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和践行路径

2016-09-10 07:22苗维爱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教育课程设置

苗维爱

[摘 要]鉴于高考已被赋予多重角色和多种功能的社会现实,高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异常突出,这导致了考试与教育关系的错位,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高考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均必须要“面向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助力学生、成就学生”。因此,立足高中教育现状,探究并实践“多元共享、适性发展”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

[关键词]高考改革;课程设置;高中教育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1]。高中阶段更是其集中体现。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2],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较以前相比,均有较大的提升。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更为现实,学校教育存在危机[3],尤其是高中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要使人的地位不断提升”的目标相剥离,高中教育教学与高考的关系“异化”,高中办学指向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和显现。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重新审视高考及相关制度的定位,需要重新考量高中学校课程设置和编排的“适性”,还要换位评估高中教育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学校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学校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大倾向。其一,存在教师自身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分离的“教课程”倾向。其二,存在教师解读文本不到位、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甚至被“边缘化”的倾向。上述两种倾向的形成主要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陈旧、教学实施滞后或缺乏等有关。不仅如此,某些学校的高中课程改革还存在“盲目”和“唯模式”的状况,缺乏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际操作的科学性,往往深陷被动、举步维艰,造成“学生苦、教师累、效果差、家长怨、领导烦”的窘境[4]。言表于此,“高中课程如何设置才是科学的?”“如何让高中学校教育的功能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泛化整体走向鲜活个体?”等问题,不断叩问着高中教育。多主体性地全面、深入了解高中学校课程设置概况和积极探索“多元共享、适性发展”的课程实践,成为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和迫切要求。

二、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

学校课程设置原则的多维透视

1.课程定位要精准

教育是伟大而复杂的关涉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社会活动[5]。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或场所[6]。换句话说,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无论是高考还是学校课程设置,都要为学生服务,学生才是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才是高考改革和学校课程设置所必须服务的对象和教育成果的评价者。无论“高考牵着学生走”还是“学校课程牵着高考走”都是病态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7]。在实践中,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围绕“课程设置”坚持走“课堂—课程—文化”的三级量化提升工程,并编制了“课程六层细化结构”设置方案(见图1)。

学校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主阵地,以积极建构的高中特色教育“大课程”为第二课堂,以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学校文化”为精神意念,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探索出一条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服务、让社会高度满意的具有五中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

2.课程衔接要有度

高中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主要涉及两对基本关系:一是课程设置与高中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关系;二是课程设置与高考要求的关系。

在学校课程设置和高考这一对基本关系中,要避免“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什么”[8]等功利主义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考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手段和中介,而绝不会是目的。

在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这一对基本关系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次关系。从教育物资角度来说,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课程是客体,作为客体的课程要为学生这一主体服务。课程设置,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为价值取向。

在尊重学生差异这一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学校以“学生多元需求”为教育起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理性把握课程设置衔接中的“度”(见图2、图3)。

3.课程设置要平衡

一是课程体系要平衡。作为一所公办寄宿制高中学校,学校严格开足开齐宏观的三级课程,自主弹性地开设微观的领域、科目、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结构要平衡。在课程结构中,学校注重梳理四个层面的结合均衡——“课程范畴要注意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要坚持学术与技术课程相结合;课程类型要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课程形态要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9]。这“四个结合”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层次性、灵活性相结合的要求,既注意了共同基础的要求,又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分流问题,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是诉求平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社会高速发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诉求之间要平衡,在形成多主体教育合力的基础上,实现多主体富有成效的“共赢”才是上策和关键。

阜阳五中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设置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结合校情,探索出了“适性发展”的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

三、高考制度改革视域下

学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有些高中学校把高中教育仅仅作为单一的大学预备教育加以定位,这既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根本诉求。因此,高中教育改革必须要强调丰富性、适用性与选择性,极力促进高中学生志向逐渐形成、兴趣逐步聚焦和优势潜能逐步显现[10]。究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是好的、科学的课程设置呢?这个问题涉及的本质要素不外乎两个: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和多少课程;二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11]。阜阳五中在高考大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决心和勇气。

1.“定餐制”:分层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分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指定课程”,这其中包括具有明确递进顺序的必修模块。如何选择开设门类和时间,需要根据学校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空闲教室较多、场地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生源质量较高、班级规模较小的学校应当尽可能少设置指定课程,可以只选择具有明确递进顺序的必修模块。当然,这种做法势必加大学校课程设置与管理的难度,对学校的各方面要求较高。

从实践操作来看,分层课程主要根据教学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数学、物理和化学”三学科;第二层次为“语文、英语、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学科;第三层次为“体育、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根据学科层次和学生年级段进行“分层教学”,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新一轮分层教学学科班级编制,针对不同分层课程进行不同的评价。

2.“配餐制”:分类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分类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限选课程”,这其中包括没有明确递进顺序的必修模块、毕业要求的选修模块(比如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和音体美的必修模块),还可以包括高考方案中的选修模块。

从实践操作来看,分类课程主要根据学科学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选择研修的方向,主要分为“语文、英语、历史、政治、信息和艺术”这六大课程。以高中政治学科为例,必修模块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四部分,而选修部分有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部分。选修内容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供有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和选用[1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意识地拓展和延伸教学,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并进一步增强高中教育的适用性、实效性和可选择性,阜阳五中立足新课程标准,依托本土资源,精心开设了“唐诗宋词欣赏”“壹周地理秀”“历史人物春秋”“多媒体与程序设计”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

3.“选餐制”:活动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活动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课程改革意在释放学生的天性,让每个学生在自由、健康和幸福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13]。基于此,阜阳五中成立了学生活动社团和体育活动俱乐部,每位学生均要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和选择一个体育锻炼项目,这也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

目前,学校分别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英语角”“魔术社”“机器人社”“燎原与演讲辩论社”“棋技社”“青藤音创阁”等五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模拟联合国协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学生社团活动中,获得了“全国最佳新学校组织奖”等荣誉。学生体育俱乐部是阜阳五中特色教育的另一个亮点。为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兴趣的育人目标,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一个适合的体育锻炼项目”,我校先后开设了轮滑、街舞、体育舞蹈、呼啦圈等近四十个体育活动项目。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阜阳五中的活动课程(学生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初具规模,管理日趋完善。学校为活动课程预留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划定专属活动场地,聘请专职指导教师,纳入课程管理,计入教师工作量,成为学生修满学分的重要内容。社团活动各有千秋,体育俱乐部精彩纷呈,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增强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

4.私人订制:特需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高中教育无法回避并且必须做出回答的就是“升学”[14],因此自然会关注并重视高考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能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校际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学生,阜阳五中制定了“多渠道分流”和“多元化升学”的特需课程。

特需课程主要服务于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如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有短板现象的学生和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通过导师培养制,提供“私人订制”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需课程在实践操作中,要坚持做到专家级教师授课、市场合作化运营、充实学校资源等。

高考制度改革和学校课程设置与管理体系的匹配建构注定有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不断创新、改进和探索。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是人造事物,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设计;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在构思中理性描绘;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要培养未来世界的主人,需要我们在展望中科学谋划。学校有责任在教育实践中,循着“多元共享、适性发展”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使高考改革与学校课程设置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回归教育本真,提升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张新平主编.教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美]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范晓慧主译.教育社会学(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 (1).

[5]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第四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11]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张维仪主编.教师教育一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唐盛昌.高中改革方向——促进高中生志、趣、能匹配[N].中国教育报,2012-6-25.

[1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6.

[13]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10-27.

[14]沈大雷.开门办教育 群众更满意[N].中国教育报,2013-3-28.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高考改革高中教育课程设置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