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6-09-05 01:31罗建利徐京华董朝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目标性康复训练康复

罗建利,徐京华,杨 敏,董朝妮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罗建利,徐京华,杨敏,董朝妮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锻炼积极性、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恢复。结果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在康复训练的需求程度、配合程度、依从程度等康复积极性方面的得分均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的上肢、下肢Fugl-Meye评分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康复积极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放松训练;目标性康复训练;脑卒中;焦虑;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我国当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致残率、致死率高,给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与躯体症状相互影响,可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脑卒中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康复的积极性,是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充分必要条件[1]。就目前而言,常规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脑卒中患者的需求。2014年8—10月我院神经内科对40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经脑CT及MRI确诊;②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③自愿参与研究;④发病后72 h内入院,NIHSS<17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年龄40~75岁;⑦病情处于稳定期,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⑧意识清醒,认知能力正常,能够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①心源性及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③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④急性感染、受伤或其他应激反应;⑤交流障碍者、文盲;⑥有精神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将患者采用软件随机编号分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0~75(55.5±14.5)岁;病程1~8(5.2±2.5)个月;受教育年限6~20(12.5±3.5)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4(57.2±15.2)岁;病程1~6(4.2±2.8)个月;受教育年限7~22(13.0±3.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均给予抗栓、调脂、扩血管、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药物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并设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1.2.1放松训练以发放宣传资料、观看多媒体教育以及专科护士指导的方式组织患者学习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放松训练两种,其中肌肉放松训练时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50~60 dB,60~80拍/min的与人体心率接近的旋律,循环播放,让患者心理放松,全身肌肉处于舒适状态,引导患者从双手放松开始,吸气5 s握紧双拳,呼气5 s放松双拳。全身放松2 min,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间断的“运动想象”,如想象自己在室外踏步、踢球、跳跃等。呼吸放松训练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指导患者想象“气从口腔顺着气管进入到腹部”,腹部和下胸部在气体的填充下徐徐隆起。吸足气后稍微屏息一下,想象气体在血液中进行交换,之后通过口和鼻慢慢的呼出气体,腹部下降。

1.2.2目标性康复训练处于稳定期的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护理人员将锻炼的总目标分为若干个易于实现的和可以逐步提高的小目标,针对稳定期和恢复期的不同制定多样化的康复训练计划。①稳定期。主要目标为恢复肢体的主动运动能力。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按摩患者患侧的手、肩、下肢,以加速血液循环,维护肌肉的正常代谢,防止肌肉无用性萎缩[3]。应用各种感觉刺激疗法诱发肌肉活动和本体感觉刺激法进行康复,如针灸、电刺激、温热疗法等。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患者和家属讲明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内容以及预期目标,告知要恢复到之前的功能状态,必须依靠自身的、长期有效的训练,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调动训练的积极性[4]。促进患者主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在床上移行翻身、起坐运动等练习,主动活动四肢和关节,对于有偏瘫症状的患者以健手带动患肢作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运动时保持深呼吸,并放松腹背肌。指导患者维持有效坐位,增加帮助患者恢复肌力的练习。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鼓励患者,通过对恢复的肢体以及健康肢体进行主动运动,不仅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还能活跃机体器官,减少并发症[5]。②恢复期。主要目标是恢复自理能力,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床椅转移、站立、步行及上下楼梯等训练。训练过程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和心率的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以上肢练习为主,包括洗脸、洗手、进食训练,穿衣脱衣训练,整洁及整容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出院后采用延续性护理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继续进行相关康复指导。对留有后遗症的患者除了继续康复指导外,给予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培养患者对社会的适应性,挖掘患者的最大潜力,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1.3观察指标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对下述指标进行比较。①不良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其中HAMD包括17个项目,大部分项目为0~4级评分,少数项目采用0~2级评价,其中肯定有抑郁>17分,可能存在抑郁8~17分,无抑郁<7分。HAMA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为0~4级评分,其中肯定有焦虑>14分,可能存在焦虑7~14分,无焦虑<7分。越焦虑或越抑郁评分越高。②康复积极性:内容包括对康复训练的需求程度、配合程度、依从程度、遇到挫折后的情绪、护士及家属鼓励的作用等方面,每个方面0~10分,总分0~50分。除情绪评分为反向评分外,其他均为正向评分。③上下肢的运动能力:以简式Fugl-Meye对患者的上下肢能力进行评定,上肢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下肢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能力越好。④生活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正常总分100分,其中良好,生活基本自理≥6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60分;重度功能障碍20~40分,生活完全依赖,完全残疾<2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处理数据,数据由双人录入数据后核查,护理前后评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康复积极性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在康复训练的需求程度、配合程度、依从程度等康复积极性方面的得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康复积极性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2.22组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的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评分、下肢Fugl-Meye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上下肢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3 讨  论

脑卒中常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发病后可伴随有心理应激反应。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有密切的相关性,不仅影响了患者康复的积极性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张利群[6]的研究结果显示,放松训练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后,不仅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较低,而且康复的积极性较高,均优于常规护理。

放松训练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能够通过训练有意识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使身心产生欣快感,改善机体紊乱的功能。放松训练还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末器官活动正常化,减弱丘脑和大脑的活动,调节人体的心理功能,进而降低了焦虑水平,增强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6],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适应治疗。蔡萍等[7]研究显示,放松训练还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治疗,对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效果。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枯燥的过程,在康复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倦和烦躁的感觉,而影响康复的进程。目标性康复训练对任务的加工,循序渐进地增加任务的难度,每次锻炼都给患者确定一个可以为之努力并且可以实现的场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当患者完成了康复训练的小目标时有了自信心坚持做下去,心理状态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不但有利于康复依从性的提高,而且降低了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压力[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高于常规护理。本研究中为了增强锻炼效果,对观察组患者在放松训练中融入运动想象法,使得在目标性康复训练过程中的肢体训练得以强化和完善,虚拟活动得到肢体真实运动感觉信息的反馈和刺激,然后结合外部刺激,激活了脑卒中患者损害的部分脑组织,使得运动功能网络出现适应性变化或重建,进而加快了肢体功能的康复。许明珠等[9]报道,运动想象法能够有效避免脑梗死患者因强烈刺激而产生的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目标性康复训练使得治疗活动与患者功能性活动紧密联系,让患者接受有规律、计划和步骤的康复护理,目标的设定符合患者康复训练的实际,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随着患者能力的增加而提高难度,患者在不断完成康复目标的训练过程中自信心不断增强,也勇于尝试能力的极限,主动运动、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10]。

综上所述,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康复积极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1]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 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3]谷敏. 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上海护理,2011,11(4):39-40

[4]黄金莲,谭巧,周永生. 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109-7110

[5]柴同明,刘玲玉,吕志华,等. 早期康复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2,34(3):367-368

[6]张利群. 放松训练配合音乐疗法对神经内科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7-28

[7]蔡萍,潘乃林,万喻烨. 放松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睡眠的影响[J]. 上海护理,2011,11(5):9-11

[8]马学霞. 分期护理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防治观察[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6):471-473

[9]许明珠,王曙辉,崔韶阳,等. 运动想象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早期井穴麦粒灸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831-832

[10] 段春兴,李宝,谢仁明,等. 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2011,26(4):256-257

10.3969/j.issn.1008-8849.2016.17.037

R473.5

B

1008-8849(2016)17-1924-03

2015-12-10

猜你喜欢
目标性康复训练康复
目标性社区护理对预防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的价值
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论前置作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为例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策略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