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匠快乐

2016-08-25 06:01张云玲
中国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文-张云玲

大音希声,大匠快乐

文-张云玲

从“工作之苦”到“工作之乐”

前些年,一部叫做《入殓师》的日本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讲述一个大提琴师失业后改行做了殡仪馆里的葬仪师,通过其出神入化的化妆手段,将一具具遗体打扮得犹如活着睡着了一般,以最美好自然的姿态与这个世界告别。这位深受好评的入殓师有一句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交流。”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亦然。这位了不起的厨师给梁惠王解牛,手、肩、脚、膝所接触的部位,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有声,无一不和音律。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厨师回答说,他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刚开始解牛的时候,他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熟悉了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用薄刃插入骨节间的空隙,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庖丁解牛,做事情心到、神到,“工作之苦”变为“工作之乐”,自然也就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而境界自现。

曾采访一位航天军工领域的获奖者,最令人感动的不是他如何孜孜上下求索而终有所成,而是他格外严肃地讲述自己的同事和前辈,几年、十几年地皓首穷经苦心孤诣钻研某一个项目,而最终一无所获项目下马自己老去却无怨无悔……“这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这位获奖者特别认真地说,“你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没有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那份执着的热爱,你根本干不了我们这一行!”无独有偶,另一次采访,也是航天军工领域,谁也没想到,一墙之隔就是市声如潮的居民小区和大马路,而一群着装随意、满脸青涩、看着跟校园里的大学生似的年轻人,就是他们,竟然从事着事关国防安全的绝对高大上、绝对高精尖工作,快快乐乐,而且成就斐然——没错,是“成就斐然”!

匠心,珍贵的文化传承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个词。这当然是针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观察世界上那些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截至2015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8家,德国839家,荷兰223家,法国197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都扎堆儿出现在这些国家,难道是一种偶然吗?研究表明,这些长寿企业事实上都有一种共同的基因传承,其精髓就是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无疑需要工匠精神,这也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而工匠精神大热之下,不少专家继而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应该学习德国,中国未来应该走精工道路。其理由是,德国没有发展互联网,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股市,而是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精雕细作的工匠精神,把奔驰宝马奥迪汽车、西门子电器、空客飞机,甚至双立人甲刀都做到工艺的极致。就连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老板马云也说:“互联网的未来是面向线下,给传统企业服务,未来BAT可能都不会存在,未来30年属于传统企业”。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防止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确有必要。未来连接互联网的3D打印技术,通过规模化生产就能满足13亿人的需求吗?手工需求的回忆和情怀,能被工业化生产替代吗?答案显然是不能。互联网时代,创新与创造是大势所趋,但因此而舍弃工匠精神则是愚蠢,没有工匠精神的细致,哪来的支持创新的技术?

究其实,匠心从来都是一种珍贵的文化传承,中国也从来不乏工匠精神。过去,木匠敬鲁班,造纸敬蔡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这种专研精神,与其说是手工要求,不如说是敬畏与信念,甚或根本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

徐建华,故宫古书画修复专家,先后参与修复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看我这马蹄刀,手打的,多好!现在都买不到了。”已退休的老先生把手里的布包层层打开,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几个长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针锥儿,还有一把鬃刷,这些修复古书画必备的“家伙什儿”,已经陪伴了他42年。“这行全是手和眼睛的功夫,调糨子的比例是多少、固色的胶需要刷几遍,其中的‘力度’和‘火候’很难用数字和文字准确表达,干得多了,才会熟能生巧。”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徒弟成为如今戴着花镜的老师傅,徐建华被视为这个行业里的“国宝级”专家,而随着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更是成了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想学好这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既要有故宫这个平台,能够有机会见识真东西,还需要真心热爱、耐得住寂寞。”他说。

刘红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绝技是盲焊,即完全靠手上的感觉、焊接声音的变化,全程闭眼就能焊出“鱼鳞纹”,而且保证焊缝从内到外的完美。“对于一个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来说,焊接只是其中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精准度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刘红光说。从业二十多年来,刘红光焊过的航天产品不计其数,出厂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李向前,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高级技师,凭借着一套独创的“锤敲、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看家本领,就能判断出机车故障——这种近乎古书中神医扁鹊治病般的精湛绝技,使得这位铁路工人创造了检修机车4000余台零故障,维修、复检内燃机1万余台零质量问题的纪录。

……

毋庸置疑,这样的牛人名单,可以无限延长。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审慎对待

那么,他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精神气质呢?

中国拼布第一人、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色彩与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金媛善到台湾参加拼布展,展会解说员转达加拿大拼布艺术家看过她的《百花争艳》作品后的评价,“这个作品的作者肯定是疯子,不然做不出这么好的作品……”金媛善说,匠心代表一种执着笃定的精神,坚持下去的力量就是情怀。“应该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不管再小都力求尽善尽美。对每一件稍加经手的作品,也要负起全部的责任。否则就是一个拼布人的耻辱。”

对此,琉璃工房的创意总监与执行长张毅的理解是:一个人只要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专业,专注,专心;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的手艺,有着超乎寻常甚至近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不跟随潮流,不抛弃,不放弃,始终不改初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正是这些貌似“不可理喻”的工匠精神,恰恰赋予了这些能工巧匠于常人眼中“不可理解”、“不足为外人道”的快乐——在今天这样一个诱惑太多、坚持太少;娱乐太多、快乐太少;金钱太多、趣味太少的年代,还能有什么比之更珍贵、更值得学而时习之?!

一段时间,职场流行一大怪现状:不是干一行爱一行,而是干一行恨一行。职业身份在市场化环境中难以避免地祛魅,这个世俗化的过程无情地撕去了过往添加在这些职业上的神圣光环,而回归为普通的职业的悲喜。于是,常常是这样:做警察的会告诫儿女不要再做警察,当医生的会提醒儿女不要再当医生,当记者的会叮嘱儿女不要再当记者,等等。观察那些“当局者痛”的吐槽者,某种意义上,其视职业带来的好处作理所应当,如空气和水,日夜沉浸其中,反而不觉其存在;而不足之处却难免会放大,好比手上扎了一根刺,痛得竟然遮住了全身健康的正常感觉。如此一来,我们毋宁更愿意将这种“干一行恨一行”理解为“干哪一行都不容易”的吐槽。而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则我们更应该遵从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有兴趣并愿意为之承担和付出的职业,踏踏实实善始善终尽善尽美,而不仅仅是为了钱而工作。

人生如道场,工作亦修行。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审慎对待,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钱。存一颗匠心去做事去生活,精益求精,踏实坚定,简单而快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一种精神气质,也是每个青年涉世之初应该恪守的处世之道。

这条路上,先行者众,有这样一群快乐有趣的人同行,你并不孤单……

责任编辑:张杰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工匠“云传技”
精神灿烂
大国工匠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