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2016-09-03 07:27
中国地震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业主观幸福感

( 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102 )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大批量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导致出现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个群体多数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平衡,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父母沟通较少,在心理、学习、人际、情绪、行为等方面等都易出现问题[1],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2017年发布的《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当前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已达2300万人,占农村中小学生的过半,50%以上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见面频率极少,低于2次/年,67.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退步,遭受欺负比例高达58%[2]。可见留守儿童的现状是如此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离家,成绩不理想,心理不幸福,孤独、害怕,恐惧,不懂如何与人相处,种种问题接踵而来让处于心理发展断乳期的孩子们手足无措,担心恐惧,当然这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于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其主观幸福指数如何?是否影响其学习,父母不在身边是否会产生厌学、学习倦怠甚至辍学等现象?通过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能缓解其学习倦怠水平?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接下来的研究一一证实。因此,研究通过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为提高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降低学习倦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

二、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总体评价[3]。当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国外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人口学资料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并逐步补充和完善。相对于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其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晚。在内容上大都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以及梳理、分析其影响因素,部分研究、著作中也提到了主观幸福感和其他变量的作用机制。在现状方面,卢永兰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偏低[4],其研究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仅限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消极情感两方面,并未全面测出总体满意度的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王克静的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人格等内外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5]。在作用方面,李迎春等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能正向影响其心理健康[6]。在研究对象上,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大学生群体,较少研究中小学生,对留守学生的研究极少。在内容上,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欠缺对主观幸福感结构的探讨。另外,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总的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前人的研究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颇多,但是 90%以上都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关于主观幸福感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少。

当前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者进行探讨,在对象上主要是研究大学生的偏多,中小学生的较少,关于留守中学生的极少,在内容上主要是关于学习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在学习倦怠的界定方面,陈家胜认为学习倦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负荷或其他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情绪耗竭、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7]。在现状方面,卢春丽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8]。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外部环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家庭教养氛围、社会环境、班级环境、学习压力等以及内部环境如学生自控力、人格特质、心理资本、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在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前人较少研究主观幸福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然而,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中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之于非留守中学生低[4],学习倦怠水平比非留守中学生高[8],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部的必然联系?是否因为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从而出现学习倦怠?二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主观幸福感是否是造成农村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这些疑问有待于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一一证实。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对象为福建省泉州市和龙岩市的 3个县农村中学的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之间。向选定的5所农村中学发放1050份问卷,回收9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0.5%。经统计得出留守中学生322人(父母一方至少已经半年以上在外地),非留守中学生628人,留守的学生中初一学生112人,初二学生 121人,初三学生89人,男生158人(49.1%),女生164人(50.9%)。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张兴贵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共36个项目,6个维度: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5,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548-0.805之间[9]。

2.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采用吴燕等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共有16个项目,3个维度: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量表评分为五级评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

四、研究结果

(一)留守和非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结果发现,留守中学生总体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以及自由满意度水平均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P<0.01),数据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留守非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程度比较

(二)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 T检验对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是否喜欢上学、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学习状态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上学上的差异

如上表所示,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学业满意度(p<0.01)和总体满意度(p<0.01)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在是否喜欢上学方面,喜欢上学中学生的家庭满意度(P<0.001)、友谊满意度(P<0.001)、学校满意度(P<0.01)、学业满意度(P<0.05)以及总体满意度(P<0.001)均显著高于不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年级、学习状态及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习状态与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下(见表3与表4)。

表3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M±SD)

表4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异(M±SD)

如表3所示,在学业满意度中,年级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事后检验得出,初一学生的学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中学生的学业满意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表4所示,不同学习状态的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事后检验得出,学习状态好的中学生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中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学习状态中等以及学习状态差的中学生。也就是说留守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好到差,其满意度也是从高到低。

(三)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见表5)。

表5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矩阵

(四)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1.控制变量对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表6的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模型一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上学、学习状态、家庭所在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学习状态、是否喜欢上学等人口学变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学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学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逐渐加强,学习状态差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学习状态好的学生,喜欢上学的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不喜欢上学的学生。在模型一中,控制变量对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解释力为21.4%。

2.主观性幸福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

模型二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上主观幸福感变量。结果显示,加入该变量后,自变量对学习倦怠的解释力提高到32.5%,同时性别、年级、学习状态以及是否喜欢上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仍然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年级的显著性有所下降。在这一模型中,主观幸福感对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增加一个单位,学习倦怠水平随之降低1.246个单位(即回归系数值为-1.246),因此研究的假设得到证实,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学习倦怠。

表6 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主观幸福感变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五、讨论

(一)留守和非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结果发现,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P<0.01)。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较少在身边,留守中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再加上外出的农民工本身也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正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会因亲情关爱无法满足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甚至叛逆的情绪,导致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同时农村地区本身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也相对较差,导致留守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此外,留守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多为年迈的祖辈,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较少关注留守孩子的情绪问题,导致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无法及时排解,也容易导致其幸福感下降。

(二)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女生在学业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水平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与宋恋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原因可能是女生的情感表达更直接,更容易从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满足和找到快乐,即使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而男生更倾向于压抑,导致其主观幸福感指数比女生低。独生子女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父母所寄予的爱是全部的,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是更多的父母关爱和保护,所以其幸福感指数也相对较高。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不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因为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对学校的兴趣感较高,也学的更好,学习成就感较强,对学校、家庭,友谊等方面的满意度指数也就更高。留守中学生学业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科目难度加大,知识点增多,逐渐增多的学习任务让初中生难以承受,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出现的疑难问题无人指点迷津,从而导致留守中学生的学业满意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学习状态从好到差,中学生的满意度也是从高到低。因为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成就感较强,在学习的时候心情更加愉悦,随之而来的各种满意度也就更高。

(三)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当中学生的满意度指数较低的时候,一定是对周边不满意的时候,同时父母不在身边教育,容易导致留守中学生在学习上逐渐放纵自己,再加上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本身自控力不足,会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无心学习,提到学习也就更不主动,成绩也就更差,从而更容易导致学习倦怠。

(四)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回归分析模型一显示中学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学女生,这与廖川英的研究结果一致[12]。主要是因为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加主动好学,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学习成就感较高,遇到学习困惑也较能及时寻求解答。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逐渐加强,这与前述的原因一致,随着年级升高,科目增多,在难度上也逐渐加大,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留守学生会因为父母离家的不适应而产生逆反心理,责怪父母不负责等埋怨的心态导致其学习倦怠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深。学习状态差的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学习状态好的学生,学习状态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差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消级悲观等情绪,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成绩差也导致学习成就感较低,从而导致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喜欢上学的中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不喜欢上学的学生,喜欢上学的中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兴趣更浓,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高,更加主动学习,遇到难题也能积极寻求解答,因此就更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感。

回归模型二表明,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能负向预测学习倦怠,因此,改善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可以从提升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入手。首先,外出打工的家长要时常与留守在家的孩子联系,彼此之间多交流感情,经常回家与孩子见面,让留守中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关爱,同时,对孩子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提升其家庭满意度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多创设轻松学习的氛围,对留守中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和不良情绪及时加以关注和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弥补亲情的缺失,从而提升其学业和学校满意度。再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从而提高留守学生的友谊满意度,最终实现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降低学习倦怠感。

猜你喜欢
学业主观幸福感
艰苦的学业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