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我造血”唤回“邻里情”

2016-09-10 07:22李先元
检察风云 2016年18期
关键词:居委读报居民区

李先元

“东家姆妈搬到儿子那去住了,西家阿婆把房子卖了。”现如今,市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城厢里、老公房里,居民纷纷将房屋出租、售卖,搬到商品房居住。社区住户不断流动变化,随之带来的,则是促使社区良性发展的“邻里情”不断消逝。在黄浦区的多个社区,居民或居民组织自发性地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凝聚社区“邻里情”。

老大楼小区“花头”多

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建六居民区内老大楼较多,其中有上海较早建成的高档小区马当小区,居民区内以老年居民为主。老年居民退休后生活较为规律,建六居委利用老人的各项生活习惯组织了各项组织,发动社区居民互帮互助,构建邻里纽带。

“家长里短民声坊”是建六居民区的邻里特色平台之一。该平台的建立源于社区居民对于志愿者长期服务社区居民的回馈。多年以来,建六居民区持续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不遗余力地对社区老人进行关心,让很多老人的子女心怀感激之情。这些老人的子女抱着回馈之心,在退休后,向居委表达了希望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的意愿。于是,这些人成了“家长里短民声坊”中最活跃的志愿者,他们不但自己走出家门,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帮助邻里调解矛盾、协助居委组织邻里小活动等,更发动周边邻居,积极参与其中。

近日,“家长里短民声坊”正在探索借用黄浦区民政方面开展的特色项目——“邻里点”活动小组的优秀资源,如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书法小组、绘画小组等,发动“邻里点”活动小组成员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社区居民撰写对联,绘图绘画等。

建六居委的居委干部们通过排摸走访,还发现社区生活中“美食”往往是居民们不离口的热门话题,便以此为契机,建立了“舌尖上的屋里厢”活动小组,通过不同地区之间家常菜的展示交流,让不愿走出家门的居民们踊跃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已经80多岁的新上海人老周便是其中最早的一员,他被子女接到上海,住在建六居民区内的一栋商品房内。在活动中,他和居民互相交流学习,学会了不少上海菜的正宗烧法,同时又把鲁菜的烧法传授给其他居民。为了烧出最正宗的鲁菜,已经耄耋之年的老周还特地跑了周围多个菜场,寻找鲁菜中用到的香料。将菜烧出后,他又迫不及待地送给“屋里厢”活动小组的其他成员品尝,赢得了其他成员的一片叫好。对此他感到特别开心:“一个人在家没意思,花这点小钱不算什么,我在这里既学到了知识,又交到了朋友,不要太值哦!”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邻里情的重要体现。在建六居民区,居委向社区居民发放了百余张心愿卡,居民将心愿填在心愿卡上后,由居委寻找社区中愿意认领心愿的居民,完成心愿。心愿卡共分为两部分。许愿区和心愿认领区,每个社区居民都可以把自己今年最希望实现的小心愿和力所能及能为社区做到的事写到心愿卡上。

笔者从目前建六居委已经完成的百余张心愿卡中看到,有近半居民同时在许愿区和心愿认领区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和承诺。马当小区黄阿婆在愿望一栏写道:“一个人在家中很寂寞,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志愿者与我结对,多上门陪我聊聊天。”而在心愿认领一栏,黄阿婆又写道:“现在寒假要到了,如果有父母因为急事不能照顾孩子,我可以帮忙照看两天。”

笔者了解到,黄阿婆子女都旅居国外,一年回国两次,老伴已经去世,属于独居老人。在黄阿婆许下心愿后,建六居委随后就安排了志愿者,上门结对,关心老人。适龄学生虽然没有找到,但是有社区大学生心愿认领,想更多地沟通老年人,居委上门告知黄阿婆,黄阿婆同意后心愿成功配对。

建六居民区居委书记单怀琴表示,“微心愿”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从居委层面上,尽可能地收集、解决居民的所需所求,更为了加强邻里关系之间的纽带。“‘微心愿’活动将作为我们居委的一项长效工作机制继续保持下去,做到每刻收集心愿,时时完成心愿,在社区形成良好氛围。”单怀琴说,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微心愿”活动中来,建六居委已经把许愿现场、心愿实现过程录制成公益短片,在社区滚动播放。

老式旧里搭建自治平台

居民齐参与

淮海中路街道合二居民区二级旧里房屋多、老年居民多、困难人群多、“新上海人”多,常住人口14000余人,其中老年人口约占40%,近半居民都将房屋租给外来打工人员居住,常住外来人口约占60%。经常半年或是一年,房屋租客就换了人,社区自治难度较大。对此,合二居委的居委干部们走出居委,将心沉到社区里,施行科学化管理,将社区力量合理充分运用,引导居民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居民们走出房屋,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每个居委干部划分了责任区,责任区里设置楼组长和块长。平日居委干部除每日走访居民家中,了解新老居民的入住情况和诉求,向居民宣传消防知识外,还通过下属块长、楼组长对新入住的居民开展社区工作。一些块长和楼组长就是合二居民区内外来省市同乡会的骨干成员。当有外来人员入住后,块长和楼组长能够利用同乡会的优势,快速深入地开展工作。

在合二居民区,一些居民子女学习困难,但父母收入有限,临近中考、高考,正是最后冲刺,最需要名师画龙点睛时。合二居委组织了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成员全是在校的大学生,每逢寒暑假,义务为社区内即将升学的困难学生复习迎考。在这支志愿者队伍中,大多是幼时借居委帮助得以继续上学的人,此举意在反哺社区。合二居委干部在为社区困难学子申请助学基金的同时,常常教育他们:“这些都是社会爱心人士对你们的帮助,等你们长大了要回报社会。”去年,居委助学的学生中有5名考上了大学,当居委干部打电话过去询问愿不愿意回到社区当一名志愿者老师时,他们都表示了同意。从去年成立之初到现在,五人助学队每个寒暑假的周末都会到居委,为困难学子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现在合二居民区内有越来越多的受助学子加入了这支助学志愿者队。

2012-2013年黄浦区居委干部改选,合二居委吸纳了一位优秀的外地党员参加居委工作。以此为契机,居委广泛发动,成立了由外地居民自己管理的网上服务平台——“新上海人之家”,为外地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和长期居住证申请、社保办理等政策咨询。同时,居委又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网上平台的服务内容、联系人电话,以及外地居民常会遇见的问题印在卡片上,在走访时进行发放,方便加入社区的“新上海人”日常出行生活。

风雨读报十五载

老年居民的第二个“家”

自1999年成立以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周一、周二早上九点,陆兴居民区“夕阳红”读报组成员们都会准时到场参与活动。十五年来,随着时光流逝,有的因动迁搬迁到外区,有的岁数大了逝去了,但是小组不断有新人加入,焕发着新鲜的活力。

笔者近日探访陆兴居委读报组活动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见小小40平方米的活动室站满了一圈又一圈的老人。他们在读报组五位组长之一的陈阿婆指挥下,步调统一地唱着队歌。陈阿婆已经87岁高龄,她是“夕阳红”读报组的元老,也是居民区党总支的一位普通党员。十二年前,陆兴居委党总支找到她,希望她能建立一个读报小组,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她毅然挑起这份重担。从最初15个组员到最多时60多个,十几年来,每一次活动前,陈阿婆都会像备课一样认真,将第二天“上课”要讲的报刊内容和话题写在纸上。第二天一早8点半,居民们总能在活动室内看到她在整理报刊,等待其他居民到来。

2008年,考虑到陈阿婆年事已高,陆兴居委从读报小组里选出了四名有特长的居民和陈阿婆一起,轮流组织读报组活动。身上的担子轻了,负责任的陈阿婆依然坚持以往的习惯,无论这星期的活动是不是轮到她,活动的前一天晚上,她都会仔仔细细地写好“教案”。“从2008年至今,有好几次轮班的老师有事临时不能来,还好有陈老师有准备,不然我们要白来了。”参与读报组的社区居民王老伯说。

读报组的成员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走路还要拄着拐杖,但碰到社区有事情,需要招募志愿者,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近两个月社区招募志愿者,读报组的成员们听闻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居委会,向居委干部提出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是又担心又感动啊!”陆兴居委的居委干部说,读报组成员有很多是80岁高龄老人,他们的志愿申请最后并未通过。岁数过大无法成为志愿者,读报组的成员们又想方设法为社区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他们说服身边子女、邻居,到居委报名,争当志愿者。

小区内常有借着医疗保健养生的名头推销保健用品的骗子出现,读报组成员们在进行读报活动时,会特别注意积累医疗保健知识和防骗知识,学习后再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其他老人。前两个月有穿着白大褂的骗子来到陆兴小区推销保健品,被读报组成员成功识破。虽然读报组的老人们没有如愿地穿上志愿者的“绿衣服”,但他们还是很开心,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

猜你喜欢
居委读报居民区
读报
读报
读报
社区居委里的“挂职小干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居委挂职小干部”少年团校实践课程
在少年团校里“实”践——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少年团校“居委挂职小干部”实践课程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读报一得》
VIGIL AUNTIES
“熊”视眈眈
集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