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研究

2016-09-16 09:54田行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码容忍度英语专业

田行宇

(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研究

田行宇

(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 宁德352100)

文章运用调查问卷,考察201名高校本科生英汉语码混杂现象,揭示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特点,以及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和偏好。

英汉语码混杂;混杂偏好; 混杂容忍度

一、研究背景

社会语言学家Carol Myers-Scotton[1](P151)所定义的语码包括语言、方言、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等,在一次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言系统都可以称为语码。本文将高校外语学习者日常口语交流中汉语和英语作为研究的相对应语码。语码转换、语码混杂是语码转换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综合各种语码转换与语码混杂定义和研究,发现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之间存在区别;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2]考虑到不同研究目的下语码混杂现象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表达,为方便本文中的参数定义,本文采用语码混杂来统一涵盖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转换。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或语码混杂现象得到多个学科的重视。在语言学领域,这些研究就有以下的不同路向: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路向。[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3-5]在宏观层面上考察社会因素与语码转换的关系,进而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从语言结构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关注语法层面,即识别语码转换在语法和句法形态上的限制;[6]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基本任务在于帮助理解“双语者在做出明显的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7](P5)从会话分析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描述语码混杂或转换行为的动态性,通过研究会话的过程进而得出语言使用者语码混杂或转换的动机。[2];[8]

语码混杂现象在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尤其是高校校园中十分普遍,并在近几年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主要用问卷调查的手段考察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201名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他们在校园日常口语交流中的英汉语码混杂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考察以下问题:(1)高校校园中的英汉语码混杂现象有何特点?(2)高校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和混杂偏好有何差异?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某高校本科生,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选取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问卷有效率83.75%。201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含非英语专业学生136人(其中低年级70人,高年级66人);英语专业学生65人(其中低年级34人,高年级31人)。

2.研究工具和设计

本文在作者对校园语码混杂现象的观察基础上自设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所在年级、专业和目前英语词汇量水平。

(2)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调查:包括被调查者英汉语码混杂的使用情况以及被调查者对他人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接受程度。根据高校校园日常交流常见话题场景,将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的使用场景细分为学习、生活、娱乐、交际以及情感5个部分。

(3)被调查者的英汉语码混杂偏好:依据混杂内容,将校园英汉语码混杂分为混杂简单词,混杂复杂词以及混杂短语和句子。

问卷各项目均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其中英汉语码混杂使用情况部分所含项目数为26项,Cronbach α系数为0.920;英汉语码混杂容忍度部分所含项目数为26项,Cronbach α系数为0.937;英汉语码混杂偏好部分所含项目数为14项,Cronbach α系数为0.893。各部分的α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全部采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评定,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统计手段主要有均值比较、T检验与ANOVA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三、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使用情况

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为基础考察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的总体情况以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低年级与高年级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差异。

表1 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使用情况调查

表1说明,就总体而言,高校学生交流时使用英汉语码混杂十分普遍(均值3.0281,总分5分);其中学生在谈论交际方面话题时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最多(均值为3.6776),其次是谈论娱乐方面的话题(均值为3.0410),再次是情感话题(均值为2.9831)。交际和娱乐话题均值超过及格分3分,说明学生喜欢在日常交往寒暄和闲聊娱乐话题时使用较多英汉夹杂。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总体情况而言,排序如下:英语专业低年级(均值为3.3857)>英语专业高年级(均值为3.0881)>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均值为2.9674)>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均值为2.8852)。这一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相较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交流中使用了更多的英汉语码混杂。就谈论不同话题时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情况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谈论日常交际话题时使用了更多的语码混杂(低年级均值为3.5629,高年级均值为3.4455);而英语专业学生在谈论日常交际、娱乐和情感话题时都使用了较多的语码混杂(均值均大于3分)。

为进一步考察英语和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英汉语码混杂使用情况的差异,ANOVA方差分析结果为F=4.379,P=0.005,说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组1),非英语专业高年级(组2),英语专业低年级(组3),英语专业高年级(组4)四组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如表2:

表2结果表明,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第3组(英语专业低年级)与第1和第2组(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间。第3组(英语专业低年级)与第4组(英语专业高年级)间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断,高校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差异主要在于专业差别,即英语专业学生比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了更多的英汉语码混杂。为证实这一结论,我们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双尾)值为0.002,小于0.05,其结果证实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明显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英语更多,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教授,而教师们也常常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

表2 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使用的多重比较

(二)高校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

本部分主要考察高校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以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低年级与高年级对语码混杂现象容忍度的差异。

表3 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容忍度情况

表3表明,相较于表1数据中显示的高校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总体情况而言(均值为3.0281),学生对他人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接受程度更高(均值为3.7511),说明高校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接受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普遍能接受他人使用英汉语码混杂。学生对谈论交际话题中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容忍度最高(均值为4.1244),其次为娱乐话题(均值为3.7226),再次为情感话题(均值为3.7015),对学习话题和生活话题中的英汉语码混杂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容忍度,得分均大于及格分3分。就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英汉语码混杂容忍度的对比情况而言,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语码混杂的容忍度最高(均值为4.0588,总分5分);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语码混杂的容忍度相对最低(均值为3.6200),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超过及格分3分)。就语码混杂容忍度的总体情况而言,四组考察对象的排序为:英语专业低年级>非英语专业低年级>英语专业高年级>非英语专业高年级。这一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对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高于高年级学生。此外,就学生对不同话题的语码混杂容忍度而言,四组考察对象都对日常交际话题持最高的语码混杂容忍度。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差异的显著性,ANOVA方差分析结果为F=3.577,P=0.015,说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组1),非英语专业高年级(组2),英语专业低年级(组3),英语专业高年级(组4)四组学生英汉语码混杂容忍度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

表4结果表明,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第3组(英语专业低年级)和其他组间,进一步证实了表3中的结果,即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语码混杂容忍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刚进入校园,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加之各种专业课程都是英文教授,教师们也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表达,从而使他们对交流中使用英汉夹杂有着新鲜感,易于接受他人使用英汉夹杂表达,并且自己也会主动模仿,进而形成了一种鼓励在日常汉语表达中尽力运用英文的氛围。

表4 英汉语码混杂容忍度对比的多重比较

(三)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偏好

这一部分主要考察高校本科生的英汉语码混杂偏好,即他们倾向混杂简单词,复杂词还是混杂短语和句子。

如表5所示,高校学生日常交流中更倾向混杂简单词(均值为3.3873),此外混杂简单词、复杂词、短语句子的均值水平均超过及格分3分,也说明了高校英汉语码混杂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英汉语码混杂在高校校园已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此外,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得分均值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码混杂更倾向于混杂简单词和复杂词,他们很少混杂短语和句子。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在混杂简单词、复杂词和短语、句子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学生。

表5 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偏好情况总体

ANOVA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混杂简单词方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与其他三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3.405,P=0.019<0.05)。在混杂复杂词方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3.925,P=0.009<0.05),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差异不明显。在混杂短语和句子方面,F=2.280,P=0.081,若显著性水平为0.05,则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若显著性水平为0.1,则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总体而言,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在英汉语码混杂偏好上与其他三组存在较显著差异,ANOVA方差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之前的结论,即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语码混杂容忍度最高,他们更倾向使用多种形式的英汉语码混杂。

四、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高校校园中的英汉语码混杂现象十分普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谈论交际方面话题时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最多,普遍喜欢在日常交往寒暄时使用较多英汉夹杂。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汉语码混杂明显多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倾向于在日常交际寒暄时使用更多语码混杂,而英语专业学生在谈论日常交际、娱乐和情感话题时都使用了较多的语码混杂。

就高校学生对英汉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而言,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接受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普遍能接受他人使用英汉语码混杂。学生对谈论交际话题中使用英汉语码混杂的容忍度最高,其次为娱乐话题,再次为情感话题。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对语码混杂现象的容忍度高于高年级学生,而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语码混杂的容忍度最高。在英汉语码混杂偏好方面,研究表明,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倾向混杂简单词,同时混杂复杂词、短语和句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英语专业学生在混杂偏好上得分均值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语码混杂更倾向于混杂简单词和复杂词,他们很少混杂短语和句子;而英语专业学生则倾向使用多种形式的语码混杂,其中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为显著,他们对语码混杂的容忍度最高,他们的英汉语码混杂形式也最为丰富。

由此可见,英汉语码混杂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已经十分普遍,虽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英汉语码混杂的使用情况,混杂容忍度和混杂偏好略有差异,但学生普遍都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混杂了不同程度的英语,并且对这一现象持较高的接受度,而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表现尤其突出。这一结果表明,随着英语逐渐成为全球性语言,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表达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母语表达影响较为明显。由于高校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使用和二语使用糅杂,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交织,其母语文化认同和二语文化认同势必相互影响。因此,为充分认识高校校园英汉语码混杂现象,为高校语言学习者给予正确引导,在后续研究中尚有待进一步考察高校学生英汉语码混杂的动机,以及他们的母语文化认同和二语文化认同究竟有何变化。

[1]Myers-Scotton, C. “Code 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A].In M. Heller (Ed.),Code-switching[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8.

[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3]Milroy,L. & Muysken, P. One Speaker Two Languages: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Myers-scotton, C.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 Evidence from Africa[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Gardner-Chloros,P. Sociolinguistic Factors in Code-switching[A].In Barbara E.Bullock and Almdida Jacqueline Toribio.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Code-switch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6]Boztepe,E. Issues in Code-switching: Competing Theories and Models[J].Working Papers in TESO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03,(2).

[7]Li,D.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A Hong Kong Case Study[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96.

[8]蒋红梅.校园语码转换与模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思动

A Study on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on Campus

TIAN Xing-yu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China)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present study is undertaken to analyze the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phenomenon among 201 undergraduates and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on campus and the individual preference and degree of tolerance of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English majors use more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than non-English majors and junior grade undergraduates bear higher degrees of tolerance of code-mixing than senior grade undergraduates. Non-English majors tend to code-mix simple words and complex words and seldom code-mix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ile English majors prefer to use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at various levels. Junior grade English majors bear the highest degrees of tolerance of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and they also use the richest forms of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

Chinese-English code-mixing;code-mixing preference;degrees of tolerance of code-mixing

2015-12-03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项目编号:JAS150653;宁德师范学院校级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Q21。

田行宇(1982-),女,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1004—5856(2016)09—0122—05

H08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09.028

猜你喜欢
语码容忍度英语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高中生英语阅读的歧义容忍度情况调查
——以兴安中学为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