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是关键

2016-09-10 07:22晓恭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导向供给

晓恭

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改革要取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平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教育方针和课标框架内,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价值和成果质量体现在对每个学生发展的支持和增值上,以及为学生一生成长、和谐进入社会所奠定的身心基础。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者,决定着目标的达成度、目标与过程的吻合度等,同时,也间接影响或决定着资源供给的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

区域基础教育需要以创新促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开放、拓展教师及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促进共学、共享、同践行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而形成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就必须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突破单一结构的课程供给、资源供给、考试评价供给,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转变。

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学科导向转向学生导向,从结果目标导向转向发展目标导向,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加以固化。

一是由层级式的管理导向转向精准式的服务导向。从“管理”转变为“服务”,旨在积极推动政府新型教育治理观的形成,在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制定、落实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到正中央。以学生为本要先把学生放到心里,然后再考虑政策措施。服务导向下的课程管理会赋予学校和学生更多课程实施和消费的选择权;考试评价改革会形成科目可选择、赋分可选择、题目可选择、答案开放性的系类调整;资源治理会穿越多种边界,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教材教辅之外的拓展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形成真正意义的社会大课堂。

二是由以知识体系为主的学科导向转向以成长发展为主的学生导向。学科的本质其实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面对的学生是不断变化成长的,其中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是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学生导向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的同时,还赋予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权利,赋予学生更多探究、质疑和创新的权利。在教学资源选用、作业布置方式、考试评价的价值观立意等环节上,整体体现育人目标。学校对教师、班主任、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成绩,而要有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诊断手段和制度安排。科目不再分主科、副科,学生不再是主科成绩排名下的好坏学生。

三是由静态的结果目标导向转向动态的发展目标导向。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动态的、可塑的、逐渐孕育和培养的,动态的发展目标导向就是要在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挖掘、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核心素养,初中和高中的发展规划也要顺着小学固化的兴趣、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把独立的学习尊严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尊重学生自然的发展轨迹。这种发展性体现在每天的课堂教学是民主、自由与开放的,不让学生固化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上,教出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在考试评价中题目内涵的变化,考出发展性思维,在试卷中允许学生尽情思考,展现其思维过程,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是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基础教育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是关键。说到底,这也是基础教育战线群众路线作风转变的关键,让学生有实际的获得感,是最终的、也是唯一的目的。

猜你喜欢
供给侧导向供给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