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年六安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2016-08-29 08:54强,伍琼,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六安积温界限

曹 强,伍 琼,李 陶

(1.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安徽六安 237011;2.安徽省气象局,安徽合肥 230061)



近35年六安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曹 强1,伍 琼2,李 陶1

(1.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安徽六安 237011;2.安徽省气象局,安徽合肥 230061)

利用安徽省六安地区6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非参数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稳定通过10、20 ℃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和20 ℃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初始日期在全市范围内提前幅度分别为2.2和3.1 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7年;终止日期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分别为1.4和0.9 d/10 a,不存在显著的气候突变点。稳定通过10和20 ℃的持续日数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3.6和4.0 d/10 a,气候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7、1994年。稳定通过10和20 ℃的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26.7和116.0(℃·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4年。

界限温度;积温;变化特征;六安地区

农业界限温度是评价一个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10 ℃是春季喜温作物(如水稻)播后出苗开始正常生长、喜凉作物(如小麦)开始迅速生长的界限温度;20 ℃是水稻等喜温作物安全抽穗、开花的界限温度[2-3]。因此,不同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可用以分析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作物的可能生长期、可供利用的热量资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郭芬芬等[4]研究1961~2013年我国农业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1961~2013年我国农业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日数增加、积温增加,变化幅度与纬度、地理等要素密切相关。目前,专家学者对全国范围内农业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已开展了许多研究[5-9],但随着近些年气候变暖加剧,加之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此项研究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为此,笔者选用六安地区6个县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近35年来稳定通过10和20 ℃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的变化趋势,为评价六安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区划,以及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采用1981~2015年六安、霍邱、寿县、金寨、霍山和舒城6个县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图1)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稳定通过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来确定[10],初日到终日的天数即为稳定通过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从初日到终日的逐日平均气温总和即为稳定通过该界限温度的积温。

图1 六安地区气象站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u’an City

1.2分析方法把统计得到的六安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稳定通过10和20 ℃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站研究对象近35年的算术平均值。将1月1日记为1,1月2日记为2,…,以此方法建立1981~2015年初终日期序列。采用EXCEL软件对各研究对象进行线性和多项式趋势分析,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突变分析,从而得出近35年六安地区农业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稳定通过10、20 ℃初始日期从图2可看出,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初始日期历年平均分别为3月27日和5月17日,日期序列均呈下降趋势,变化率分别为-2.2和-3.1 d/10 a。稳定通过10 ℃平均初始日期最早出现在3月7日(2002年),最晚出现在4月16日(2010年);稳定通过20 ℃平均初始日期最早出现在4月29日(2000年),最晚出现在5月31日(1991年)。多项式滤波分析表明,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初始日期均呈明显震荡提前趋势变化,且震荡趋势较为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2012~2014年为峰值区,21世纪以来稳定通过10 ℃初始日期的震荡幅度更加突出。

图2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初始日期变化Fig.2 Annual changes in the beginning date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M-K突变检验(图3)发现,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初始日期的正序列曲线均通过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稳定通过10 ℃初始日期1981~1999年呈推迟趋势,2000~2015年呈提前趋势;稳定通过20 ℃初始日期1981~1988和1995~2015年均呈提前趋势,1989~1994年呈推迟趋势。稳定通过10、20 ℃初始日期的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7年。

注:2条虚直线分别表示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U=±1.96)。Note: The two imaginary straight lines stand for reliability lines at 0.05 level (U=±1.96). 图3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初日M-K突变检验Fig.3 M-K muta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beginning date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2.2稳定通过10、20 ℃终止日期由图4可见,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终止日期历年平均分别为11月13日和9月24日,日期序列均呈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4和0.9 d/10 a。稳定通过10 ℃平均终止日期最早出现在10月19日(1981年),最晚出现在11月27日(2011年);稳定通过20 ℃平均终止日期最早出现在9月7日(2006年),最晚出现在10月6日(2007年)。多项式滤波分析表明,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终止日期震荡趋势较为平稳,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和2012~2013年为稳定通过10 ℃峰值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稳定通过20 ℃峰值区。

图4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终止日期变化Fig.4 Annual changes in the ending date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M-K突变检验(图5)发现,稳定通过10、20 ℃终止日期的正序列曲线均未通过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稳定通过10 ℃终止日期除1986~1987年呈提前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推迟趋势;稳定通过20 ℃终止日期1981~2015年均呈推迟趋势。稳定通过10、20 ℃终止日期均未出现明显的气候突变点。

注:2条虚直线分别表示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U=±1.96)。Note: The two imaginary straight lines stand for reliability lines at 0.05 level (U=±1.96). 图5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终日M-K突变检验Fig.5 M-K muta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ending date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2.3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由图6可见,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3.6和4.0 d/10 a。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持续日数平均为232 d,最多日数为255 d(2002年),最少日数为200 d(1987年);稳定通过20 ℃持续日数平均为132 d,最多日数为156 d(2007年),最少日数为108 d(1984年)。多项式滤波分析表明,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均呈震荡增加趋势变化,且震荡趋势总体一致,21世纪初期为峰值区,21世纪以来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的震荡幅度均更加突出。

图6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持续日数变化Fig.6 Annual changes in the continuous day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M-K突变检验(图7)发现,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的正序列曲线均通过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稳定通过10 ℃持续日数1987~1988和1992~1994年呈减少趋势,在其余时段均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20 ℃持续日数除1990~1993年呈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10、20 ℃持续日数的气候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7、1994年。

注:2条虚直线分别表示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U=±1.96)。Note: The two imaginary straight lines stand for reliability lines at 0.05 level (U=±1.96). 图7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持续日数M-K突变检验Fig.7 M-K muta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continuous days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2.4稳定通过10、20 ℃积温由图8可见,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平均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26.7和116.0 (℃·d)/10 a。近35年稳定通过10 ℃积温平均为5 049.1 ℃·d,最大值为5 538.6 ℃·d(2006年),最小值为4 500.1 ℃·d(1987年);稳定通过20 ℃积温平均为3 361.4 ℃·d,最大值为3 968.3 ℃·d(2007年),最小值为2 826.5 ℃·d(1984年)。多项式滤波分析表明,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积温均呈明显的震荡增加趋势变化,震荡趋势总体一致,21世纪初期为峰值区,且积温与持续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变化。

图8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积温变化Fig.8 Annual changes in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M-K突变检验(图9)发现,近3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积温的正序列曲线均通过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稳定通过10 ℃积温除1986~1989和1991~1993年呈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20 ℃持续日数除1990~1993年呈减少趋势外,其余时段均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10、20 ℃积温的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4年。

注:2条虚直线分别表示α=0.05显著水平的信度线(U=±1.96)。Note: The two imaginary straight lines stand for reliability lines at 0.05 level (U=±1.96). 图9 1981~2015年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 ℃(a)和20 ℃(b)积温M-K突变检验Fig.9 M-K muta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10(a)and ≥20 ℃(b)in Lu’an City from 1981 to 2015

3 结论与讨论

(1)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初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变化率分别为-2.2和-3.1 d/10 a,平均初日分别出现在3月27日和5月17日;终止日期均呈推迟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4和0.9 d/10 a,平均终日分别出现在11月13日和9月24日。

(2)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3.6和4.0 d/10 a,持续日数平均值分别为232和132 d;稳定通过10、20 ℃的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率分别为126.7和116.0(℃·d)/10 a,积温平均值分别为5 049.1和3 361.4 ℃·d。

(3)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20 ℃的初始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显著性突变,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六安地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热量资源的显著增加为热量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生产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热量资源的增加,可能加深原本受热量限制的病虫害发生频率和程度,此外,气候变暖也将使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随之变化。

[1]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399-403.

[2] 庞继先.农业生产的界限温度[J].吉林农业,1994(4):19.

[3] 马德栗,陈正洪.荆州主要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Z2):72-78.

[4] 郭芬芬,肖晶晶,张蕾,等.1961-2013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6,35(2):489-498.

[5] 李元华,田国强,杨贤,等.河北省近50年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83-88.

[6] 刘志雄,陈正洪,万素琴.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349-1352.

[7] 张运福,金巍,曲岩.1951-2007年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变化及其成因探讨[J].气象,2009,35(12):109-117.

[8] 赵冬艳,谷萍.近60年大连市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40-14941.

[9] 戴声佩,李海亮,罗红霞,等.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 ℃积温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5):650-660.

[10] 王树廷.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统计方法[J].气象,1982(6):29-30.

Analysis of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Boundary Temperature in Lu’an City during Recent 35 Years

CAO Qiang1, WU Qiong2, LI Tao1

(1. L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Lu’an, Anhui 237011; 2. Anhui Meteorological Bureau, Hefei, Anhui 230061)

Based on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6 counties in Lu’an City during 1981-2015,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dates, continuous days,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10 and ≥20 ℃ were analyzed by using linear climate tendency analysis and M-K nonparametric mut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Lu’an City during recent 35 years, the beginning dates of ≥10 and ≥20 ℃ were 2.2 and 3.1 d/10 a earlier respectively, and their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997; the ending dates were 1.4 and 0.9 d/10 a later respectively, but the ending dates had no 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 The continuous days of ≥10 and ≥20 ℃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6 and 4.0 d/10 a respectively, and the abrupt changes happened around 1997 and 1994 respectively.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10 and ≥20 ℃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26.7 and 116.0 ℃/10 a respectively, and the abrupt changes appeared around 1994.

Boundary temperatur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Lu’an City

曹强(1991- ),男,安徽界首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农业气象业务与研究工作。

2016-05-03

S 161.2

A

0517-6611(2016)19-218-04

猜你喜欢
六安积温界限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界限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承诺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恒久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石河子市近51a≥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伊春地区近40 a积温变化的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