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在品“三味”

2016-09-10 07:22李家禄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味课文生活

受工业化思维和功利主义影响,语文教学路子越走越狭,应付考试是第一要务,增分成为教学的主要意图。原本生动活泼、韵味无穷的课文教学,变成对作者意图无端揣摸的段义解释。把生动的字词句剥离出鲜活的语境,作干巴巴的解读。使系统的语文学习变成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灌输,失去了语文的美好趣味,犹如被榨干的甘蔗没有滋味也无嚼头。学生花了十来年功夫学习,竟然连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基本的生活知识和道德人格都不具备,岂不谬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汉语学习是非常讲究韵味的。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的“三味书屋”,意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寿镜吾对“三味书屋”含义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有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读书有味,追求快乐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传统。要使语文教学恢复活力,变得精彩有趣,必须回归本位,重拾“传道、解惑”传统,更加注重品读经典课文的思想内涵与丰富韵味。

一、品读生活趣味,培养快乐浪漫之丰富情趣

语文经典名篇展示丰富广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生活趣味是课文吸引学生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是否有鲜活的生活内容,也是一篇课文是否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价老师讲解是否生动精彩的重要标准。生活之趣主要从三个方面观察:

展现自然美景之意趣。人是大自然精灵,时时刻刻生活在美丽自然怀抱中。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对自然的精心观察与生动描述,反映出文章作者的美学趣味。《春》体现了朱自清的自然意趣。《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若无所依”,把水的清澈鱼的悠然自得表现得生动贴切,成为描写鱼水相依的典范。沈从文《边城》借鉴了这种对自然意趣的精妙表达:“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妙画面犹在眼前。

展现凡人俗事之妙趣。每一双眼睛都是一个观察者,观察与评价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种种美好而有趣的事物,作家如实记载下来,凝成经典名章。老师讲解要把学生带进生活,与作家灵魂一起跳动,体会作家对生活细节的准确把握与生动描摹,感受生活真趣。孙犁《荷花淀》开头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一小段精致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白洋淀农家生活场景,形成了“荷花淀体”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样的生活情景不仅存在于此间,在其它地方的农家小院也能找到,能够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独守空房的年轻女人在深秋月夜,解衣,泛舟,仰望天空,看彩云是否带书。通过轻盈活泼的行为动作,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传神,又不失顽皮可爱。与李清照晚年描写思念之情的凄冷深沉相比,感情色彩清新透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美妙意趣。在一些小说细节里,也可以找到凡人俗事的幽默趣味,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显示与其它站着喝酒者的不同身份,还故意显摆学问:“茴香豆的几种写法?”《儒林外史.严监生与严贡生》,写严监生临死前,看到点两根蜡烛还比划手指,家人吹熄了蜡烛才闭眼,简单几笔,吝啬者形象跃然纸上。

展现奇特乖张之异趣。文学既表现生活真实,也描写奇特、想象甚至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乖张之事。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等,在一百年前就预言了人类今天已出现的许多科技发明,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怪诞不经。《一九八四》以苏联为样本,表现专制社会种种诡谲怪异现象。曹冲《神奇的极光》表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颇具神秘色彩。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通过介绍极光,把学生引向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引向广袤无垠的宇庙空间,激发他们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与科学兴趣;表现人物异情的,如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探寻人类最隐秘的精神世界,展示不一样的人物心境。老师把这些趣味人物讲透,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懂得多面人生,触摸到复杂的人性,培养宽容的道德与人文精神;表现自然与人类奇异技巧与功能的,如刘易斯.托马斯《这个世界的音乐》。法布尔《蝉》等表现了自然生物的语言、习性和特点。动物与人类生命相依,息息相关并相互观照,许多科技发明也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与研究,了解动物等于了解人类本身,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动物、尊重生命的道德行为,更懂得仿生学的科学内涵。《口技》等课文让学生明白,通过刻苦训练,身体器官能够发出美妙的音乐与旋律,达到凡人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将身体机能发挥到一个极至。文学来源于生活,借助课文讲解把生活讲透,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普通人的生活,还能教会他们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二、解读文化品味,培养人文素养科学探索真趣

深厚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文化构成语文课的主要内涵。文化深度代表了语文课的内涵深度,文化高度体现了一个社会思想的高度,也代表了一个族群道德精神高度。文以载道,培养社会人文素养、塑造社会道德与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课文体现的文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与把握:

注重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无论族群、民族还是社会,其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积淀。也就是说,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国家或社会民众,性格形成、审美习惯及文化风俗都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讲透语文课中的历史文化要素,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课文中不乏反了解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沧桑,深入了解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深刻理映中国历史发展的篇章,语文老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独立的篇章为基点,将漫长丰富的中国历史串连起来。例如,讲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要与春秋战国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秦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措施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封建王朝空前强大,为什么在世界其它文化类型断代乃至消失后,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等诸多丰富内容。以课文为支点又不局限于课文,就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精神。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训练与培养老师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宽大的学术视野,对老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晓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历“融合——分裂——再融合”的复杂过程,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大拼盘。无论是今天的文学创作成果,还是民族历史文化,都是各民族社会融合与文化融合土壤上盛开的艳丽花朵。讲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宽广历史要素的课文,要求老师结合民族历史及文化进行讲解,不仅教授语文知识,兼顾培养学生广泛的民族文化爱好与兴趣。如《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除了丰富的诗歌韵味,还包含了北方草原辽阔美丽的自然地理环境、放牧风俗等,讲解诗歌要与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相结合,让学生解民族团结平等的重大现实意义。

了解新颖别致的地域文化。鉴于作家创作总要立足于一定地域,观察周围的事物与客观环境变化,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打上当地社会及民族风俗等精神烙印。由自然、气候、习俗等诸要素共同形成的地域文化,能够产生审美的差异性,带来新鲜的感触与奇异的享受。如小清新的江南民歌《采莲》:“江南可采莲,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复调形式,寥寥数语将水乡独特的风景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表现江南生活不可多得的好诗,与北方草原大漠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造成南方人性格与北方人性格迥异的重要原因。

三、享受美学韵味,懂得品味自然社会美好之雅趣

建立在经典名篇之上的审美情感,犹如盛开在自然原野的鲜艳花朵,摇曳着大自然绚丽光影与美妙旋律。人类在漫长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历史和文化,必然包含着温暖的道德伦理、浪漫的人文情怀与深邃的思想光芒。要通过解读经典名篇,培养学生的审美雅趣,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怀,懂得享受人情之暖,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参与追求美好事物和高尚生活。

一类表现人心之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相互之间能够产生美好的情感,以宽容与善意为媒介,共同营构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因此,表现人心之善的佳作名篇比比皆是。如表现父爱如山的《背影》、坚贞爱情的《孔雀东南飞》、不屈精神与高尚追求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这些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好人性与温暖情怀,是构建人类道德与精神家园的基石。假如忽略审美要素而侧重讲解其中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实为买椟弃珠。

一类表现自然之美。这类课文佳作比比皆是,通过作家视野发现大自然或都市花园街坊等震憾人心的美妙与奇异,如《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等。这类文章游记散文居多,通过前人积少成多的探索与发现,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渠道,并为后人积淀起一座宏大的美学世界与精神大厦;

一类表现旋律之美。有自然旋律也有人类音乐旋律,还有用细腻的情感捕捉美妙的心灵律动。最为典型的要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神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春江幻化为一曲浪漫的春夜赞歌,成为千古之绝唱。还有把音乐与人生境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样不乏奇文妙章,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在中国又是与音乐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许多古典精彩诗篇,其实就是美妙的歌辞。及至岁月流逝,诗歌所包含的美妙旋律与精彩韵味,依然可以通过细心阅读静心品味感受得到。如古代民歌、唐诗宋词等旋律意韵十分浓厚,是培养学生享受韵律之美的经典样本。

一类表现高尚的精神品质。《纪念刘和珍君》表现品质的坚贞,《五人墓碑记》表现勇敢、坚毅和傲然不倔。读《爱莲说》,可以体会到对美好纯洁的道德理想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出污泥而不染”成为混乱时代的道德标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们树立了高洁的政治理想。

一类表现政治正确。传统文章追求“文以载道”,无论古文还是今文,政治正确是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是古今之“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读优美的政治论文,能够激恶扬善,培养学生远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大精神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因此,这类文章成为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也成为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老师不可轻易忽略之。

总之,语文教学犹如品味美食。食材千变万化,味道各不相同,但对于美食家来说,除了味觉上各种奇妙的享受,进入消化系统后,又会变化为成百上千种不同的营养成分。复杂的营养成分共同作用,养育出一个健康而美好的肌体。善于让学生吸收各种思想营养,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向善、具有美好人文情怀和有独立思想能力的大脑来。

参考文献:

[1]《语文》(中学课本系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3]《诗经》[M],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李家禄,教授,现居贵州凯里。

猜你喜欢
三味课文生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鲁迅的“三味”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