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

2016-08-26 15:15宋艳林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中学历史方法

宋艳林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2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走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笔者的做法是:

一、打破思想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创造思维是现代人类社会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平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去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笔者充实了三则感性材料:一是“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国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二是“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三是“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款大轮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统摄伸缩,使他们在多维交叉思维中,理出结论。从而出结论之一:义和团本身存在有许多缺陷,如富有深厚的封建忠臣君气息,表明革命的不彻底性;结论二:他们灭洋的手段过于残忍,连无辜的洋妇婴也不放过,显然带有过分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义和团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是对学生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如孙中山具有资产阶段革命家的两面性,甘地、凯末是清除资本主任发展障碍。以典型国家进行拆卸分析:英法等国是重量在推翻封建主度;美国是重在推翻殖民统治和扫除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嫁接(如“交子”为何出现于四川?可归于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由丝织、交通、矿产三项嫁接合并。1. 丝织业的发达:汉时丝绸、三国蜀锦;2. “蜀道难”、交通不便;3. 金属矿产不多等、分解(如唐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可分成四个小的方面):(1)全面繁荣;(2)兼收兼蓄;(3)领先世界;(4)影响深远、重组(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知识系列,从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上理解各阶段的特点)。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宁都教师进修学校 342800)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中学历史方法
生活教育无处不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浅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