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作文成为学生的成长日志

2016-09-10 07:22陈丽宇李光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错别字习作作文

陈丽宇 李光宏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学生成长中喜怒哀乐情感的抒发。而目前的学生习作状况,从内容上看: “假”,说假话,写假事; “大”,学生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具体。从方式上看:“抄”,整段甚至整篇抄袭别人的作文;“套”,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特点。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作文训练被当作是纯粹的作业要求,而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小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耳朵倾听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个性生活的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的成长日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抒写亲历之所感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获取习作的素材。如: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植树节去植树、去超市买东西等诸如此类的活动。家长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缺乏相应的目的性和指导性。所以教师可以亲自带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既可以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一下购物胆怯和兴奋,游戏时的快乐和感受,也可以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例如:在开展 “教室里的演唱会”活动之前,我就布置了任务,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演唱者的动作和神态,观众们的动作和神态。活动结束后,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演出开始了,同学们都很兴奋,有的摇晃着身体摆着手,有的大声在喊叫,有的在拍手,有的还大声喊加油……”,渲染出了演唱会的热闹气氛。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其实就是自己生活中见闻、感触的记录,从而扭转习作“假”、“大”,“空”的局面。

二、引导学生介入情景,抒写观察之所思

生活中有许多丰富多彩场景和引人入胜情景,,而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往往对这些好的写作素材熟视无睹。如果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学会捕捉素材,就会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如再一次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活动中,一个孩子一个人在树下观察蚂蚁。我就顺势提问,在蚂蚁的眼中,树叶是什么,好好想一下。仅此一句提问引导,收到的效果是“到了秋天,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慢慢地从树上落了下来,小蚂蚁看见了,说: ‘哇。好大的一个运动场啊。’于是小蚂蚁在运动场上跑来跑去锻炼身体。忽然,又有一片树叶落了下来。正好盖在了小蚂蚁的身上,小蚂蚁说:‘真舒服的棉被呀’。这样,小蚂蚁就躺在运动场上盖着棉被,甜甜地睡觉了。”学生在观察中对所感受的情景有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习作就自然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了。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抒写成长之所悟

小学生虽然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关注生活,小孩子有小孩子看问题的视角。在他们的眼中,鸟儿会唱歌,虫儿会说话,花朵会微笑,柳条会舞蹈,月亮、星星和太阳是一家……一切美妙和神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培养他们留意这些素材的意识,就会觉得俯仰之间,皆可成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给点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满足。

语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放学后给街上店铺的招牌找错别字,找出越多越好。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发现了很多店铺的招牌或者名称是有错别字的,这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识字基础,而且使学生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关注。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走到早餐店门口,看到店门前的招牌上写着两个字‘早歺’,我皱起眉头,想起了老师布置的暑假实践作业‘寻找街头错别字’,心想: ‘歺’是个错别字,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错别字从眼皮底下溜掉。”

“走进餐厅,妈妈点了两碗粥、一盘豆腐乳和一盘咸菜后,我有礼貌地对服务员说: ‘阿姨,你们门前的招牌上的‘歺’写错了吧!你们赶快把它改掉。”没想到,服务员听后瞪大眼睛,提高八度嗓音,说: ‘小女孩,你吃个饭,废话咋那么多,赶快吃你的饭,多管闲事干什么?’说完,气呼呼地走了。”多么真实而又朴实的文字,只有自己在生活中亲自经历过,才会由衷的写出这样的感受。

实践性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关注人生,用心体味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会感恩;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当然也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陈丽宇、李光宏,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猜你喜欢
错别字习作作文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我与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