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2016-08-23 02:15沈玲玲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沈玲玲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观,以非常朴质、一般的道理揭示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中最深刻最本质的问题。本文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当今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必须大力创建我国的生态文明,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关键词:朴素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化;生态环境

一、对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的认识

中国古代早期的朴素的生态观是以自然崇拜为中心,是指对动物的图腾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图腾崇拜,促进了生态思想的早期萌芽阶段形成。进入农耕时代,人类已逐渐认识到人们的生活、劳作必须依赖于自然条件,掌握自然规律,并从自然崇拜逐渐发展到到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状态。

《老子》文本中常提到“道”、“知常”,那么“知常”也就是是遵循自然規律。理解、明白和谐与平衡的真理这就被称为“常”,懂得如何处常不失去被称为“明”。老子特别注重“知常”。他认为掌握常道才会心明眼亮,不懂常道,必将招来凶祸。还特别强调人类应该遵循“道”、按照客观需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样才是养生,超出了客观需求的范围则会发展为受意志、欲望支配,这就是为所的欲为,也叫做逞强。

道家所提倡的“道”,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发展的规律。《老子》中也提及,人既然是天和地的产物,就应该去遵循天道地道而行事,反之,则不仅难以正常从事各类活动,甚至还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和与发展;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就应效法天地,顺应和适应天地,使三者能够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而儒家则“从人道出发.以人道体天道”知道人类按照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总之,天人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就是倡导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基本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核心。

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这里的“分”不是孤立、分离的意思,而是功能、职分之意这里讲的“天人之分”的“天”是客观现实,是自然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受外界神秘力量支配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摆脱了纯自然状态的能动的活动的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苟子“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人们应该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在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倡导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认识天与人的职分,对天人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并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这一之举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明”这一词与“城市化”和“公民”的含义相近,与。荒蛮”相反,后来扩展到了表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进状态。总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进步表现,也是人类不断地改造世界、创造社会的一种表现。对于“生态文明”这一词语,它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词语组成的,在人类社会不断进入文明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生存所依靠的自然环境也在受到影响,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让生态环境付出承重的代价,说不产生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人类需要发展,就需要消耗,需要各种各样的消耗。如何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尽量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做温水里的青蛙。

二、中国古代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在整个第二十世纪,人们只注重人的价值,忽视了自然接的价值,从而在自然界就没有树立起哲学观与科学观,在人类发展的指导下,在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否定、忽视了自然价值,导致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现象,以及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状况。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自然价值与生态价值的问题。“生态价值”的概念被定义为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人类对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的道德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与人类存在的系统功能的判断。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中.自然世界一直被视为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而这一自然条件也一直被认为是众生所共享的。

周朝的的法制制度《周礼》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和保护山泽资源记录外,在不同的时间伐不同的木种。苟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著作。苟子认为那些还是小树苗或正处于快速生长时期的树木,就不应该去砍伐,等长到一定时期稳定下来,再去砍伐。在鱼类养殖中,就不应该撒一些药物、不应该捕捉小鱼苗之类的,这样鱼和海龟才能更好的生长,渔产之类才能用之不竭。

在《管子》这部著作中多处谈到山泽资源要合理利用,山林虽然离人们很近,花草树木很美丽、很名贵,但人们不能无节制地去索取它,人们不仅要节约资源,也要遵循自然生物的生长规律。告诫人们不要砍伐过大的树木,不要破坏大山大河,要不然国家就会面临危害。还提到不要砍伐森林的树木,不要放火烧草,不然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危害,这也是对你刀耕火种的一种约束。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目标,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生态思想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通过长期的融合升华,提炼出了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晶和精华。同时,由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致力于新兴学科工作的西方生态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研究来产生了兴趣,诸学者指出,“在各种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中,道家提供出的生态哲学思想最深刻、最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进入第二十一个世纪,从未如此关注过生态环境。为了不使自己的家园在人类的过度破坏性开发中毁坏,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的出路,我们必须唤醒对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的颂扬,创建生态文明。在这里,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的中国向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这是里就以老庄哲学为代表,其中包容了许多学派的生态文明的思想类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它的复兴。

18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的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之严重趋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到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提出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归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但超越粗放型的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增强、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观念和素质,使人类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区域之内,走一条发展繁荣、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而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保护和构建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生态经济、发展完善的生态系统、可靠的生态安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以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生态文明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先进的思想和战略任务,要发展创新,注重建设,持之以恒。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期,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认识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自然资源持久利用规律、生态环境保护规律、执政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碧水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它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环境保護、资源节约、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可持续理论的把握、发展与升华。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