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融合 寓教于乐

2016-09-10 00:42尤伟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元曲乐府诗经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音乐,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影随形,共生共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雅》多为贵族祭祀之乐歌,《颂》为宗庙祭祀之乐歌。由诗经的内容可看出,它是一部古代音乐的总集。《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可见,诗经的每首歌曲都是有旋律的。《诗经》的作品《关雎》《桃夭》《鹿鸣》等,读来都有一咏三叹之感,很有音乐美。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而《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楚辞》所搜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体裁,其中《九歌》是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汉武帝立乐府,“采歌谣,被声乐”。诗歌到了汉代,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乐府的成立。乐府,原是汉武帝时朝廷设立的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搜集并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我们学过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乐府从一个音乐机构到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印。

到了唐代,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入乐的例子很多,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演变为“阳关三叠”,成为一首著名的经典歌曲,被称为古今送别第一曲。王灼《碧鸡漫志》中说"李唐伶妓,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说明绝句律诗入乐歌唱在唐代是很普遍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便可看出白居易的诗,配乐歌唱,流传甚广。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音乐的节奏感更强烈。李清照所作的《词论》,就说词首先是“可歌”的,她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多用叠字,既把那种凄切哀怨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增强了音乐的美感。柳永的词,更是很多直接拿去给歌妓演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曲比诗歌更富抒情性和娱乐性。元曲原本来自于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宋词元曲都可以唱。广义的曲,包括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元曲虽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有较大的灵活性。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透出反抗情绪,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如大家熟知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男女恋情、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比历代诗词更加大胆和热烈,如《西厢记》。

中国古代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配乐歌唱的。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的概念,指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切的关联。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如果音乐衰亡了,那么与音乐血肉相连的文学也会消失。

以《琵琶行》为例,白居易把弹奏者与倾听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命运相同,境遇相似。诗中写音乐的手段极其高超,把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写得具体可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用了比喻、通感,以声喻声。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婉转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低沉断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结束时的声音。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作比,来描述那些不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声音。又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摹声摹形,表现了琵琶声的清脆、明丽、流畅,将不可捉摸的乐音变得可视可触,美妙的乐曲几乎透纸而出。

有人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要“读书、看戏、交友、旅行”,其中看戏应该也包括听音乐。语文老师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很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愉悦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诗情画意地生活,感悟、享受、传播美的文字,美的音乐。

尤伟华,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元曲乐府诗经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品读元曲
品读乐府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