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案:令美证监会反思的金融骗局

2016-09-10 07:22林海
检察风云 2016年17期
关键词:麦道庞氏骗局

林海

2009年6月29日,举世关注的麦道夫金融诈骗案终于有了结果。不出公众所料,麦道夫被判处150年监禁。这起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金融欺诈案以麦道夫个人倾家荡产、在狱中度过余生告终。然而,无数受害者仍然在寻求救济,希望能拿回自己被骗的钱。这一案件也引起了美国证监会(SEC)与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反思,并最终推动《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出台。监管层在加强对私募投资与财富管理行业监管的同时,也在不断呼吁投资者警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也很可能是陷阱。

玩了八年的“庞氏骗局”

麦道夫案庭审于2009年6月29日纽约时间上午10点开始,经过将近1个半小时的法庭陈述后,法官在几乎没有任何反对声音的情况下,于11点30分顺利宣读了对麦道夫的判决。早在审判开始之前,法庭外就聚集了大批麦道夫案件的受害者和媒体记者。当判决结果公布,不少受害者感到大快人心。一些受访者除了对麦道夫的行骗行径进行指责之外,还提出应当对美国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因为,麦道夫在证监会的鼻子底下,一骗就是八年之久。

其实,伯纳德·麦道夫曾经是华尔街的骄傲。他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1960年,从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法学院毕业后,他靠利用暑假打工当救生员和安装花园喷水装置赚来5000美元,向妻子露丝的父亲借了个办公室,创立了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麦道夫凭借其聪明才智渐渐成为华尔街经纪业务的明星。上世纪80年代初,麦道夫在华尔街积极推动场外电子交易,将股票交易从电话转移到电脑上进行。

当时,麦道夫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商之一。1983年,麦道夫公司在伦敦开设了办事处,并成为第一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美国公司。1991年,伯纳德·麦道夫成为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在他带领下,纳斯达克成为足以和纽交所分庭抗礼的证券交易所,为苹果、思科、Google等公司日后到纳斯达克上市做出了巨大贡献。到2000年,伯纳德·麦道夫公司已拥有约3亿美元资产。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麦道夫家族还成立基金会,捐助犹太慈善组织,帮助建设剧院、大学以及艺术事业,成功营造了一个华尔街精英家族的形象。

然而,从2000年开始,麦道夫的投资管理业务走上一条歧路,玩起了“庞氏骗局”。他把“庞氏骗局”的规模做了一个升级,当年庞兹的骗局还不到一年就败露了,而麦道夫却骗了人们八年多。麦道夫承诺给投资者10%~20%的投资回报,他不告诉这些投资者是靠什么赚钱,他只是说自己发明了一种炒股投资的方法,这种方法很赚钱。简单来说,麦道夫开了两家公司,一家是合法的股票交易公司,一家是非法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专门收钱,然后转给股票交易公司炒股。炒股获得回报后,再通过咨询公司把利息支付给投资人。

这个手法虽然违法,但一开始麦道夫利用其对证券市场的经验,和对电子炒股技术的运用,确实获得较大利润空间,远远大于其他同行。这也支撑了他的高额回报。后来随着电子股票交易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监管制度不断严格,麦道夫股票交易公司利润越来越薄,甚至不能支撑他对投资者的高额回报。这时候他并没有降低回报额,仍然承诺给投资者20%的利息回报,也就在这时,麦道夫开始铤而走险,玩起了“庞氏骗局”。八年时间里他一共骗了多少钱呢?总共骗了500亿美元。

“天上掉馅饼”的盈利模式

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也是通过详细的步骤来实现的。第一步,是打入上流社会圈子。他为服装商夏皮罗“管理财富”,让夏皮罗尝到了甜头。夏皮罗不仅将更多的钱交给麦道夫打理,还把麦道夫介绍进了名流云集的“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第二步,麦道夫设置高门槛,不是熟人介绍的人,不接受其投资。因为是熟人,麦道夫可以只承诺高额回报,但不回答任何投资者的提问。高门槛、神秘让人觉得他不一般,到他这里投资的人不但没有见少而且还越来越多。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麦道夫的客户担心自己的投资打水漂,纷纷找到麦道夫撤回投资,撤资金额一时高达70亿美元。这对麦道夫来说是致命的。所以,2008年12月的一天,麦道夫将他的两个儿子找来,告诉他们一个惊人的事实:自己这些年来其实没有赚过一分钱,他玩的是一个“庞氏骗局”。现在他欠下了70亿美元,给他两个孩子一个立功的机会,让他们去美国联邦调查局举报自己,最好一周后去举报,因为他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做善后工作。后来有坊间传言,麦道夫这是在设置一道防火墙,让他的老婆孩子不受牵连。

于是,2008年12月11日,麦道夫因涉嫌金融诈骗被逮捕,并于次年6月受审。麦道夫的妻子鲁丝也被一同起诉,但她同意放弃约8000万美元家产,仅留下250万美元现金,从而与联邦检察官达成和解协议。这份协议得到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法官批准后,控方放弃了对鲁丝的起诉。同时,法院还下令没收麦道夫名下所有公司约1700亿美元的财产,因为检方认为流入麦道夫名下投资公司的资金规模也达到了这一水平。不过,流入麦道夫投资公司的资金大部分已被投资者以撤资的形式索回,或者被麦道夫及其家人挥霍。事实上,这1700亿美元的罚单仅具有象征意义,表示着未来任何时候,法院只要发现麦道夫还有任何资产,都可以没收并用于赔偿受害者。

故事并没有随着麦道夫入狱服“150年有期徒刑”而结束。人们纷纷批评证券监管机构对此有不作为之嫌。从1992年至2008年,美国证监会共收到6次关于麦道夫公司的投诉,也相应进行了5次调查,但是并未发现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骗局败露后,公众开始质疑美国证监会的检查效果,因此美国证监会首席检察官办公室专门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未能发现麦道夫旁氏骗局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经纪商与投资顾问的检查相分离。麦道夫公司主要从事投资顾问业务,但却注册为经纪自营商,因此美国证监会派出的是经纪商检查组,他们并不熟悉投资顾问业务的检查,也未寻求相关帮助。二是监管资源有限。2006年,麦道夫公司被美国证监会强制要求注册为投資顾问,但此后受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美国证监会并未对麦道夫公司的投资顾问业务开展常规检查。三是未运用独立的第三方数据。美国证监会检查组没有向当时的美国证券业协会索要麦道夫公司的场外期权交易数据,从而未核实相关交易的真实性,轻易相信了麦道夫的陈述和解释。

亡羊补牢,加强私募监管

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震惊了美国资本市场,同时也引发了美国各界对私募市场监管真空的诟病,公众迫切要求美国在私募基金、投资顾问、经纪商监管领域实施改革。金融监管局(FINRA)的改革最为迅速,当年就制定了详细计划,并就已采取的改革措施向国会报告。

具体来说,金融监管局有以下改革举措:一是建立举报办公室,设立免费举报电话、邮箱和网站,鼓励公众对经纪商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FINRA称,监管者需要准确识别和及时回应举报者所提供的线索,这是麦道夫案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一课。二是改进现场检査工作。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检查理念,设立风险办公室,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识别高风险的公司、分支机构、经纪人、行为和产品,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常规和专项檢查,缩短现场检查时间。三是加强对第三方数据的运用,与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托管行等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从而通过第三方验证检查对象所提供的信息。在公众的呼声下,美国国会在2010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对私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进行了监管改革。法案的第四章首次要求私募基金的投资顾问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报备,并接受常规和专项检查。所谓注册是指管理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5亿美元的投资顾问,需要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所谓报备是指,私募基金的交易记录需要按照美国证监会的要求留痕,并定期向美国证监会报备。记录内容应该包括:资金规模、杠杆倍数(包括表外融资)等等。所谓检查是指,对私募基金的投资顾问,美国证监会应该开展周期性检查,并可以开展不定期的专项检查。与此同时,美国证监会也进行反思,于2011年1月编制了《加强投资顾问检查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私募行业出现如此乱象的深层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审判过程中,为了弥补那些受到损害的投资者,美国政府决定出手先行赔付。早在2008年12月15日,麦道夫被捕的第四天,联邦地区法官路易斯·斯坦顿即签署裁决令,要求联邦政府下属机构“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采取措施,为因欺诈案而利益受损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保障性补偿。不过,这一机构只为经纪机构投资者提供保障,不负责赔偿涉及无价值证券等其他投资造成的损失。根据规定,基金为每名遭损失投资者提供最高50万美元补偿,其中现金补偿不超过10万美元——从后来案件办理与监管改革的情况来看,正是这第一笔资助,稳住了人心,避免造成群体性恐慌,为监管层争取了时间和空间采取进一步行动。在这个意义上,麦道夫案同时也再一次检验了美国证券监管的危机应急机制。这一机制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麦道庞氏骗局
别被骗局牢牢关住!
金融巨骗麦道夫死亡
匀加速骗局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地下不会长黄金 “庞氏”金融骗局启示录:天下没有无风险的高收益
涌泉跃鲤
骗局
百亿金融巨骗出庭认罪
麦道夫储蓄罐
亦贤亦悲演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