了客人的投资和妻子的拥护,最终在都市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神话。在影片《上车,走吧》的最后,用主角模糊背影的一串长镜头告知观影者,主角必定在奋斗的路上取得辉煌的战果。这种以喜剧作为结尾的方式或许会使观影者对整部影片的主旨产生怀疑,甚至好的结果会带来一场政治上的斗争,而乡下工人的理想、经历也会被带入国家整体的进步道路中。

不过,从其他方面来讲,身处底层的市井人民也需要一个生存于世间的原因和理想,成为在“黑暗的统治”下仅存的信仰。和现实中一样,踏入都市的乡下工人在面对现实的残酷和自身的梦想之间徘徊不前,这也使乡下工人成为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典范。

二、从对立到融合

在这种以乡下工人为话题的影片里,主角并不是以救世主的姿态出场,大多数主角都是一些踏入都市、背井离乡的乡下工人。和当年的影片相比,充分体现出乡下工人脱贫致富的决绝之情,但现代以乡下工人为话题的诸多影片中,主角却成为一系列悲剧的导火索。

影片描述了乡下工人在踏入都市时所体会到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所在。朴实的乡下人在都市中成为被人排斥的族群。乡下人从最初对融入都市的热情到后来对自己的指望成为整部影片中画龙点睛之笔。来到都市期望完成梦想的高明,在踏入都市时不但要容忍都市人对他的不公,在父亲去世后还要面临来自乡下的压力,这使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梦想是不现实的,到最后迫于重重压力回归故乡。

在踏入都市之前,五富的赚钱目的仅仅是想过上温饱的生活,但是在踏入都市后,他不但身心俱疲,而且还要在都市人的鄙视和谩骂下苟活,整个人生观被颠覆,为此他感叹:“乡下好,乡下真的好,踏入都市前,以为乡下是贫民窟,来到都市才明白在乡下是天堂”,“都市不是乡下人的都市啊”。高明、五富背井离乡来到的却是陌生的城市,在乡下和都市之间苟延残喘。以最兴奋的情绪来到都市作为开始,以在都市中的失望作为结局,表现出乡下工人心中的都市生活和真正的都市生活之间的差距所在。在都市生活的奢华风貌中远远超出了乡下工人的预料,这使得这些乡下工人有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的感觉。“在思想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使人感到望洋兴叹的同时,也深深感叹自己的思想世界是多么的渺小。”

影片借助乡下工人和都市人们的斗争经历和稀疏的生活经验,建立一个惨淡而无可奈何的环境。不过影片所想表达的内容却并不止这些,在主人公迷茫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赋予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使他们和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将人与人的斗争书写成了人和人的“相亲相爱”。影片中乡下工人的结局并不是悲剧,主角在最后都会取得成功。整部电影充斥着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使观影者充分体会到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类影片主角的一系列经历中,观影者逐渐感觉到,乡下工人和都市人接触中,文化水平的差异逐渐形成了一道鸿沟。乡下工人们面对现代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和都市的奢华风貌,用乡下观念去挑战都市观念,最后的结局是惨不忍睹的。电影通过这一现象想要表达出属于中国人的礼貌风范,这其中,尊老爱幼、自强不息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这不但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乡下工人能够在都市中创造辉煌的坚定信念。尽管这一说辞有些牵强,不过影片所表达的主旨是永不服输的坚忍品质。国外著名思想家马斯洛曾发表过言论:“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在于人们的发展水平、灵魂归属以及人文素质。”马斯洛将“爱的品质”定义成了最难以达到的目标。如若说,马斯洛是站在人的思想观念来表达人们一生的最终目的,那么,那些以踏入都市的乡下工人为话题的影片则是用实战经验来为观影者诠释这个定义。

三、反讽及文化诉求

这种电影在表达方式上选择了讽刺的描写方式,也就是在描绘一个事物的同时,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是与之相反的,电影人用这种方式将踏入都市的乡下工人的经历展现给世人。

影片描绘出踏入都市的乡下工人在遭遇了一系列未知磨难下的经历和他们不知所措的狼狈。在影片《高兴》一开始的一段rap中写道:“我要结婚生子,我要买房成家,我要用尽一切,甚至差一点成为地痞无赖,但当有了房,你却远走他乡,不再是我的老婆,将我扔在这孤独的歌声里,你既然这么无情,那我也不再想你。”影片所映射的社会背景借助一段rap呈献给世人,这一命运的作弄也使观影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乡下工人的无可奈何。这也是踏入都市的乡下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电影《上车,走吧》中男主角在踏入都市时因期望和都市人并肩而自行学习普通话,但付出却并没有多少回报,他的努力并没有招来更多的顾客。在一次无意中他用母语和别人交谈时,却得到了顾客们的喜爱,为此他的业务成绩日益上升。影片凭借这种引人发笑的情节,将乡下工人在踏入都市时因缺少自己的想法而随波逐流漂浮于社会中的现象展现给人们。

影片《泥鳅也是鱼》中,女主角辛苦地照顾已经半身不遂的工友,工友在获得了身体的操控权后,第一反应却是想猥亵女主角。女主角的一片善良之心却得到了使观影者啼笑皆非的回报,让观影者反而感觉无所适从。在这些电影中并不具有崇高牺牲的觉悟,有的只是令人难堪的处境。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经典语录中曾说过:“电影中的兴奋和悲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影片的最后将悲伤消除,割断了被伤害的人所期盼的安顿抚慰,也就是在悲伤的牺牲中寻找一丝慰藉。”

这类电影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这和观影者所认同的电影不谋而合,电影暴露出社会中的种种不足,这其中,乡下工人在踏入都市时都有着狼狈不堪的表情。这一手法并不是为了某一目标而被观影者所看好,最关键的是这种手法可以“以人喻时代”。这种手法包含着欧洲文化独具一格的魅力,可以揭开社会虚伪的面纱,同时也可以令观影者捧腹大笑,给人一种愉悦的错觉。这一手法最终使观影者在观看以乡下工人踏入都市为话题的影片时笑中带泪。

这一描写手法不但成为后人所热衷的艺术形式,也同化成为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另一角度观察,这一手法凭借着恰到好处的嘲讽、批评、咒骂、作弄,使原本神秘圣洁的表达对象在这一连串的攻击下成为海市蜃楼,化成能够使这个时代加速发展的催化剂。“这一手法不但将观影者心中的不平渲染得具体而微,而且为他们呈现出一个融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安稳和幸福的调味品。”

尽管这些讽刺不足以改变世界,不过依旧可以提供给世人最真实的背景,而这些乡下工人进入都市打工类型电影的横空出世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点,这些影片中大多都含有暴力美学的因素存在。影片借助一个半途而废的故事和恰到好处的挖苦遮住了社会的黑暗,并对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借助影片的形式复刻给观影者。影片《高兴》中的一段rap更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的富二代没有前途啊,泡妹子花票子,带着妹子上奔驰啊,妹子就跟你来到旅店了。”乡下工人们只有借助这些讽刺,向世人表达出内心中的不平,并用这些填补社会中的空缺。

[参考文献]

[1]李道新.阶层的寓言与电影的社会学——影片《农民工》里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意愿[J].当代电影,2009(02).

[2]胡泊.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的农民工书写[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01).

[3]康美龄,谢晓霞.农民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弋——以《落叶归根》《租妻》《泥鳅也是鱼》为例[J].电影文学,2011(20).

[4]精心塑造生动感人的农民工形象——首部表现农民工生活的电影《农民工》简介[J].中国电影市场,2008(12).

[5]王培安.为新生代农民工加油鼓劲——评喜剧电影《爱上油菜花》[J].求是,2010(23).

[作者简介]汪春香(1979—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