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须精准加力

2016-09-02 14:23刘琳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去杠杆私营部门基建投资

刘琳

下半年如何实现“去杠杆”,将成为考验宏观调控的一大挑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16年结构性改革有五项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回顾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五项任务在重重阻力中艰难推进,成为宏观运行的一大特点。

“三去一降一补”涉及我国中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和中短期经济增长,情况复杂、影响重大。从当前五项任务执行情况看,喜忧参半,要及时评估。

去产能和去库存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9.7%,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1%。工业企业产品存货持续保持下降趋势。房地产业也表现出较好成绩:虽然部分地区出现囤地现象,但全国范围内从3月至今,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4个月减少。

“一降一补”同样有收效。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2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的投资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7.7和13.5个百分点,凸显“补短板”力度。

相形之下,五项任务中,“去杠杆”的收效难作评估。

中国社科院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总体债务规模以及居民、政府和金融部门的负债规模,都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快速攀升,尤其是国有企业承担了主要角色。“去杠杆”的落脚点也因此更多地压在国企身上。

今年上半年的国企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财政部数据显示,1-5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债总额一直保持18%左右的增速,比去年同期高约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也维持在66%以上,不见下降苗头。央企负债规模增速达到22%以上,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左右。

部分企业杠杆率不降反升,与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货币政策和投资形势有关联。虽然货币政策渐趋稳健,但在一个阶段内出现了贷款规模超出预期的情况。在相对充裕的信贷投放下,作为“补短板”的重要一项——基建投资不断加大。

基建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担纲,这带来了国有部门的投资上升,上半年同比增速达到23.8%。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民间投资增速跳水。上半年,民间投资15.9万亿元左右,同比名义增长为2.8%,6月份增速比前5个月下降了1.1个百分点,部分过剩产能出清缓慢,也是“去杠杆”不力的一个原因。今年3至5月“黑色行情”暴涨引发了钢铁业的一股复产潮,出现了有些企业边去旧产能边上新产能的现象,这不仅令钢铁业产能下降幅度有限,还刺激了部分金融机构信贷违规投放。

由此可见,“去杠杆”既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也牵涉到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任务下,“去杠杆”与其他任务相互促进,又互相影响,尤为需要重视。

下半年如何实现“去杠杆”的任务,将成为考验宏观调控的一个挑战。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通过债务置换,将企业既有高风险债务置换为地方政府的低风险债务;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应力求稳健,防止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波动,并严格监管对过剩产能的违规融资。

此外,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扩大私营部门参与基建投资的范围,也是“去杠杆”应重视的一个途径。私营部门投资也需要融资,杠杆率在国有和私营部门的一降一升,也许会有利于杠杆结构优化、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作用。

猜你喜欢
去杠杆私营部门基建投资
PPP投融资模式运作优势及实施条件分析
我国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基建领域加速推进PPP模式的策略探析
综合施策“去杠杆”
试论如何加强投资财务管理
中国如何“去杠杆”?
重视私营部门的灾后重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