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9-07 03:13宋德宽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14期
关键词:病程高血压医疗

宋德宽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宋德宽①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本院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113例,问卷调查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抑郁症组)43例,所占比例为38.05%,其中轻度抑郁症29例(25.66%),中度抑郁症10例(8.85%),重度抑郁症4例(3.54%)。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程>15年、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8、4.215、7.245,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是性别、合并症、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 脑卒中; 抑郁症; 影响因素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Longgang Center Hospital,Shenzhen 518112,China

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疾病的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病情、病程等因素具有明显的关系[1]。但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研究探讨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盛平社康中心接收上级医院转回的113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3],全部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呼吸衰竭与精神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0例,女43例;年龄36~85岁,平均(56.01±7.23)岁;合并症:高血脂20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病程1~40年,平均(19.52±3.21)年;平均收缩压(135.62±23.51)mm Hg,平均舒张压(75.21±12.36)mm Hg;脑卒中诊断分型:缺血性脑卒中67例,出血性脑卒中46例;体质量指数21~3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9.01±2.31)kg/m2;服用降压药79例,高血压家族史59例,脑卒中家族史28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9例,医保64例;婚姻状况:有配偶96例,无配偶17例;人均月收入(3521.36±323.56)元;吸烟55例,饮酒70例;脑卒中部位:左侧大脑半球6例,右侧大脑半球30例,额叶74例,脑干3例;文化程度:小学35例,初中33例,高中29例,大专/本科16例。

1.2研究方法 由研究者对纳入条件的患者采用不记名方式一对一问卷调查,遵循保密原则,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详细讲解问卷填写的要求,详细解释患者有疑问的调查项目,调查期间不暗示患者的正确或错误选项,确保患者按照自身如实的意见填写。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血压水平、脑卒中诊断分型、体质量指数、服用降压药、家族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与文化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单因素分析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抑郁症组)43例,所占比例为38.05%,参照汉密尔顿量表,轻度抑郁症29例(25.66%),中度抑郁症10例(8.85%),重度抑郁症4例(3.54%)。其中女性患者、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程>15年、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血压控制平稳、脑卒中诊断分型、体质量指数、服用降压药、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饮酒与脑卒中部位等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1

2.2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与人均月收入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8、4.215、7.245,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为危险与最根本的因素。脑卒中是指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4]。脑卒中后抑郁症不仅增加患者的躯体症状,且严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加医疗费用与住院时间[5]。因此,脑卒中后抑郁症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情绪低落,情绪失控,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自制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是PSD的主要临床特征[6]。目前,我国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20%~75%,其中脑卒中后2~12个月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7]。但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尚无明确的定论。结合本研究结果,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内科基础病、高血压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与文化程度。

3.1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性别的关系 就抑郁症高危人群而言,相关研究报道认为,由于不同性别患者心理特征与基因特点的差异,女性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男性患者[8]。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作为一种应激性事件,女性患者更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长期的应激性状态[9]。另有研究显示,脑卒中3个月时女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并发PSD的风险更高,其可能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丧失配偶的女性患者由于神经质个性,内分泌水平的异常改变,导致女性患者成为了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10]。

3.2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内科基础病的关系 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血管性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其与文献[11]结果相一致。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其与心理因素具有明显的关系,由于脑卒中作为应激性事件,且当自身应激反应水平越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从而出现心理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抑郁情绪[12]。血管性危险因素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为生理-心理应激性反应的增加[13]。

3.3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的关系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性疾病,社会心理学在高血压发生与发展期间发挥重要的意义。文献[14-15]显示,高血压病程越长,其应激性反应程度越大,则越容易抑郁情绪。因此,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具有紧密的关系。

3.4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婚姻状况的关系 婚姻是人类在社会中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是社会的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无配偶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当独自面对困境时容易出现恐慌与焦虑,并出现消极情绪,间接导致抑郁症的出现[16]。因此,无配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3.5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家庭支持因素,其中自费医疗、人均月收入过低增加的家庭经济负担,从而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风险[17-18]。

3.6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由于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患者对疾病理论知识层面的理解相对较为乐观,不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缺乏较为全面、准确乐观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最终准确度过患病期[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增强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是性别、合并症、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吉芳芳.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49-15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3]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143-145.

[4]吴本春,于妍,邵明亮.医护合作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7):751-752.

[5]李莲英.心理干预联合百忧解治疗青年脑卒中后抑郁3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0):38-39.

[6]李苒莘.抗抑郁药物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 (13):55-57.

[7]莫少珍,廖建平.脑卒中后抑郁应用乌灵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169.

[8]张志红.早期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8):126-127.

[9]刘红梅,史丽丽,祝维萱.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其不良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1):1020-1023.

[10]黎云,万玉艳.针对性心理护理用于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抑郁程度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5):135-136.

[11]蒋立昀.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63-165.

[12]陈劲松,林贵喜,姚键.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5):2040-2041.

[13]钟海兰,卢新政,孙海,等.高血压伴抑郁症与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3):2771-2775.

[14] Zhu L,Han B,Wang L P,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ferritin levels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6,190(15):98-102.

[15]邵琳琳.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中医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2036-2038.

[16]张建霞,常艳,李颐红,等.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J].医学与社会,2015,28(6):290-291.

[17] Pang C,Cao L,Wu F,et al.The effect of trans-resveratrol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via regulation of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J].Neuropharmacology,2015,97 (23):447-456.

[18]张现国,范强,方强,等.三甲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抑郁障碍的现患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4):193-198.

[19]刘粹,于雅琴,康岚,等.北京市和吉林省高血压共病抑郁及焦虑障碍患病率和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61(2):86-91.

[20] Matsuzaki S,Hashimoto M,Yuki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recovery[J].J Affective Disorders,2015,176(1):56-60.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SONG De-k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4):129-132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A total of 113 cases of hypertension combined cerebral stroke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from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43 cases,accounted for 38.05%,mild depression were 29 cases(25.66%),moderate depression were 10 cases(8.85%),severe depressive were 4 cases(3.54%).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post-stroke depression rate of female,hyperlipidemia,coronary heart disease,diabetes,high blood pressure duration>15 years,self-paying medical expense,no spouse,monthly income≤2000 yuan/month,education above high school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showed,self-paying medical expense,no spouse,monthly income≤2000 yuan/month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OR=10.698,4.215,7.245,P<0.05). Conclusion:The post-stroke depression for hypertensive is the result of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re sex,complications,progression,medical charge payment,marital status, income, educational level,etc.

Hypertension; Stroke; Depression; Influence factor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A2014211)

①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12

宋德宽

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34

2016-01-06) (本文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病程高血压医疗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