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瓷画之乐,乐在未知

2016-08-25 06:01赵涛
中国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瓷画汪洋青花瓷

文-本刊记者 赵涛

汪洋:瓷画之乐,乐在未知

文-本刊记者 赵涛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风靡大江南北的《青花瓷》,熟唱者众,能够领略青花瓷传世风采的,未必太多。

作为有20余年从业经历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怎样评价《青花瓷》?

汪洋笑了,“说实话,我理解的青花瓷,不像歌词唱得那样神秘浪漫。瓷器本身就是一个载体,水、土、火加上匠人的协作。一件作品出窑,那种欢喜的感觉,跟在产房看到自家孩子一样。孩子总是自家的好。”

或许用作品说话更有说服力。比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野趣》,一对鹭鸶,情愫暗涌,淡墨芦苇随风飘摇,青花分水浓淡相宜,空灵的韵味,显露无疑。

哼唱一首歌的时间不过4分钟,汪洋沉浸在陶瓷绘画中足有二十几年。多年的浸淫,每日里用画笔蘸着青花料在素坯上作画,笔触流转间留下的,除了釉色莹润,恐怕还有岁月沉淀的情感。对于青花瓷,汪洋有自己的理解——

“每一件青花瓷都是匠人情感的酝酿与表达。歌手用歌词来表现,我选择水墨线条,从传统文人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入瓷。”

求新思变,是最好的继承

汪洋是安徽祁门人。他的人生旅程,如同源自家乡的阊江,蜿蜒流淌,奔向瓷都景德镇。

尽管生在农家,汪洋自幼爱画。16岁那年,他成为民间艺术家马颂良的关门弟子。在马老的言传身教中,汪洋画技渐进,于山水花鸟初见神韵。

1991年,18岁的汪洋,带着马老的推荐信来到景德镇,开始接触陶瓷艺术。一年后,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专业学习,使汪洋的陶瓷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大学毕业后,汪洋乘车北上,到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在他看来,瓷器品相的高低取决于画家的艺术造诣,夯实绘画基础,才能在瓷艺天地里有作为。

从景德镇到天津,汪洋不仅掌握了陶瓷绘画、拉坯等陶艺技巧,而且领悟了中国画表现形式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内涵,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为他回到景德镇进行瓷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从民间绘画到陶绘再到学院派最后回归陶瓷艺术,这个历程漫长而艰辛。在汪洋看来,植根民间,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创新,才可能发展陶瓷技艺。

为了追求艺术至臻境界,汪洋的足迹踏遍了河北定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拜访陶瓷名家,了解不同的瓷釉性质和烧制过程。先人的创作技艺令汪洋敬佩不已。他把各地陶瓷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瓷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之路没有捷径,汪洋自然吃过许多苦。“在胚房里画大花瓶,旁边就是窑房,夏天温度足有五六十度,怎么办?用毛巾擦擦汗,光着脊梁,爬上梯子,继续画。”

如此辛苦,图什么?

“因为你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艺术,才愿意吃苦。当然,这个职业苦中有乐,当你把心里的美和大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出更美的瓷器时,那是一种理想实现的乐趣。”

让中国画游居瓷上,还原成瓷画,汪洋的确有创新。传统的瓷画创作往往只注重绘画工艺技法而不注重美术创作,往往是在吃《百鸟朝凤》、《百子图》等传统题材的“老本”。汪洋的瓷画,冲破传统题材的桎梏,把鲜活的自然山水和现实生活充实到陶瓷绘画工艺中。

吃过苦,也耍过酷。汪洋的绘画技法在陶瓷工艺的助推下,别具特色。他融会贯通釉下青花、青花斗彩、釉上彩等技艺,并独创釉上青花,创作了许多意境高远的作品。

他绘制的陶瓷作品《二老对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陶瓷作品《春晖》被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陶瓷作品《中印青年友谊长存》被指定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其优秀作品荣获全国第六、七、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奖。

不懈的探求和奉献使汪洋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第十、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

汪洋的工作室取名叫“惊梦斋”。“惊梦”之于他,意在艺术的追求——为陶瓷艺术而时时惊梦。

瓷画之乐,在于未知的神奇

《中国青年》:最近在忙什么?

汪洋:浙江绍兴关宝琮艺术馆展出我的50幅国画小品,刚从绍兴回来。8月份还要去美国,有我一个展览。

《中国青年》:不呆在景德镇画画赚钱,一年有不少时间在外面跑?为什么?

汪洋:2013年前后,瓷器销售的高峰,最容易赚钱的时候,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脱产学习。有三年时间,别说赚钱了,需要从家里往外掏钱。不过,出来走走,心里很快活,也开阔了视野。不少师友评价说,(作品)有积淀了,不像以前那么单薄,这得益于出去走走。

2011年,我获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获得这个称号的全国不过五六十人。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不能只靠小技巧,必须要充电,必须要有传世的作品。

既然不想着赚钱,也不担心温饱,索性就放手做点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

《中国青年》: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促使着你一直在陶瓷绘画的道路跋涉?这种快乐能否言说?

汪洋:陶瓷有陶瓷的语言。它不高兴的话,画得再好没用。磨合好的话,陶瓷的温润、优美,反馈给我的,是一种享受。

在纸上画画,画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陶瓷不一样,一切要等着烧制完成。摆放的窑位不一样,温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变化。像颜色釉,烧出来名目近百种,很神奇也很有意思,没有哪两件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

充满未知,预测不了,这种感觉是我最想要的。陶瓷如果件件是精品,那也没有神秘感了,没有那么多人追它了。

每次开窑,守在窑前,像守在产房门口等孩子的降临。首先关注是不是健康的?接着再看看够不够漂亮?那种焦急、喜悦、亢奋,每次开窑都会有。

《中国青年》:工匠精神正在成为热词,你怎样理解工匠精神?

汪洋:一件瓷器,集中了多位手艺人的智慧,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而陶瓷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在此。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最主要是热爱,要当作一辈子追求的事业。只有热爱,才能精益求精,才能有责任感、使命感。当然,具体到陶瓷行业,并非花的时间越多,画的越细、越满,就是工匠精神,我觉得不一定是。

《中国青年》:与瓷器打交道这么多年,瓷器在你眼中,是什么事物?

汪洋:早年喜欢国画,陶瓷属于工艺美术。当时,搞工艺美术被人看不起,不就是个匠人吗?十八岁来景德镇,画陶瓷为了多赚钱,养家糊口。日积月累,深入了解之后,慢慢产生了感情,将来在陶瓷史上会不会留个名字或烙印?这样的想法让自己爱上了陶瓷。

我去过全国几乎所有的陶瓷产区,也去日本、台湾等地的博物馆看陶瓷。无论是艺术精品,还是一片陶瓷碎片,在我看来,都具有独特的生命,都记录着窑工的辛苦,都凝聚着文化精神,都会让自己惊叹——没有现代化手段的当年,他们如何控制窑温,如何烧制出那样美的作品?

能将自己的绘画与陶瓷结合起来,我有些讨巧有些幸运。为什么这么说?陶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绘画之前,有许多工序,最后却是我们署名了。所以,每一笔,都要对得起前面的劳动,每一笔,都要向古人致敬。

猜你喜欢
瓷画汪洋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纯净的青花瓷
瓷画猫系列作品
花开富贵 瓷画
王清丽瓷画
亘贯古今的汪洋台
青花瓷
汪洋之中一条船
空中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