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法学研究的层面划分

2016-09-06 02:12何康炜
法制与社会 2016年7期

摘 要 透过客观角度观察验证,刑法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便是犯罪动机和刑罚结果,并且在刑法内涵机理、理论结构层次和关键内容注释上等,作出全面系统化地论证解析,使得纷繁复杂的刑法静态模型、研究对象法律关系动态特性、立法观念虚拟化应然结果等研究工序流畅性衔接。至此避免相关工作人员处理相关案件中衍生不必要的思维模糊迹象,最终为我国依法治国政策落实与社会安定和谐管理秩序稳固,奠定基础。至于本文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刑法学研究的层面划分规则予以细致论证,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些许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刑法学 层面划分 犯罪模型 刑事关系 应然结果

作者简介:何康炜,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013-02

刑法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门独立化学科,并且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其在社会诸多领域内的干预规模亦处于不断扩张之势,最终势必朝着足够健全稳定的学问体系形态过渡扭转。针对其进行层面划分,可以围绕研究空间范畴、拆解分析方式、后期渗透延展领域等细节认证,形成对刑法预防犯罪和刑罚研究对象的科学参考依据,为后期国内、国际刑法学,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刑法学结构的完善,提供可靠的辅助动力。

一、注释刑法学模型分析和犯罪构成认证判决的规则论述

自觉构筑起刑法学各类层面研究体系,就是说主动依照研究对象进行各类层面划分,衍生出注释、概念、理论等独立化刑法学子学科,便是科学地划分现代刑法学研究层面的必由之路,针对当中的细节要点加以协调掌控,对于推动社会法治安定维护秩序来讲,意义尤为重大。而注释刑法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便集中锁定在刑法条文体系中的各项罪名的犯罪构成、刑罚结果之上,尽管说当中界定标准分歧效应不是非常深刻,但是基于现实案件务实解决要求,相关学术专家在针对其内涵论述过程中往往会本能地将理论重心转移到具体行为事实特征分析描述方向上,使得条文上既有的模型与原型犯罪难以划分清晰,所以说提前针对模型和原型划分标准加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精确化认证划分模型和原型特性

刑法旨在针对社会成员犯罪行为给予清晰、无歧义的刑罚处理,不过如今我国社会环境过于复杂,单纯地利用概念化规则进行刑法控制,未免不够妥当,而后续的精细分类阐述,无疑只是针对既有法规内容适用性加以有限补充,最终还是无法真正地将一切违法乱纪现象囊括其中。单纯拿传统的犯罪明文规定为例,其实际上就是针对社会中一些详细的行为现象进行对比校验的参考模型,因为我国刑法条文操作性控制绩效有待提升,因此注释法学必须尽快在原有刑法罪状科学描述前提下,构筑起完善形态的犯罪构成要件学说体系架构,从而为今后一切司法决策提供灵活的分析思路。在此期间,注释刑法学便被视为一种特殊体系的独立化学科,其具体研究对象不单单限定在刑法条文内部模型既有的犯罪例子,毕竟原型和模型有着本质性区别。而过往我国刑法学在搭建自身理论控制体系时,就是不能将上述机理关系处理妥当,使得后续临时办案过程中出现许多矛盾冲突或是无据可依的迹象,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秩序。唯一适应路径,就是尽快令注释刑法学涉猎的对象被精准地定位在条文犯罪认证框架之中,最终形成一类广泛纯正的模型刑法学理论体系。

(二) 注释刑法学和犯罪构成判定要点

正如上述内容论述,注释刑法学模型特性显著,一旦当中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会和刑法混为一谈,须知大多数司法执行主体不过是代替刑法的名义,进行罪刑法定,保证日后类似案件能够通过流水化处理途径进行犯罪人员量刑处理,之后引经据典实施标签定位即可,不需要在法定相适应结果上耗费过多的精力。而原型多涉及一些机理深入且难以依照固定经验予以处置的案件,就是条文罪状尚且不能自动地进行司法决策方向指明,此时司法主体便需要联合长期丰富的实践经验、最新刑法教科书进行逐层推理验证。

而所谓犯罪构成,如今已有传统执法理念朝向刑法规定本身方向过渡扭转,在诸多学术专家分析成就堆积作用下,已然形成一类专业化学说验证参考体系。法律自身存在的价值地位,在于为一切生活实际行为搭建校验模型,不过该类模型始终过于粗劣,今后刑法学理论的核心要务,便是集合更多实践经验令上述模型变得愈加详尽丰富,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掌握法律精髓,令一切法律规范内容渗透到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一旦滋生任何违法行为,就可依照此类依据标准进行相应地处置。

归结来讲,犯罪构成可以视为立法、法学鉴定、司法决策等主体统一规划创立的一类分析模型,立法人员提供一类标准框架,法学鉴定分析人员负责模型内在修饰和结构功能辨认,至于司法者便是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利用观念模型作为切入点审核特定社会成员的违法构成结果,并且给予适当的判决。

二、 概念刑法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性结构体系研究

(一)概念刑法学的构建必要性

注释刑法学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不同刑法条文实用价值加以解释,保证内部引用自法律条文且抽象于现实生活的概念,能够长时间维持和谐统一关系,避免在今后科学健全的犯罪认知体系构建过程中,产生任何不必要的瓶颈限制危机。传统刑法学主流研究方向就是凭借既有注解条文进行诸多实际违法行为认证判断,为了避免章节应用期间产生滞后问题,因此涉及概念内涵和外延内容往往不会进行细致全面性的阐述,难免令法律体系整体性协调工作出现漏洞,使得人们对刑法学在基础性理论结构中遗留一类独立且混乱的认知印象。因此,相关学术专家开始主张在注释和理论刑法学之间,搭建健全形态的概念刑法学体系,实质上就是将一切非条文内容和犯罪构成模型进行重新梳理规划。其可以认定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刑事法律关系,主张针对内部基础性类型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思辩分析,之后保证以往贫乏的条文注释等被动局势得以遏制。

(二)概念刑法学的主要体系

概念刑法学主张针对一切刑事法律关系结构样式和内涵进行科学性划分,并且相继衍生出刑权、犯罪、惩罚等关系结构。它们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且主动迎合刑法规范准则的社会关系,如今已经被视为刑法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整的对象。

首先,刑权关系,就是依照固有法理学规范准则,进行归纳梳理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过在不同法律关系内部,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刑事立法便是尽量将社会关系透过实际生活环境中予以抽象提取,借助统一化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社会集体权益维护。一旦说刑法条例投入运行,刑权关系便会在既定事实之上快速构建,令国家刑事立法强制力和威慑效应全面凸显。归根结底,刑权关系是社会成员和谐共处的规范守则,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在国家法律管理秩序协调性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

其次,犯罪关系。尽管说刑权关系旨在维护社会成员一切合法权益,令社会依照国家意志长时期维持平衡状态,如若该类平衡结构机理遭受破坏,刑法必然失去其应有的存在价值。所以说,在既有权利和义务主体之间逐渐地衍生出一类保留犯罪属性的全新社会关系,即犯罪关系。在具体犯罪行为过程中,相关主体社会地位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主要便是借由义务主体朝向犯罪主体角色过渡扭转,而权利主体本该保留的刑事权利便被视为被动的犯罪客体。依照权利实质性观察验证,犯罪客体和刑事权利并无太大差异,不过形式上属于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变形的权利,而权利主体也同时转化成为受害主体。

最后,惩罚关系。正如以上内容阐述,犯罪关系是和法律意志冲突的必然结果,为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结果,必须尽快制定实施一套方案进行该类关系的解除,保证内部主体得到应有的惩罚结果,使得受害主体合理的权利得到支持。所谓惩罚关系,其实就是司法机关判决和犯罪主体形成的关系,在该类行为过程中,既有犯罪关系内部受害者一切权益都将被上升至国家高度,国家会依照刑法学内容针对犯罪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和教育。此时,犯罪主体便转化成为受罚主体,犯罪行为同步成为被迫接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如今特定条件下的刑事责任。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犯罪主体都将改造成为对社会无害的人员,以往犯罪意志也朝着法律意志方向转化,进一步在刑罚顺利执行过后重回正常社会生活轨道之上,保证将一切刑事义务进行自觉履行,逐渐修复和其余社会成员、组织,以及国家之间的标准化刑权关系。

三、理论刑法学的主要内容补充完善

事实证明,确立起任何学科,都必须事先提供科学的研究对象,保证基础性和全新应用学科的分立协调秩序。结合我国刑法实际运作结果观察论证,一些应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并未全面灌输到刑法学体系之中,为了真正令我国日后立法控制水准上升到合理等级层次之上,就必须在观念中针对虚拟存在的应然犯罪和刑罚专门案件进行对比校验,最终尽量为立法决策提供更多可以参考应用的理论依据。

结合现象角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引发社会危害行为的原型,在此基础上,更会衍生出许多犯罪构成模型,经过学术专家分析比较过后,能够辅助执法者针对一切危害行为进行定性定量的处理。结合笔者长期实践操作经验整理研究,如今刑法学依照研究对象意义可以顺势划分出三类。首先,便是面对司法实际而借助注释方式专门研究实在性法律条文的注释刑法学;其次,则是利用注释刑法学基础性概念机理、应用方式衍生的概念刑法学;最后,就是面向立法和司法理念,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刑法的理论刑法学。尽管说不同学科监理都需要保留精准化的研究对象,并且以上三类学科研究对象都不能脱离犯罪和刑罚而独自运行,单模式细分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各类内容侧重点的差异迹象。具体表现为:前者为条文规范中以模型形式存在的静态的犯罪与刑罚,中者为法律关系中动态存在的实然的犯罪与刑罚,后者为立法观念上虚拟存在的应然的犯罪与刑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笔者的划分方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相关法学专家日后针对特定层面进行更加细致地拆解校验,使得模型和原型得到更为科学地区分澄清,避免对不同类型独立司法体系设置工作造成严重的限制问题。虽然说该类历史使命艰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社会成员对自身行为的严格控制,刑法将早晚朝着以上设定的方向革新延展。

参考文献:

[1]刘远.刑法理论与方法的辨思.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20(5).

[2]王昭振.刑法解释立场之疑问:知识谱系及其法治局限——一种法学方法论上的初步探讨.环球法律评论.2010,31(5).

[3]蒋敏露.现行犯罪概念的科学性解析——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28(2).

[4]闻志强.我国刑法中"内幕信息"的认定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