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陇甘大地

2016-09-10 07:22吴义国
湘潮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会宁会师长征

吴义国

从《告别》《突破封锁线》到《祝捷》《大会师》,从甘肃兰州一路向西前往会宁,长途汽车里车载电视机循环播放着《长征组歌》,乘客们陶醉在激荡的歌声中。“6月29日,甘肃省政府专门组织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就是为了教育孩子们铭记历史,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40多岁的西固商人老刘充满自豪地介绍说,“这些(歌)从小我就会唱,那天我带老婆孩子一起去现场看了演出。”笔者注意到,《长征组歌》从革命影视作品中精心挑选的经典片段,生动重现着一个个史诗般的故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红军在甘肃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甘肃金城兰州,听着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赵晓红对长征在甘肃的介绍,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泽东那首豪迈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与笔者有着一样心境的赵晓红解释了这首词的背景:“1935年10月7日,毛主席和红军将士登上六盘山主峰,那是长征最后一座主峰,那时毛主席的心情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这首诗也是他所写的长征诗词中最轻松畅快,又豪迈奔放的。”

腊子口:神兵天降越天险

1935年9月10日,红军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两支红军在川甘交界处分道扬镳:中央红军包括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的直属分队北上,只有七八千人;而张国焘率领的南下部队可谓兵强马壮,有8万人。“向北走了两天,中共中央率领的部队到达俄界。”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李赟介绍说。在这个藏族的小村庄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也就是著名的俄界会议,会上除了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还在军事上作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几天之后,红军总部决定攻取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在甘南迭部县,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隘口只有8米宽,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巨斧将山劈开两半,山间还有一条奔腾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腊子沟。笔者到达腊子口时正值初秋,与当年红军经过此地在季节上差不多。站在腊子口的前沿,狰狞的怪石和几棵低矮的马尾松,让人不寒而栗。悬崖峭壁下,山水汇聚的河流咆哮前行,与巨石发生激烈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抛下树枝,立马被冲得不见踪影,令人深切感受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红军攻打腊子口时,这里有一座木桥,说是木桥实际上只是两根圆木。”李赟说。当时国民党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一个营扼守隘口,另一个营部署在隘口后面的三角形地带,而且在桥头和悬崖上构筑了碉堡、防备工事和大量的军事仓库,建立了全方位覆盖的交叉火力网。鲁大昌拍着胸脯说:“红军就是一只鸟,也休想从这里飞过去。”他对腊子口的防守自信爆棚,据说他天天带着姨太太在碉堡里过夜,把这里当成了“既刺激又安全”的“后花園”。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为何还要攻打腊子口?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是川西北通往甘南的门户,号称甘川的咽喉。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要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别处无路可走。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红军)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1935年9月16日,北上红军总部下决心攻打险隘腊子口。当天,红一军团的领导林彪、聂荣臻、左权等人冒雨来到红二师,带领师长陈光、政委萧华,以及红四团的干部察看地形,并研究攻打腊子口的部署。“担任攻坚任务的是红四团。”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朱胜利充满激情地介绍说,“红四团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有着光辉的战绩。耿飚调离后,王开湘任团长,与政委杨成武并肩作战。王开湘因为与敌人格斗时,善用斧子,被人尊称为‘斧子将军’。” 经过勘查地形,红四团制定了攻坚计划:正面由政委杨成武指挥,用一个连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另外两个连由王开湘率领,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对手侧后实施奇袭。这个作战方案层层上报,立即获得了批准。

当天入夜,战斗打响了,但是担任主攻的红四团六连几次冲杀都没有奏效,守军凭险固守,用手榴弹控制了木桥前面的那段隘路。据聂荣臻后来回忆说,短短50米的路上,手榴弹的木柄以及还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由于六连进攻受挫,凌晨两点,林、聂下令,让六连撤下来,休整之后重新组织进攻。

团里紧急召集连队的士兵开了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打下腊子口,要大家献计献策。这时,一个被战友们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自告奋勇说他能爬上去。他说: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个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于是,团里决心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经过短暂的休息,六连重新调整部署,组织了敢死队继续从正面强攻。而在此时,红四团做好了翻山迂回和正面强攻的准备。天擦黑时,王开湘率迂回部队过了腊子河,开始向绝壁上攀登。据参加此次战役的原沈阳军区五九八部队政委宋学清回忆:“黑咕隆咚的夜晚,什么也看不清。战士们每挪动一步,就用手摸一下,摸到石缝就用刺刀插进去。4把刺刀,两脚蹬着两手把着交替前行。累了,只能靠着刺刀喘口气……有的战士累得不行了,就从悬崖上掉下去,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凌晨3点多,小分队终于攀上悬崖,一点没被敌人察觉。”

天亮前,正面强攻的部队轻、重机枪一齐扫射,六连战士抡起大刀,冲向独木桥,向敌人左砍右杀,峡谷里刀光闪闪,鲜血四溅。正在此时,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升起了一颗表示迂回成功的信号弹,这是小分队深夜攀崖成功的信号。山上山下的部队一起进攻,敌军只得抱头逃窜。鲁大昌率领残部连夜逃到岷江城。黎明时分,六连敢死队和团长王开湘率领的迂回部队胜利会师,红军将士乘胜追击。“一下就跑出了90里,占领了大草滩。”杨成武后来回忆说。腊子口一仗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这一战红军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两千斤,这对于北上的红军来说,是无价之宝,更重要的是攻下腊子口,红军北上的通道打开了。

哈达铺:中央红军的加油站

一举拿下腊子口,红军北上的棋局满盘皆活,新组建不满万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一路翻山越岭,于1935年9月19日到达了距离腊子口66公里的哈达铺。

漫步在哈达铺镇的长征路上,长征餐馆、红军凉粉、红军锅盔……件件物品镌刻时代烙印,红色历史在脑海里翻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的大门口。哈达铺纪念馆馆长韩亚东说,中央红军虽然在这里只是短暂停留,但无论是军事、政治上都得到了休整和调整,可以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纪念馆里有两尊高大的雕塑,一尊是中共中央领导人挥手北上的场景,另一尊是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瞬间。纪念馆右边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三面军旗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到陕北去”。这些,生动地诠释着红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历史。凝望那三面军旗,笔者的眼前涌现出血战湘江的悲壮,展现出草地吞噬生命的无情,感受到无垠雪山的冰冷……而这一切,都在这里化成了一股暖流,心底那颗革命的火种倏地燃烧起来,正如纪念馆展示的《哈达铺抒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八千儿女钢铁汉……

鉴于哈达铺民风淳朴、物资较丰,党中央决定在这里进行短暂休整,以恢复官兵体力。红军总部提出了“要吃得好”的口号,并给每人发大洋1块用于改善伙食。据杨成武将军回忆,当时哈达铺物价较低,5块大洋能买到1头百十斤重的肥猪,1只肥羊只值2块大洋,1块大洋能买5只鸡,1毛钱能买到10个鸡蛋。红军在这里一边补充物资给养,一边整顿思想作风。休整中对军事指挥进行了调整,正式宣布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下辖3个纵队:原红军一军团编为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兼),政委聂荣臻;原三军团编为第二纵队,纵队长彭德怀(兼),政委李富春;军委直属纵队编为第三纵队,纵队长叶剑英,政委邓发。

就在红军战士休养调整之际,党中央还在哈达铺获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资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资讯改变了整个北上红军的命运。而提供这份资讯的,正是鲁大昌的一个少校副官。”这名副官从省城兰州来到哈达铺,随身带了不少的报纸和书籍,没想到一到哈达铺就被红军俘虏了。在他携带的天津《大公报》、山西《晋阳日报》和《民国日报》上,刊登着徐海东的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匪区”的简要地图。这个消息对北上红军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党中央得知消息,立即开会研究,做出了向陕甘宁根据地进军的重要决定。张闻天看了国民党少校副官带来的报纸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他从报纸内容上断定:“红军与赤色游击队在陕甘两省内,正在普遍发展。”“如果主力红军进入该地区,并与之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这将大大推动陕甘苏维埃运动前进。”就在张闻天写下这篇文章的同一天,红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主席在会上宣布了红军前进的方向,那就是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军所在地——陕北”。也正是这个重要的决定,奠定了哈达铺是中共中央政治生命历程中的“加油站”的地位。

哈达铺纪念馆两层楼的展厅,共分为3个单元,讲述了红军从瑞塔铺踏上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道道封锁,历经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攻克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的历程。在纪念馆的“百将墨迹”中,共和国开国元勋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对哈达铺的讴歌。何天一少将这样写道:“哈哈大笑出草地,达到目的去抗日,铺平道路建中华,赞歌一曲献给你。”洒脱豪迈之情让人一览无余。

在哈达铺休整了7天之后,陕甘支队穿越泯县、漳县,向陕北挺进,于1935年9月27日占领通渭县的榜罗镇。9月28日晨,党中央召开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支队政委毛泽东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新决策,进行了政治动员。“毛主席说,要到陕甘苏区去与陕甘红军会师,保卫与扩大苏区。毛主席还坚定地说,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会后,毛泽东、彭德怀于9月29日率第一纵队先行出发,抵达通渭城,迈出了向陕北前进的第一步。

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最后一把米,端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为你缝衣裳;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在红军会宁会师纪念馆,笑眯眯的讲解员王彤用歌声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唱出来,让参观者惊叹不已。她对会宁会师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師,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正像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红军会师为何选择会宁?红军会师旧址讲解员毛润霞(音)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36年9月的一天,就选择三军会师的地点,毛泽东和周恩来展开了对话。“主席,现在二、四方面军即将北上,一方面军也正准备南下迎接。关于三军会合的地点,请主席考虑一下。军委也好提前协调安排。”周恩来直奔主题,并建议“放在会宁为好”。毛主席听后兴奋起来:“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啊!”

会宁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红色纪念馆分馆主任杜永胜说:“会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会宁的重要性,蒋介石也一清二楚,他决不允许红军在此会师,注定了红军会师不会一帆风顺。

1936年9月,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派出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往会宁一带,企图将红军在西北地区一举歼灭。他调集胡宗南第一军、王均第三军、毛炳文第三十七军、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和骑兵军5个军,组织“通渭会宁”战役,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

国民党大军压境,会宁地区“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担任大墩梁阻击战的是红五军,这是一支铁军,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称为“铁流后卫”。杜永胜说:“红军会师后准备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国民党毛炳文和王均部紧紧跟随红军,红军就难以实施渡河计划。所以党中央命令红五军,必须阻击敌军24小时以上。”1936年10月23日,和敌人周旋了两天两夜的红五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上。杜永胜说:“两天两夜打退了敌人7次疯狂进攻,敌人感到攻不下大墩梁,就调来了7架飞机。”飞机在大墩梁上空呼啸着,轮番将一排排炸弹疯狂地投了下来,没有树林遮挡的光秃秃的大墩梁立即陷入到一片硝烟土雾中。副军长罗南辉在大墩梁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红五军用血的代价完成了任务,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革命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大墩梁战役50年后的1986年10月,70多名老将军、老红军战地重游来到会宁,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相聚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饱含热泪拥抱在一起:“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会宁人民的深情厚谊。”

1936年10月9日上午,风和日丽,会宁城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红旗高扬,南门上还搭起了欢迎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简易彩门。几个小红军战士在街上一边哼着刚刚学会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歌》,一边刷贴着标语。然而,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喜悦气氛却被蒋介石的飞机轰炸破坏了。王彤说:“大约10点左右,敌机突然呼啸而来,扔下了无数的炸弹。”住在县城东关的贫苦市民魏鸿儒家的一位小红军战士,正在书写宣传标语,他扬起手大声喊道:“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街上的市民们听到喊声,立即散开,隐蔽起来。就在这时,一颗炸弹落在小红军战士身边不远的地方,小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将魏鸿儒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抱在怀里。一阵硝烟过后,孩子得救了,小红军战士却躺在了血泊中,魏煜的儿子魏继征回忆说:“我爷爷跟我们讲,当时小红军战士的肠子都被炸出来了,真是惨得很。”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悲痛地说:“他是我的小老乡,今年才14岁,12岁就参加了红军,他的父亲、哥哥都死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母亲在给红军送粮食的途中,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他们一家人都为了革命牺牲了,他可是独苗啊,没想到却留在了这里。”为了报答小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魏鸿儒决定把他埋葬在自家的祖坟旁边,并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節,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战士的坟上添土,世代牢记小红军战士的恩情。魏煜长大成家后,有了3个儿子,魏鸿儒分别给孙子们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精神作为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今天的会宁发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会师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会宁会师长征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百年潮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智珠二则
智珠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中超三队“会师”亚冠16强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