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资源的交换∗
——出版物国际交换的新设想

2016-09-18 00:28齐东峰苗璐珺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有形出版物载体

齐东峰 苗璐珺

电子资源的交换∗
——出版物国际交换的新设想

齐东峰 苗璐珺

受国际出版形势的影响,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内涵在不断地延伸,工作形式也步入了数字化网络交换阶段。在解读国际出版现状对交换业务的影响的基础上,从交换成本、交换风险、交换限制三个方面对比阐述实体和电子资源在国际交换业务中的优劣势,并从交换内容、交换衡量模式和交换方式三个方面探讨电子资源国际交换的设想,为国际交换业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图1。参考文献12。

出版物交换 国际交换 电子资源 馆藏建设

图书馆早期馆藏建设的文献载体主要以纸本、缩微、光盘、磁盘等有形载体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文献资源的电子版以及原生电子资源也随之涌现。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学位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等逐渐成为了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使用便捷、检索快速、传递便利、更新迅速等特点赢得了图书馆用户的青睐。资源的数字化、原生电子资源的大量涌现,无疑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和服务提供了便利,但对于文献资源的国际交换而言,它带来的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之所以说是机遇,是因为受图书馆财政预算收紧、有形载体文献交换成本和风险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电子资源成为国际交换新的目标资源;同时,由于受版权、交换衡量模式、资源服务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它又成为了新时期国际交换的一大挑战。

1 出版物国际交换内涵的延伸

根据国际图联(IFLA)2006年版《出版物国际交换手册》(Handbook 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1]的定义,所谓出版物国际交换是指一种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的形式,是图书馆(机构)间践行知识与科技信息自由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出版物交换,主要以传统的有形载体文献为主,即纸本文献、缩微制品、以光盘或磁盘等存储载体保存的文献资源等。交换的文献类型一般为学术出版物、商业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国际组织出版物、灰色文献等。从文献来源上看,出版物交换的对象主要为图书馆的文献复本及复制本,也有部分图书馆或交换机构以购买的方式获取交换源。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各出版社、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等陆续将本机构的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以在线的形式发布,这其中有些仍同时出版有形载体的版本,而有些则完全以在线形式发布。在数字文献资源产品数量激增、有形载体产品出版量逐渐减少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必须赋予出版物国际交换以新的内涵、寻求文献资源交换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所谓新内涵,即图书馆对于文献交换目标物品(Objects)的范围应有所拓宽,应将在线的电子书、电子期刊、政府出版物等虚拟资源纳入交换范围,不再限于实物交换。所谓新手段和新途径,即将目前电子资源提供服务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应用到出版物国际交换中去。

2 国际出版形势对国际交换工作的影响

2.1 国际出版现状分析

电子出版及电子资源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给出版界、图书馆界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资源生产、销售、收藏、利用等环节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以图书为例,徐洁[2]曾对国内学术图书销售码洋(2013年度)前10名的出版社以及国外学术图书出版增量(2013年度)前9名的出版社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国内出版社中,88%建有电子图书数据库并涉足电子书的出版与销售,其中11%的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纸电图书;被调查的国外出版社中,100%建有电子图书数据库并涉足电子书的出版与销售,其中56%的出版社同步出版纸电图书,还有11%的出版社已优先出版电子书。由此可见,国内出版社大多已开始试水电子出版;而国外大型出版社则早已将电子与纸本出版并行,部分出版社甚至开始尝试以电子出版为主。另据EBSCO公司旗下专门服务于学术图书馆的YBP图书馆服务(YBP Library Services)统计,其服务平台每年新增学术电子书占相应年度新增图书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详见图1①该数据由EBSCO公司业务副总裁公丕俭先生提供。),电子出版已经成为了图书出版中十分重要的形式。

图1 2011—2014年度YBP平台新增电子书与纸本书数量(单位:种)

目前,国际上的绝大多数学术型期刊都存在电子形式,根据《乌利希全球连续出版物指南》(Ulrichsweb Global Serials Directory)统计,目前处于发行状态的连续出版物共计约36万种,其中以在线形式发行的品种数约为11.3万,占比超过30%[3]。同时,原生电子期刊出版量日益增长,学术价值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发表的重要阵地。以开放获取期刊为例,截至2015年底,开放期刊目录平台DOAJ收录的同行评议期刊品种数已高达1万余种[4];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的 Web of Science平台统计显示,该平台收录的有影响因子的OA期刊已多达726种[5]。OA期刊不仅数量不断增长,学术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同时,还有许多出版社和研究机构陆续发布有关纸本文献转成纯电子形式出版的信息。

此外,为适应文献资源产品数字化的出版形势与服务潮流,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出版物出版机构“美国政府印刷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于2014年12月更名为“美国政府出版局”(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其出版运营方面的目标开始集中于政府出版物数据库的制作,所生产的数字产品通过FDsys发布系统向公众公开,而有形载体产品(印刷型出版物为主)主要用于满足国会和联邦机构的需求[6]。未来各国政府也有可能顺应潮流,将政府出版物以数字化形式在线公开和发布。

2.2 出版物国际交换工作的变化

作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出版物国际交换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文化合作贡献了应有的力量。通过文献资源的交换,它将不同文化与文明下的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互通有无,加深交流。然而,随着出版物国际交换的深入与发展,同时受国际出版形势的影响,文献资源交换的技术手段和交换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文献资源交换的技术手段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交换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在通联方式、物流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变化,如通联方式由纸信联系演变为电子邮件、数字化交换平台陆续开放、交换档案数字化管理等[7]。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通过建立在线出版物国际交换平台,一方面将本馆的交换业务、交换目录展现在网站上,使之成为本馆出版物国际交换工作成果宣传和展示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利用在线系统为交换馆提供滚动更新的选书目录和检索引擎,使其能便捷地在线完成查询和采选工作,较传统方式而言大大缩短了交换周期。

从文献资源交换的环境来看,如前文所述,国际交换所处的出版环境迅速向电子出版发展,而放眼全球出版物国际交换业务的交换对象仍以传统的实体出版物为主,尚未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出版物交换。在电子出版物出版量绝对增长、出版量占比增长、用户需求增长的三重压力下,无法实现资源交换对象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交换资源数量相对下降、交换资源利用率下降,将影响并可能已经在影响交换业务的发展。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有形载体资源国际交换的数量为例,2012—2014三年中交换量分别为103,054、89,039、82,065册/件[8],逐年下降比例分别为13.6%和7.8%。

信息的交换与传播是各图书馆进行出版物交换的最终目的,因此交换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其最终落脚点应是交换对象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更新交换方式和技术手段。在当前的出版环境向电子化发展、用户需求向电子化转移的大环境下,国际交换业务理应将电子资源的国际交换纳入业务范畴,以实现国际交换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3 有形载体出版物交换存在的问题

除工作内容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外,当前有形载体出版物的国际交换工作在国际出版形势、全球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下,还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交换成本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图书馆的财政都日趋紧张,而国际物流费用却在持续上涨。除图书馆需要投入的人力和设备成本外,在出版物国际交换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交换源文献购买、运输和海关等费用,其中运输费用是在有形载体出版物交换过程中必须产生的。纪元霞[9]曾对DHL、TNT、UPS、FedEx、中国邮政、顺丰等多家从事国际快递的物流公司的运输费用做过调研,从昆明寄往新加坡每10千克文献的价格均在500元人民币以上。再以国家图书馆为例,2015年全年外发交换文献为9.6万册(件),册(件)均摊物流成本为10元人民币,全年交换业务物流成本非常可观。此外,针对有形载体出版物的交换,图书馆还需额外投入人力物力完成按户分类整理、上架、打包等一系列相关工作。

(2)交换风险

对出版物交换而言,风险主要是指交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交换双方的一方抵达另一方,出版物交换中的有形载体资源需要经历采购(针对购买式交换源而言,以馆藏复本作为交换源的机构则直接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整理上架、按户打包、物流(海关)、抵达交换户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物市场的价格波动、交换双方的需求变化、物流中的损坏或丢失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无疑会给出版物交换工作带来风险。此外,有形载体文献的交换还会受到某些偶发性风险的影响,例如,2001年的炭疽攻击事件就曾使美国国会图书馆有形载体文献的交换业务暂停了5个月[10]。

(3)其它交换限制

受有形载体的约束,传统交换形式还存在其它一些限制。1)滞后性。电子资源是以网络方式传输,有形载体文献则必须依靠物流运输,相较于以电子形式进行的文献交换,依赖有形载体文献交换的信息获取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对于某些时效性较强的资源而言,文献的滞后会对用户服务产生较大的影响。2)馆藏物理空间的限制。随着全球有形载体文献出版量的逐年累加,各图书馆馆藏物理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某些资金充足的图书馆可以通过新建馆舍来满足新增文献的收藏,而多数图书馆则需要考虑以削减有形载体文献馆藏量的方式进行解决。3)早期文献的交换限制。各图书馆负责交换的工作人员在查询交换户的馆藏目录时,往往会不经意地发现一些属于本馆重点收藏的早期文献,而这些文献基本属于对方的孤本或不能用于交换的复本。如何将这些文献通过交换的途径纳入馆藏,也成为了交换馆员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如果能够创造条件,将部分交换出版物转化成电子资源,既可以节省一定的交换成本、降低有形载体文献带来的交换风险,提高资源交换的时效性,节省馆藏物理空间,还可以解决无复本可以交换的难题等。

3 电子资源的国际交换设想

在全球出版趋势由有形载体形式向电子形式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交换工作也应该改变思路,从以有形载体文献的交换为主转变为有形载体与电子资源并重,积极发展电子资源的交换,并不断拓展新的交换思路和交换手段。

3.1 交换内容

虽然电子出版物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地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以版权保护为主的限制因素,并不是所有的电子资源都可以实现国际交换。目前,能够用于机构间国际交换的电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已逾版权保护期的出版物

在版权保护期内,版权归出版者所有,他人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不得随意复制、转制出版物的电子形式并提供服务。而当版权保护期届满后,出版物的版权则不再受法律保护。对于有利于开展用户服务或者有交换需求的文献,图书馆可以根据相应的需求制作该文献的电子形式,甚至可以形成本馆的电子资源产品。各图书馆在某些专题馆藏建设和文献补藏工作中,对逾版权保护期的出版物需求时有发生。此类有形载体出版物的数字化版本则成了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补充。

(2)机构自己发行的电子资源

机构自己发行的电子资源主要是指本机构出版发行的电子出版物、自建数字化产品、未免费开放的网站网页资源等。许多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本身就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它们因此拥有一些自己出版发行的学术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及保护珍贵文献原件等原因,有些图书馆或机构还会将一些珍贵的古籍、方志、家谱、旧照片等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建设专题数据库。此类资源通常不受版权保护或其版权本就归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所有。还有一些机构,如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会将本机构的文件、数据、报告等形成较大规模的数据库。一般情况下,此类电子资源的版权归各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已被出版商收购版权电子资源产品除外),因此交换机构可以根据本单位的需求决定是否将该资源用于交换。

(3)部分小众商业电子资源

有些商业电子资源,由于规模小、受众群体少,往往不在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开拓市场。此类资源往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某一个或多个领域需要的资源,图书馆采访人员却极难获取相应的采购信息;而对于资源所在国的图书馆或交换机构而言,此类资源的获取却十分便捷。此时,国际交换成为了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获取这类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征得资源出版商的同意后,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所在国的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以交换的方式引进该资源。

3.2 衡量模式

(1)以数量为衡量标准

传统的出版物国际交换的衡量模式主要有等件交换、等价交换和等页交换三种。所谓等件交换,即以文献的册/件数或种数为单位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通常指以文献标识的码洋价格或以图书馆或机构实际购买交换源的价格为衡量标准进行交换;等页交换即以文献的页数为单位,以页换页的形式进行交换。一般而言,等件交换和等价交换更为常用,等页交换则多用于古籍等珍贵文献的交换。而新的电子资源交换除可延续之前的交换衡量模式外,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衡量模式,如以字节量、电子文件数量、电子古籍的字/词数[11]等衡量。字节量即用于交换的电子资源的存储容量,这种衡量标准适用于多媒体资源、数据包、数字化图片和照片等电子资源。电子文件数量即用于交换的电子资源的文件数量,这种衡量标准适用于政府出版物、专题资源库、数字化档案等电子资源。考虑到古籍的特殊价值,交换户之间可以有选择地以字/词数为单位进行交换,这主要适用于数字化后的古籍全文资源。

(2)以使用期限为衡量标准

从电子资源使用期限的角度考虑,用于交换的电子资源与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采购电子资源的使用许可模式是相同的,即永久访问或订阅模式。所谓永久访问模式,即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对交换来的电子资源享有永久使用权。对于有永久使用权的电子资源,交换户应允许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对已交换的电子资源内容建立复本数据(如建立本地镜像),或以第三方长期保存的方式确保其享有该项权利。所谓订阅模式,即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仅在交换年度内或所规定的时间段内对电子资源享有访问权;超过时限后,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将不再享有访问该资源的权利。

3.3 交换方式

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电子资源交换形式的多样性。交换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对方所能够提供的交换形式选择一种或多种交换方式。

(1)远程访问

所谓远程访问方式,即电子资源服务器并非设在有资源需求的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内部,而是必须通过互联网连接到资源提供方或提供方委托的第三方服务器而实现资源访问的方式。

对于以远程访问方式交换的电子资源,经对方授权后,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可以通过获取IP授权的方式或用户名+密码的方式访问电子资源。例如,2011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便以IP授权的方式交换到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Akadémiai Kiadó期刊全文库中部分电子期刊的访问权[12]。当然,经交换户许可后,图书馆或其他机构还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或VPN等方式向本馆授权用户提供非物理馆域范围的访问服务。

(2)本地服务

所谓本地服务方式,即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将交换来的电子资源数据通过本地服务器向本馆的授权用户提供服务。对于需要以本地服务模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交换电子资源,图书馆或其他交换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电子资源镜像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建立电子资源镜像服务器不仅有助于电子资源的长久保存,而且能为这些电子资源增加一份数据备份,同时又可以为用户访问电子资源网络带宽分流,使用户以更快速、稳定的方式访问该资源。对于此类电子资源及相关数据的获取,交换双方可以通过建立FTP服务器的方式传输文件,或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电子资源备份后以邮寄的方式传递。

(3)其他方式

如有需要,图书馆等机构还可以利用其它方式获取交换户的电子资源。例如,某些不允许或不具备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图书馆等机构,可以要求交换户用数转模技术将某些电子资源制作成缩微品,或根据需求将本身没有印刷形式的资源进行印刷装订。

电子资源的国际交换固然存在许多优势,例如增强了资源交换的时效性、版权允许下可以无复本数量限制、节省了馆藏物理空间、方便了用户对资源的利用,甚至可以降低交换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资源的国际交换就毫无瑕疵。由于电子资源的国际交换尚未形成规模,目前只是在探索的道路上慢步前行,因此在电子资源交换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难点,如交换资源的使用范围如何约束、交换数据的安全性如何确保、交换到馆的数据如何整合与揭示、交换数据的长期保存如何保障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探索解决。

1Kirsti Ekonen,et al.Handbook 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M].München:Saur,2006:11-26.

2徐洁.高校图书馆应对电子出版兴起对策——国内 TOP10学术出版社调研数据[J].中国科技信息,2014(22).

3Ulrichs Web Global Serials Directory[EB/OL].[2016-03-10].http://ulrichsweb.serialssolutions.com/.

4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 [2015-12-29].https://doaj.org/.

5Thomson Reuters.Thomson Reuters Links-Open Access Journal List[EB/OL].[2015-12 -29].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linksj/opensearch.cgi?letter=a.

6王自强,等.美国政府出版物管理制度研究[J].出版参考,2016(2).

7唐玉屏.全球史视角下的出版物国际交换发展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2).

8黄亮,李伟.中美国家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5).

9纪元霞.文献交换成本分析[J].情报探索,2015(2).

10Murray Walpole BA.Web Duplicate Materials Exchange Program: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ak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o the Internet [J].Slavic&East European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6,7(1):77-81.

11胡艳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交换及其意义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

12齐东峰.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15.

(齐东峰 副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苗璐珺馆员 国家图书馆)

Exchange of E-Resources:New Approach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

Qi Dongfeng Miao Lujun

Influenced by the global publishing trends,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 between libraries is extended.Its operation and workflow also go into the digital stage.This paper states the impacts of global publishing trends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int publications and e-resources in cost,risk,and limits of exchange,and propos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e-resources as a new an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from the aspects of exchange content,measurement criteria and service model.1 fig.12 refs.

Publication Exchange;International Exchange;E-Resources;Collection Development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研究”(项目编号:14CTQ037)和国家图书馆一般项目“数字环境下出版物交换工作框架研究”(项目编号:NLC-KY-2015-13)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6-03-29

猜你喜欢
有形出版物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未定义
2017年出版物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