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利益对汾河灌区供水市场的影响

2016-09-10 07:27雷海燕
经济师 2016年2期

雷海燕

摘 要: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谐利益。灌区要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各个利益主体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文章针对当前灌区发展缓慢、实灌面积萎缩等问题,从利益方、利益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和谐利益共同体模式。

关键词:灌区 利益方 利益因素 和谐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288-02

一、概况

汾河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位于省境中部太原盆地底部,受益范围北起太原市上兰村,南到介休市洪相村,南北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跨三市(即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11个县(市、区),共58个乡(镇)、488个自然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13.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0.5万hm2,设计灌溉面积1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8.8万hm2,属大Ⅱ型灌区。

二、供水市场存在的问题

1.实灌面积萎缩。实灌面积萎缩是灌区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新中国建立前,灌溉面积不足4万hm2,1950年增加到5.9万hm2,1956年达到9.8万hm2,截至1978年灌溉亩次最高达到24.7万hm2次,灌溉次数达2.5次。现因城市扩建、新农村建设、工业及道路占地等原因,控制面积萎缩到8.5万hm2,实灌面积3.3万hm2。

2.灌溉用水量下降。据《汾河灌区志》1992年统计,多年平均各渠道农业用水3.1亿m3。根据近些年的供水资料,上世纪末平均农业灌溉用水量1.82亿m3,2000年至2009年平均农业灌溉用水量0.8亿m3,2010年至2014年为0.9亿m3。经过20年的演变,用水量从3.1亿m3降为现在的不足1亿m3,代表着实灌面积的极度萎缩。

3.用水户灌溉积极性低。用水户是灌区灌溉的消费者,也是末级灌溉的组织者,其灌溉的积极性对灌溉面积和灌溉效果影响颇深。无人组织用不上水,组织不好用不好水。现有的用水户组织形式有村集体组织、个人承包、农民用水协会等,这些组织没有专业人员的管理,管理也没有可持续性。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农产品价格不高,靠田吃饭不能糊口,受益区内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只是村中年龄较大的老人,对农田的收入期望不大,灌溉心态也比较消极。

三、灌区灌溉利益方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灌区受益区内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灌溉效果好作物丰收,灌溉效果差或墒情不好作物欠收,各方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受益区群众。庄稼收成是受益区群众的主要收入,作物欠收,群众是最直接的利益损失者,影响着正常的生产生活。近年来,汾河灌区内的主要作物是玉米,产量好时能达1000kg/亩,不好时300kg/亩,相差700kg,折合价格1200元,按一户10亩计算,每户损失1.2万元。

2.专业管理组织。汾河灌区渠系干、支、斗、农、毛五级健全,干、支渠道是灌溉的主动脉,由汾河灌溉管理局管理。管理局成立于1950年,辖从事灌溉管理的5大分局、3个坝站和1个专业从事灌溉试验的中心试验站(灌区灌溉和种植的智库),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专业管理人员200余人。由于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收入来源主要靠水费,灌溉用水收入牵连着职工的工资。

3.群众管理组织。群管组织负责管理受益区内的末端渠道包括斗、农、毛渠道,农田田间工程以及田间灌溉等,包括:多年延用的村委会组织,但近些年因为每3年的换届选举,组织者不稳定;个人承包组织,因为有的村庄村委会组织灌溉不力,于是就由个人和村集体签订协议负责组织灌溉;农民用水协会,由村中有灌溉经验的人联合组织。末级灌溉组织是灌溉效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灌溉水的利用率、灌溉水费的收取以及灌溉的可持续性等。

4.河井双灌区域的机井承包者。灌区河井双灌区域的机井承包者是该区域内井灌的组织者,也是河灌的主要障碍。河灌适时,则井灌无利益,机井承包者无收入;不进行河灌,井灌短时利益充分,机井承包者受益;如果连续多年井灌,则地下水位下降,有井无水,机井损坏,地面盐化板结,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灌溉意识薄弱,支持和关注也相对较少。

四、影响利益的主要因素

利益因素是利益得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平衡好各利益因素的杠杆可以事半功倍地增加各方的利益。

1.水量。灌溉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农民的灌溉成本。一般情况下,灌溉定额在1800m3/hm2到45000m3/hm2,单位用水量主要取决于田间工程。

2.水价。根据灌区区域种植情况,区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价。据测算,水价粮食作物为1.24元/m3,经济作物1.62元/m3。根据国家政策,灌区按粮食作物0.17元/m3、经济作物0.21元/m3的水价收取,计算下来为750元/hm2,为农民相应收入的5%左右。

3.灌溉次数。科学的灌溉次数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结合自然墒情而进行的。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和需水时间不同,所以用河水大面积灌溉,在包产到户、种植结构复杂的今天不太现实。汾河灌区受益区群众一直存在“一水定乾坤”的灌溉理念,大部分的受益区在春季灌溉一次,进行夏灌、秋灌和冬灌的区域比较少。三坝灌区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下游,春灌有时水不到位,十几年前采用秋灌后效果很好。

4.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反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率低意味着浪费。灌区渠系水利用率,2007年以前为80%~87%,近几年平均利用率为73%。利用率下降的原因是根据用户需求水源调配频繁。

五、利益共同体模式

汾河灌区要发展壮大,利益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达成共同的利益才能实现灌区的繁荣。将利益方统一起来,建立利益共同体模式,各利益方相互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需要坚持一切从农民的利益出发,集体利益胜过个人得失,最终形成规模化和个体化的有效结合。

1.运行模式。当地政府、灌区、村集体和用水户之间相互协调,在灌区和灌溉区域,根据地形、土壤的适应性、灌溉的方便度、灌区群众的种植习惯等规范种植,形成规模化。根据种植需水,由用水户和灌区签订用水协议,协议要体现多用水、多次灌溉的优惠政策。

2.运行程序。政府协调各方利益,并提供科学种植技术支持。村委会组织群众种植,并和灌区签订用水协议。灌区根据需要和村委会协调组织灌溉。

3.运行优点。汾河灌区地处太原盆地底部,地势平坦。在灌区组织规模化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节约成本;有利于科学化管理,根据作物用水需求实现多次灌溉,实现作物高产、农民收入增加、灌区效益提高的目的,从而提升社会效益,增强政府公信度,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灌区收入增加,就可以多做水利建设节约工程等,减少供水成本。井灌区域通过科学管理地下水可得到补给,真正实现适时灌溉,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4.运行中的困难与问题。从全国范围内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传统一家一户粮食种植方式正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目前,灌区只有少数村庄实现了土地流转,流转后的用途也不固定,大部分种植经济林。要实现利益的同步和农业产业化,现阶段主要的困难是政策不完善,资金扶持难。只有资金到位、政策支持,才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比较效益,才能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才能促使弱质农业转变为商品农业,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营中的推广,才能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

另外,现有的用水户组织者多数属于传统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管理经营往往流于粗放,组织也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亟待国家出台针对农业利益共同体的专门法律,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农业基础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汾河灌区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 山西祁县 0309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