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力与美

2016-09-02 11:30
南风窗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生物性半决赛里约热内卢

如果说在文明社会里,终于有一个时刻真正不再以貌取人,那就是在大型体育竞赛上,尤其是在奥运会上。对于己方运动员,无论是长得好看还是不那么好看,整个社会都有一种统一的热爱—除了极少数淹没在政治偏见的酱缸里爬不出来的人。

当然,如果两个运动员同样优秀,长得好看的那个在竞赛结束后可能得到更多经济机会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那已经是竞赛之外的事情了。

运动,尤其是竞争性的运动,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有魅力(更美)。我们都感受过一个经验性的事实:在学校里,擅长足球、篮球、排球或者田径运动的男学生,会得到更多女学生的倾心。

在运动场上,对美的一般标准,被一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特别的体验稳稳地压制住了。

这种体验来自何方?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荷尔蒙的力量”,类似于动物求偶所进行的自我展示。这没有错,但不能解释为何运动者对同性也有同等程度的吸引力。

人类有一种非常隐秘的审美能力,只在竞争性的运动场合里才会显性化。这种能力不是来自于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或自尊心,恰恰是完全摒弃这些集体因素影响而存在,假设每一个运动员和每一个观众都被“无知之幕”所笼罩,这种对美的感受能力依然独立存在。

它是一种生物性的能力,来自于物种的自我生存和繁衍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竞争性运动中看到的美,不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美(如长相之美、心灵之美、涵养之美、智慧之美),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美”。

它就像物种进化一样,一些被认为对物种存续有利的因素,就会被捕获,固定在基因中。运动所展示出来的机体的力量、速度、姿态上的极限,作为一种震撼的美而被数以十亿计的人们感受到,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作为一个物种的存续需求。最早的野蛮人,在大自然中与其他动物竞争、搏杀,得以生存下来,发展出人类文明,就离不开机体的生物性能力。

可以说,我们在奥运会上所感知到的美,其实是对70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处境的一种共情。

奥运精神里的和平诉求,其实就是来自于对这种物种存续之美的感受。只不过,奥运起源之时,文明已经诞生和巩固,此时,人类存续的威胁不再来自于其他物种,而是来自自身。

01. 跳水 2016年8月18日,巴西里约热内卢,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跳台半决赛,美国选手扬落水后。

02. 田径 2016年8月17日,巴西里约,2016里约奥运会第12日田径赛况。

03. 自由体操 2016年8月17日,巴西里约热内卢,韩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孙妍在体育馆里训练,备战奥运。

04. 击剑 2016年8月13日,巴西,2016里约奥运会第8日击剑赛况。

05. 举重 2016年8月12日,巴西里约热内卢,2016里约奥运会举重女子75kg比赛B组,萨摩亚运动员 Mary Opeloge举起杠铃。

06. 排球 2016年8月18日,巴西里约热内卢,2016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荷兰,朱婷扣杀。

07. 跳水 2016年8月9日,巴西,2016里约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陈若琳/刘蕙瑕出战。

08. 乒乓球 2016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中国3-1日本,刘国梁亲吻马龙张继科。

猜你喜欢
生物性半决赛里约热内卢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的亲生物性指标研究:基于气候响应视角
试论淡水养殖常见生物性病害与防治技术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足球上的奥运会——里约热内卢
里约备战奥运会
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对“家族”与“民族”关系的人类学思考
比德尔曼200自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