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对策研究

2016-09-15 06:39李慧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李慧

(南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00)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对策研究

李慧

(南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00)

新媒体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直接便捷的同时,也变得私人化非正式化高频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下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所得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有着巨大的预期差距,即费时低效。鉴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支撑、以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与可行性的措施,即中国文化导入从教材编排,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法创新,教师素养等方面得以实施, 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因网络的普及而形成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流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甚至普通的百姓之间。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和学习范围之广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高度。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依然存在“费时低效”问题。低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低效,二是以英语语言能力的低效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效。无论何种低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交流的失败。以Samovar&Porter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 “认识自我”原则为理论依据,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一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这种导入要体现在教材编排,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法创新,教师素养培养等方面。最终达到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1](Hmyes,1972)是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语言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由传统的语言能力教学转变为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 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2](Byarm&Morgan,1994:62)。Kim认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应该首先强调 “跨文化能力”—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但他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跨文化交际学界的著名学者Samovar与Porter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五点(386-390)[3]。1.认识自我,认识自我要求个体了解自身的文化、个人态度和交际风格;2.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时间观念、物理环境因素和习俗是影响交际的重要环境因素;3.掌握不同的信息系统;4.培养移情能力,主要指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束缚,不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看待和评判其他文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5.学习处理冲突。

这种模式的第一点“认识自我”和第四点“培养移情能力”都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提高必然离不开学习和了解母语文化。

二、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语言知识体系的传授和把握为重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于单词背诵、语法记忆、写作练习之上。这种教育模式给予了学生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可是基本的交际知识却一无所知,更不能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进行流畅地语言交流。

20世纪末随着国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引进,中国的外语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和交际模式,并在教学中实施这一模式。2000年后,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此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非常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学习与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行。这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目的语文化提高的同时,中国大学生汉语能力和汉语文化能力却在不断减少,甚至减少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大学生毕业时能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 却对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孟子等人的儒家思想文化知之甚少,更不能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于是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Samovar提出的“认识自我”理论强调了解自身文化的重要性。个体在了解本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与行为,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就跨文化交际方面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适当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输入。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方法措施

(一)中国文化的输入一定要体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方面。

教育部于2007年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各大高校以此为纲,各自制定了本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笔者经过审阅调查发现,所有高校的教学目标都从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一般性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列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交流能力。只有极个别的高校大学英语工作者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传递应该参与其中,然而即便是意识到这种需求,但在课程设置上却丝毫没有母语文化的一席之地。

笔者建议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中一定要明确标出汉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是培养目标之一,汉语文化课程的设置也应因此应运而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汉语文化的必修课, 没有条件的学校至少也要开设选修课,讲述中国文化的教材一定要是中英文双语注释版,要充分利用对外汉语的学科资源, 理论和经验,还要进行一系列中国文化的英语讲座。通过这种双语教学形式的开展,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中国文化的输入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方面。

教材应以跨文化交际研究为出发点,引进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用以弥补英语教材里中国文化的严重缺失。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每个单元里有一个“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 该部分列出了一首与主题相关的外语诗歌以及一些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 这对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哲学思想都很有帮助。我们可以紧跟其后增加一些中国元素,比如同样主题的中国诗歌或散文, 或者与主题对应的汉语的名人名言与谚语俗语的英汉双语表达。这样就会使两种文化的互通性与不可通约性一目了然,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学生在两种文化之间自如游走的能力。比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Unit 5 Romance, 我们可以增加一首同样表达中国式爱情的诗歌, 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能够信口拈来一句国学古诗, 比如《诗经》《国风》的开头篇《关雎》》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双语翻译。学生在不同种类语言文字的比较对比之中切实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美妙,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对“文化问题要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学生不再对其他文化和自身文化持怀疑态度[4]”,能够客观地从他者文化的角度看待本民族文化。这点也正好符合Samovar与Porter提出的“认识自我”。

(三)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提高本国文化素养方面,大学英语老师应主动向对外汉语老师与孔子学院老师多多学习,讨教经验。学校应该为大学英语老师提供分期分批外出培训国学的机会,也要定期测试老师的国学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的坚实的中国文化思想和知识储备才能使教师本人在大学英语讲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恰当和谐地融进中国国学、文学、思想等,这一教授法必将激起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激情和提高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能力。比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Unit 2 Friendship, text A的教授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还可以引入《吕氏春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通过双方文化中关于朋友的故事的对比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朋友的需求思念尊重帮助都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的共性所致。

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比例失衡、中国文化专有项缺失的这一问题,老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予以弥补。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在具备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两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两者之间的“牵线月老”, 然后促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最终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四)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法。

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的导入要有一个切入点。这个点就是与西方文化既相关联又具有可比性的内容。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教学,学生逐步形成中西文化比较的敏感性,也为学生以后自觉文化对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为例,第四册unit 5, text A,A Friend in Need,老师在讲解时引入西方的性恶论,同时也加入中国孟子提出的性善论,适当引入中国儒家思想,指出性恶论是为了意识恶抑制恶减少恶而发扬善;性善论是认识善发扬善发展善而减少恶,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文化对比教学能使学生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客观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 避免盲目崇拜、全盘西化, 最终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赢。

中国文化导入的途径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具体的可行的方法,这就需要同行和笔者继续就此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语:

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同时又无意识地忽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输入,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与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些现象。新媒体时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引入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度、提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能力,由此增强不同文化间的交互理解,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得终极目标。

[1]Hymes, D. (197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Byram,M.&Morgan,C.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4.

[3]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06).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ng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70-73.

[5]许朝阳.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思[J].河北:河北学刊,2009(1).

G642.0

A

1671-864X(2016)08-0176-02

李慧(1978.12),女(汉),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中南大学, 现就职于南阳理工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法。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南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研究》(项目编号:2015RKX11)及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西方文化特性对技术创新的相关性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